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西它爾,一種維吾爾族拉弦樂器。(胡西它爾)意為(悅耳的琴弦)。流行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等地。由新疆藝術學校吐爾遜江依據維吾爾族民間傳說創研而成(原名或為艾西塔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胡西它爾
- 類型:維吾爾族拉弦樂器
- 流行地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等地
- 寓意:悅耳的琴弦
外形特徵,發展歷程,演奏方法,演奏作品,
外形特徵
胡西它爾,外觀與西洋彈弦樂器曼多林相似,全長68厘米,由共鳴箱、琴頭、弦軸、琴頸、指板、琴馬、系弦板、琴弦和琴弓等部分構成(圖)。共鳴箱呈半梨形,較為寬大,背板採用桑木或杏木製作,由六塊木板拼粘而成,外形似瓢狀,正面蒙以魚鱗松薄板,琴箱長34.5厘米、最寬處17.5厘米,面板脊部呈拱形,中部兩側做弧形凹進,以便於運弓;中間開有兩個出音孔,其形為對稱的低音譜號。琴頭、琴頸用一塊木料製作,上端為琴頭,長15厘米,雕刻呈百靈鳥頭狀,有如百靈昂首鳴唱,弦槽後開,左右兩側設有四個弦軸,正面下端設有四個弦孔和弦枕。弦軸核桃木製,呈圓錐形,軸柄為橢圓球狀,四軸用以纏繞主奏弦。琴頸較短,僅長13厘米,正面膠有硬木指板,用以按弦,琴頸左側面設有七個弦軸,用以張緊共鳴弦。面板中部置木製琴馬,四條主奏弦採用小提琴弦,通過琴馬繫於下端的木製系弦板上,七條共鳴弦使用鋼絲弦,通過琴馬直接繫於琴底。琴箱底部設有人字形活動支架,琴弓採用小提琴弓。此琴選料細緻,工藝精湛,琴頭和背板塗飾淡棕色漆,弦軸和指板塗以黑色漆,面板飾以透明清漆,整個琴體造型端莊,外表美觀,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鑑》大型畫冊中。
發展歷程
歷史悠久的艾西它爾,意思為歡快的琴弦,是新疆皈依佛教時期的回鶻樂器。其外形與古代印度、尼泊爾一帶流行的“薩朗濟”非常相像。有些學者認為它們和小提琴同出一源,艾西它爾很可能是由薩朗濟演變而成的。長久以來,艾西它爾被歷史煙雲所湮沒,是新疆早已失傳的維吾爾族古老的民間樂器。20世紀70年代以來,維吾爾族著名的器樂演奏家、民間樂器製作改革家吐爾遜江才將其復甦,並使它成為一種性能優良的維吾爾族系列拉弦樂器。
吐爾遜江從小生長在南疆巴楚地區,這裡是能歌善舞的多朗人的故鄉,他從小就熱愛民間樂器的製作和演奏。過去曾先後在新疆軍區歌舞團、吐魯番文工團從事器樂演奏,後調入新疆藝術學校任教。他喜愛維吾爾族民間樂器,並堅持樂器改革和創新工作達四十年之久,在常見的十七種維吾爾族樂器中,吐爾遜江已製作、改革達十六種之多。早在50年代初期,他就在新疆克孜爾千佛洞的佛教壁畫中,發現了久已失傳的彈弦樂器艾西它爾,後來又在自治區博物館看到同類樂器圖片,激起他複製改進這種樂器的興趣。從50年代中期他開始研究和仿製以來,首先於60年代製成低音艾西它爾,經過二十個春秋、十三次試驗之後,終於在1975年製作成功第一支高音艾西它爾,並於次年在全區文藝會演中以獨奏形式登上音樂舞台,當時曾受到賽福鼎·艾則孜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領導的熱情稱讚。原新疆人民政府主席賽福鼎觀賞演出後說:“這種樂器很好,音色優美,民族特色也很濃。應大膽地挖掘、研製並創新,把這項工作做好。”原來的艾西它爾,有八條琴弦,琴頭飾以鸚鵡;製成的新琴,有十一條琴弦,琴頭以百靈鳥為飾。在樂器的製作材料和演奏技巧上也都有相應的改進,它是維吾爾族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賽福鼎主席還提議將艾西它爾改名為維吾爾語“胡西它爾”。
胡西它爾得到不斷發展。因它設有七條共鳴弦,過去多用於獨奏,而在合奏中,共鳴弦會影響和聲效果。吐爾遜江在多方聽取專家和演奏家們的意見後,通過反覆試驗,又研製成功無共鳴弦的高音、中音、低音、倍低音四種胡西它爾,使其成為一族系列拉弦樂器。演奏方法仍保留了艾捷克、薩它爾等民族拉弦樂器的風格,在定弦、指法、音階、換把等方面則吸取了提琴類系列樂器的方法,為維吾爾民族樂隊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演奏方法
演奏時採用坐姿,將琴底人字形支架置於左腿上,琴體直立,其姿勢和方法與拉奏艾捷克相同,左手持琴頸在指板上按弦取音,右手執琴弓在弦外拉奏主奏弦,琴體可以左右自由轉動,運弓極為方便,演奏吸收了小提琴、二胡等中外拉弦樂器的多種指法和弓法。胡西它爾的定弦,常根據所奏樂曲的調式而定,並可隨時調整,一般四條主奏弦定弦為g、d1、a1、e2,七條共鳴弦定弦為:d、#f、g、a、b、d?1、#f1。音域g—g3,有三個八度。胡西它爾的發音雖不如艾捷克明亮,但高音清脆響亮,中音結實豐滿,低音渾厚有力,既有二胡、小提琴的悠揚柔美,又有薩它爾、艾捷克的淳厚剛健,所奏樂曲富有濃郁的維吾爾族民間音樂風格。
胡西它爾怎又與小提琴這么密切,吸收其演奏技法,採用小提琴的琴弓、琴弦和定弦呢?這是因為50年代以前,小提琴就已傳入新疆維吾爾族地區,它的奏法又和民間拉弦樂器艾捷克有許多共同之處,所以小提琴的傳入很快就被人民民眾所接受,並廣為流行,專業音樂團體也普遍採用,在演奏形式上也已形成自己的民族風格,就是將琴直立於膝頭上拉奏。
胡西它爾多用於獨奏,也可與其它樂器合奏或為民間歌曲、舞蹈伴奏。擅於演奏哀傷低回的古典樂曲,也適於表現活潑輕快的現代樂曲。它一出現,就以強大的生命力迅速登上我國民族樂壇,受到歡迎和好評。胡西它爾已由烏魯木齊市民族樂器廠成批生產,它已成為維吾爾族民間拉弦樂器中的後起之秀。新疆藝術學院也相應地開設了胡西它爾樂器專業,並已培養出一批專業人才。較著名的獨奏曲有:《故鄉的旋律》、《幸福的時代》和《歡樂的農村》等。
演奏作品
《新疆之春》作於1956年。樂曲採用維吾爾音樂風格的音樂語言,表現新中國成立後新疆人民的幸福生活及歡欣鼓舞的樂觀情緒。樂曲的感情樂觀豪爽,樂思奔放流暢。
《新疆之春》單三部曲式結構。樂曲第一部分的節奏由疏而密,繼而疏密交替,其旋律多用同音重複和級進的方法,加上鋼琴鏗鏘有力的伴奏音型、胡西它爾的多種演奏技法(如:連弓、分弓、跳弓、裝飾音、重音……),表現出一種熱烈、歡快、酣暢、富於激情的音樂情緒。其中的第二樂句,使用了切分的短促音型以及原位mi與降mi的交替變化,從而形成一種頗具特色的風味。樂曲的第二部分採用了新疆舞蹈中手鼓的伴奏節奏為素材,胡西它爾用雙音奏出舞曲性的旋律:
這段旋律先後在D大調和A大調上展現後進入高潮。可以說,第二部分樂曲給人以載歌載舞、歡度節日的強烈印象。經過一個華彩段(由胡西它爾),樂曲進入第三部分。這部分音樂基本上再現了第一部分的內容,但在結束部分卻有所不同。即:結束部分有一個尾奏。這首樂曲除有獨奏的形式外,還有胡西它爾重奏、齊奏等多種形式。
《青春舞曲》是王洛賓根據維吾爾族民歌創編,李谷一演唱的歌曲。這首歌的歌詞用富於哲理的生活現實告訴年輕人:有些事物可以去而復返,有些事物卻是一去不復返的。而人的青春正像那鳥兒一樣,飛去後即不再回頭。這首詞雖沒有什麼明確的警句格言,但它卻真摯地警示著年輕人:要珍惜大好的青春時光。這首歌為f小調,4/4拍,單樂段結構後綴補充段。歌曲的旋律採用重複、變化重複及衍化動機的手法寫成。整個歌曲給人以親切、活潑、充滿青春活力的感受。
器樂曲《青春舞曲》是根據歌曲《青春舞曲》改編而成的。它的主旋律就是歌曲原來的曲調,用豎笛來吹奏。只不過它從原來的f小調移至了d小調。手鼓和碰鈴兩個聲部只給了樂段主體部分的節奏譜,而補充段則要由學生來設計補充。手鼓部分的節奏採用了新疆舞蹈的典型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