胰腺導管內乳頭狀黏液瘤(IPMN)是指源於主胰管或胰管主要分支有大量黏液分泌的乳頭狀腫瘤,曾稱導管內乳頭狀瘤、導管內過度分泌黏液腫瘤、黏液性導管擴張症、黏液產生性胰腺腫瘤和導管內乳頭狀腺癌。IPMN的臨床病理特點為胰腺導管內大量黏液產生和瀦留,Vater壺腹乳頭部開口由於黏液流過而擴大,腫瘤主要在主胰管內發展和播散,很少有浸潤性傾向,手術切除率及預後良好。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命名為胰腺導管內乳頭狀黏液瘤。它按影像學及病變部位分為主胰管型、分支型及混合型,後2型居多。一般發生於60~70歲老年人,男性多於女性。
基本介紹
- 別稱:導管內乳頭狀瘤、導管內過度分泌黏液腫瘤、黏液性導管擴張症
- 就診科室:普通外科
- 多發群體:一般發生於60~70歲老年人,男性多於女性
- 常見發病部位:胰
- 常見病因:病因未明
- 常見症狀:上腹痛、胰腺炎反覆發作、黃疸、糖尿病、脂肪瀉、體重下降,近半數患者有消瘦,少數患者上腹部可觸及腫塊
- 別稱:黏液產生性胰腺腫瘤
- 別稱:導管內乳頭狀腺癌
病因
臨床表現
按上皮的異形性IPMN分為良性導管內乳頭狀黏液腺瘤、交界性導管內乳頭狀黏液性腫瘤、
導管內乳頭狀黏液性腫瘤伴上皮中度不典型增生、非浸潤型及浸潤型導管內乳頭狀黏液腺癌。按囊腫被覆上皮的形態分類分為胃型、腸型、膽胰管上皮型及嗜酸細胞型,用免疫組化技術檢測黏蛋白1、2、5AC有助於鑑別上述諸型。
2.臨床表現
(1)上腹痛:多數患者有上腹部或臍周輕到重度疼痛。
(2)胰腺炎反覆發作:部分患者表現為不明原因的復發性胰腺炎,與腫瘤分泌的粘稠的黏液阻塞主胰管導致胰液引流不暢有關。
(3)黃疸:少數患者由於胰頭部腫瘤壓迫或膽總管侵襲出現漸進性黃疸。
(4)糖尿病:部分患者由於胰腺實質破壞出現內分泌障礙,出現糖尿病。
(5)脂肪瀉:少數患者伴有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而出現脂肪瀉。
(6)體重下降:近半數患者有消瘦,浸潤性癌患者體重下降更明顯。
(7)少數患者上腹部可觸及腫塊。
檢查
多數患者腫瘤標誌物含量增高。血澱粉酶、脂肪酶等胰酶水平也增高。
2.B超
約62%的IPMN超聲異常,主要提示胰管擴張和胰腺囊腫,如果是浸潤性癌,可能發現胰腺腫塊。
3.內鏡下逆行膽胰管造影(ERCP)
IPMN均有ERCP改變。特徵性的變化是十二指腸乳頭凸出,有黏液溢出;主胰管全程或局部擴張,以全程擴張多見;胰管內充盈缺損;單個或多個與主胰管相通的囊腫,囊腫內充盈缺損。
4.CT
表現為低密度的胰腺占位伴主胰管擴張,薄層、增強掃描可發現擴張的胰管中有凸出的小結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