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瑜(北京大學社會學胡瑜)

胡瑜(北京大學社會學胡瑜)

胡瑜,1982年生人,重慶人,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畢業生。2001年以重慶文科前20名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社會學系。2005年因成績優秀保送研究生,專業方向為勞動保護,師從佟新教授。2008年畢業,獲法學碩士學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胡瑜
  • 出生地:重慶
  • 出生日期:1982
  • 職業:學者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碩士期間著有論文 歧視研究的方法論,2006年。作者 佟新、朱曉陽、胡瑜
李薇薇、lisa Stearns主編:《禁止就業歧視:國際標準和國內實踐》,法律出版社2006年4月。
碩士畢業論文 把技術帶進勞動關係的研究——以IT業為例
摘要
改革開放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來伴隨著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我國勞動關係發生了深刻而巨大的變化。在計畫經濟時期,由於“單位制”的普遍存在,我國的勞動關係相對來說是單一而穩定的。而隨著“單位制”的逐漸解體,原有的勞動關係已經不再適應社會的需要。因此,對新時期行業領域內的勞動關係進行探索是本文寫作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動機。本文以IT行業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勞動過程的描述分析來展現該行業勞動關係的特徵,並以Edwards的三種控制關係模式為參照,指出目前該行業組織內部是一種“隱性的多元控制”。在這種模式下,技術人員表面上因為掌握技術而被賦予更多的主動權,但其實他們被以技術為主的各種手段牢牢控制在勞動過程當中,只能以技術為工具發揮個人的能動作用來爭取自己的利益。由此,技術便具有了雙重性:一方面,技術作為一種資本,賦予勞動者一定的主動性,使得他們具有與企業進行討價還價的能力;另一方面,技術也成為企業管理者對勞動者和勞動過程進行控制的工具:勞動過程中技術的分工限制了個人能力的發揮,同時,以技術為核心的評價標準的建立,不僅使技術人員內部發生了分化,還使得他們把追求技術作為改變現狀的主要途徑,並且呈現出原子化的特徵,從而更有利於企業的控制。在IT行業當中,技術嵌入勞動過程並且作用於勞動關係,因此,研究該行業的勞動關係離不開對技術的討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