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粉

胡粉

胡粉的化學成分是鹼式碳酸鉛,胡粉是“化鉛所作”,是人工製造出來的。為礦物鉛加工製成的鹼或碳酸鉛。產於福建、廣東、廣西湖南、貴州、雲南等地。全年可以加工,將卷疊的鉛板,插入多孔磁皿中,置於盛稀醋酸的磁鍋上,用炭火加熱,經較長時間,鉛受醋酸蒸氣的侵蝕,先成鹼或醋酸鉛,再導入無水碳酸,漸成鹼式碳酸鉛,為白色的粉狀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胡粉
  • 成分:鹼式碳酸鉛
  • 產地:福建、廣東、廣西湖南、貴州
  • 藥效:敗毒抗癌、殺蟲療瘡、祛淤止血
簡介,胡粉[藥用],相關典籍,

簡介

[藥化]
主含鹼式碳酸鉛2Pbco3Pb(OH)2
[藥理]
(1)為原生質毒,能破壞癌細胞的生活能力。
(2)能直接殺滅寄生蟲,有制止出血與粘液分泌的作用。
(3)內服多量易惹起胃腸炎並誘發全身中毒。長期外用,能被皮膚吸收積蓄體內,導致腹痛、便秘、貧血等慢性中毒。
[藥性]
辛、甘、。有毒。歸肝、脾、胃、大腸經。惡雌黃。
[藥效]
敗毒抗癌、殺蟲療瘡、祛淤止血。

胡粉[藥用]

(1)敗毒抗癌,用於癌瘤積毒
食管癌 鉛粉、輕粉、硼砂、生硇砂、滑石、木通、大黃、枳實、桃仁、烏梅肉、雞內金、芡實各90克,蟾酥9克,九香蟲、人指甲、雄黃、硃砂、血竭、海浮石、木香、厚朴、白芥子各30克,巴豆仁、黑豆、綠豆、斑螯、沉香曲、延胡索、急性子、烏賊骨、乳香、兒茶各60克,百草霜、三棱、莪術、靈仙各120克,杏仁、木鱉仁(炒)各150克,蜣螂180克 共研細末,煉蜜和丸,丸重9克,每服1丸,日3次,溫開水送。能使癌瘤消退,吞咽順利。
腦瘤 安厭膏藥:鉛粉2750克,麻漬6180克 將麻油加熱至300℃,不停攪動,攪散氣泡,煉成糖漿狀,待至麻油能滴水成珠時取下,稍冷,至200℃左右,將鉛粉緩緩倒下,拌勻,至起深金黃色大泡時,取下,繼續攪拌數分鐘,將冷水一碗沿邊倒下,支毒收膏。外貼時將膏烘軟,攤於大小不同的牛皮紙上,在膏藥上撒上一層安慶消瘤散(雄黃、老生薑各等份 將生薑挖洞,掏空,納入雄黃粉,再將掏出的生薑粉把洞口封緊,放瓦片上用炭火慢慢焙乾,約7~8小時,焙到金黃色,脆而不售,一捏就碎時,研粉,過篩為安慶消瘤散)。膏藥周圍應留下0.4厘米邊緣,以利敷貼。可根據病變,痛點和有關穴位選定位址敷貼;範圍應略大,每2天換貼1次。以1~3個月為1療程,根據病情變化,可繼續延長。能使腫瘤縮減,進行性顱內壓力增高引致的多種症狀緩解並逐漸消失。
(2)殺蟲療瘡,用於蟲疳瘡癬
蟲疳驚熱 鉛粉、青黛各15克,黃連、麝香各3克 為末,用豬膽一枚取汁和丸,為胡粉丸,丸重1.8克,每服1丸,早、晚2次分服。
陰瘡濕癬 鉛粉6克 為末,用銀杏去殼7枚,同炒至焦黃,去銀杏,取粉,過夜,去火毒,直接撒布。
(3)祛淤止血,用於淤滯出血
折傷淤滯 鉛粉、當歸各3克,硼砂4.5克 為末,每服3克,蘇木湯送,日2次。

相關典籍

天工開物·五金
凡造胡粉,每鉛百斤,熔化,削成薄片,卷作筒,安木甑內。甑下、甑中各安醋一瓶,外以鹽泥固濟(1),紙糊甑縫。安火四兩,養之七日。期足啟開,鉛片皆生霜粉,掃入水缸內。未生霜者,入甑依舊再養七日,再掃,以質盡為度,其不盡者留作黃丹料。
每掃下霜一斤,入豆粉二兩、蛤粉四兩,缸內攪勻,澄去清水,用細灰按成溝,紙隔數層,置粉於上。將乾,截成瓦定形(2),或如磊塊,待乾收貨。此物古因辰、韶諸郡專造,故曰韶粉(俗誤朝粉)。今則各省直饒為之矣。其質入丹青,則白不減。擦婦人頰,能使本色轉青。胡粉投入炭爐中,仍還熔化為鉛,所謂色盡歸皂者。選自《天工開物》
注釋
(1)固濟:封牢固。
(2)截成瓦定形:截成瓦狀以定形。
原文翻譯
製作胡粉的方法是:先把一百斤鉛熔化之後再削成薄片,捲成筒狀,安置在木甑子裡面。甑子下面及甑子中間各放置一瓶醋,外面用鹽泥封固,並用紙糊嚴甑子縫。用大約四兩木炭的火力持續加熱,七天之後,再把木蓋打開,就能夠見到鉛片上面覆蓋著的一層霜粉,將粉掃進水缸里。那些還未產生霜的鉛再放進甑子裡,按照原來的方法再次加熱七天后,再次收掃,直到鉛用盡為止,剩下的殘渣可作為制黃丹的原料。
每掃下霜粉一斤,加進豆粉二兩、蛤粉四兩,在缸里把它們調和攪勻,澄清之後再把水倒去。用細灰做成一條溝,溝上平鋪幾層紙,將濕粉放在上面。快乾的時候把濕粉截成瓦形或者是方塊狀,等到完全風乾之後才收藏起來。由於古代只有湖南的辰州和廣東的韶州製造這種粉,所以也把它叫做韶粉(民間誤叫它朝粉),到今天全國各省都已經有製造了。這種粉如果用做顏料,能夠長期保持白色;如果婦女經常用它來粉飾臉頰,塗多了就會使臉色變青。將胡粉投入炭爐裡面燒,仍然會還原為鉛,這就是所謂一切的顏色終歸還會變回黑色。
作品簡介
《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作者在書中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國科技史料中保留最為豐富的一部,它更多地著眼於手工業,反映了中國明代末年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生產力狀況。
作者簡介
宋應星(1587~1661),字長庚,江西奉新縣宋埠鎮牌樓村人。明末清初科學家。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他2次考中舉人。但以後五次進京會試均告失敗。五次跋涉,見聞大增,他說:“為方萬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聞”。他在田間、作坊調查到許多生產知識。他鄙棄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紈絝子弟”與“經士之家”。在擔任江西分宜縣教諭(1638~1654)年間寫成了《天工開物》。
宋應星像宋應星像
他在《序》中描寫這段情況時說:“傷哉貧也!欲購奇考證,而乞洛下之資,欲招致同人,商略贗真,而缺陳思之館。”(想加以驗證而無錢,想與同人們討論真偽而無場館),只得“炊燈具(備)草”,日夜寫書,但“大業文人,棄擲案頭,此書於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出任江西分宜縣教諭(縣學教官)。期間,他將其長期積累的生產技術等方面知識加以總結整理,編著了《天工開物》一書,在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由其朋友涂紹煃資助刊行。稍後,他又出任福建汀州(今福建省長汀縣)推官、亳州(今安徽省亳州)知府。明亡後作為明遺民,約在清順治年間(公元1661年前後)去世。宋應星一生講求實學,反對士大夫輕視生產的態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