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紀如(Reuben Jih-Ru Hwu),1954年生於中國台灣台北市,藥物化學與高分子化學家,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台灣清華大學特聘教授。
胡紀如於1976年獲得台灣大學學士學位;1978年—1982年就讀於美國史丹福大學,畢業後獲得博士學位;1982年—1991年曆任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助理教授、副教授;1999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2001年任奧斯納布呂克大學訪問學者;2006年8月—2015年1月任台灣清華大學講座教授;2007年—2010年任台灣中央大學理學院院長;2008年任台灣中央大學化學講座教授;2010年—2012年任台灣中央大學生物醫學科學與工程學院籌備處主任;2015年2月起任台灣清華大學特聘教授;2019年當選為歐洲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
胡紀如主要從事有機矽化學、藥物化學、高分子化學、天然產物全合成化學、生物科技、基因工程與藥物開發等領域的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胡紀如
- 外文名:Reuben Jih-Ru Hwu
- 出生地:中國台灣台北市
- 出生日期:1954年
- 畢業院校:史丹福大學
- 職業:教育科研工作者
- 主要成就:1999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2019年當選為歐洲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
人物經歷,主要成就,科研成就,人才培養,榮譽表彰,社會任職,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54年,胡紀如(Reuben Jih-Ru Hwu)出生於中國台灣台北市。
1976年,獲得台灣大學學士學位。
1978年—1982年,就讀於美國史丹福大學,畢業後獲得博士學位。
1982年—1991年,歷任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助理教授、副教授。
1999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2001年,任奧斯納布呂克大學訪問學者。
2006年8月—2015年1月,任台灣清華大學講座教授。
2007年—2010年,任台灣中央大學理學院院長。
2008年,任台灣中央大學化學講座教授。
2010年—2012年,任台灣中央大學生物醫學科學與工程學院籌備處主任。
2015年2月起,任台灣清華大學特聘教授。
2019年,當選為歐洲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胡紀如研發的DNA切割試劑可選擇特定序列DNA進行切割,可套用於基因工程與疾病治療;開發了多種抗愛滋、抗腫瘤與抗菌新藥,大部分藥物已經進入人體試驗,其他研究成果如下:①、天然產物的生物合成和組合生物合成研究;②、合成新藥研發的新思路與應對策略;③、新型納米生物材料和有機納米聚合物的合成研究;④、新型有機矽試劑和新型矽基化反應的研究開發;⑤、建立有機合成中的“雙向進攻試劑”的概念及其套用等。
- 學術論著
截至2016年3月,胡紀如已在《科學(Science)》《美國化學學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德國套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等相關研究領域期刊上發表論文110餘篇。
- 發明專利
據2022年12月亞洲化學學會聯合會 (FACS)官網顯示,胡紀如已獲得發明專利50餘項。
- 學術交流
時間 | 學術活動名稱 | 舉辦地 |
---|---|---|
2019年12月 | 第18屆亞洲化學大會暨第20屆亞洲化學學會聯盟會員大會 | 中國台灣 |
人才培養
- 治學態度
胡紀如強調,讀理學院要有“求真”精神,工程師和科學家的不同是,工程師造橋、蓋房子不能倒,成品不能容許失敗,但科學家做實驗是允許失敗的,要從失敗中求真、求實。實驗結果出來,對就是對,不對就是不對,不能造假。
- 學習建議
胡紀如建議,語言能力,多學不後悔,在大學四年打好基礎,紮實學習,要增加競爭力,就要加強語言能力,不管學什麼語言,學的越多,出路越廣,多學語言不後悔,永遠畢別人多一條路。
- 培養成果
胡紀如指導培養的學生有印度奧羅大學(AURO University)副教授Subhendu Chakroborty等。
- 講學講座
時間 | 講座名稱 | 合作院校 |
---|---|---|
2011年10月 | “Novel Anti-cancer Compounds and Materials Containing Paclitaxel ”學術報告 | |
2011年10月 | “Strategies for Delivery of New Dual Functional Pro-drugs”學術報告 | |
2016年3月 | “Advanced New Drug Development and Their Delivery by Nanomaterials”學術報告 |
榮譽表彰
時間 | 榮譽表彰 | 授予單位 |
---|---|---|
1973年 | Shu-Jan Prizes | |
1974年 | Shu-Jan Prizes | 台灣大學 |
1975年 | Shu-Jan Prizes | 台灣大學 |
1975年 | Fu-Luen Award | 台灣大學 |
1976年 | Ming-Yu-Wen-Hwa Award | 日本明宇基金會 |
1982年 | W.H.Nichols獎學金 | |
1992年 | 國家科學委員會傑出研究獎 | 中國台灣地區科學委員會 |
1993年 | 台灣當局科技發展十大傑出青年 | - |
1993年 | 1992-1993年度傑出青年化學家獎 | 亞洲化學學會聯合會 |
1994年 | 國家科學委員會傑出研究獎 | 中國台灣地區科學委員會 |
1997年 | 第三屆世界科學院化學獎 | |
1999年 | 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 開發中國家科學院 |
2001年 | 國家科學委員會傑出研究獎 | 中國台灣地區科學委員會 |
2001年 | 國家科學委員會榮譽研究員 | 中國台灣地區科學委員會 |
2000年 | 國際純粹與套用化學聯合會會士 | 國際純粹與套用化學聯合會 |
2003年 | 亞洲藥物化學聯合會會士 | 亞洲藥物化學聯合會 |
2005年 | 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 | |
2007年 | 國家創新獎 | - |
2007年 | 國家科學委員會榮譽研究員 | 中國台灣地區科學委員會 |
2007年 | 醫療保健質量獎 | 中國台灣地區生物技術公司 |
2008年 | 傑出成就獎 | - |
2008年 | 國家科學委員會榮譽研究員獎 | 中國台灣地區科學委員會 |
2019年 | 歐洲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 |
社會任職
人物評價
“胡紀如在有機矽化學、藥物化學、高分子化學、天然產物全合成化學等領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武漢大學高等研究院評)
“胡紀如在有機化學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研究,特別是在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及有機矽化學方面做出了創新性貢獻(for his pioneering research in organic chemistry, in particular for the synthesis of many compounds with important biological activity, and for his innovative contributions to silicon chemistry)。”(開發中國家科學院評)
“胡紀如是國家棟樑、社會楷模,對中國台灣地區的發展做出很大貢獻。”(時任中國台灣地區立法機構負責人王金平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