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五賢從祀:至正十九年十一月,江浙行省據杭州路申備本路經歷司呈,準提控案牘兼照磨承發架閣胡瑜牒,嘗謂:文治興隆,宜舉行於曠典;儒先褒美,期激勵於將來。凡在聞知,詎容緘默。
蓋國家化民成俗,莫先於學校;而學校之設,必崇先聖先師之祀者,所以報功而示勸也。我朝崇儒重道之意,度越前古。既已加封先聖大成之號,又追崇宋儒周敦頤等封爵,俾從祀廟庭,報功示勸之道,可謂至矣。然有司討論未盡,尚遺先儒楊時等五人,未列從祀,遂使盛明之世,猶有闕典。惟故宋龍圖閣直學士、諡文靖、龜山先生楊時,親得程門道統之傳,排王氏經義之謬,南渡後,朱、張、呂氏之學,其源委脈絡,皆出於時者也。故宋處士、延平先生李侗,傅河洛之學,以授朱熹,凡《集注》所引師說,即其講論之旨也。故宋中書舍人、諡文定胡安國,聞道伊洛,志在《春秋》,纂為《集傳》,羽翼正經,明天理而扶世教,有功於聖人之門者也。故宋處士、贈太師榮國公、諡文正、九峰先生蔡沈,從學朱子,親承指授,著《書集傳》,發明先儒之所未及,深有功於聖經者也。故宋翰林學士、參知政事、諡文忠、西山先生真德秀,博學窮經,踐履篤實。當時立偽學之禁,以錮善類,德秀晚出,獨以斯文為己任,講習躬行,黨禁解而正學明。此五人者,學問接道統之傳,著述發儒先之秘,其功甚大。況科舉取士,已將胡安國《春秋》、蔡沈《尚書集傳》表章而尊用之,真德秀《大學衍義》亦備經筵講讀,是皆有補於國家之治道者矣。各人出處,詳見《宋史》本傳,俱應追錫名爵,從祀先聖廟廷,可以敦厚儒風,激勸後學。如蒙備呈上司,申達朝省,命禮官討論典禮,如周敦頤等例,聞奏施行,以補闕典,吾道幸甚。
本省以其言具咨中書省,仍遣胡瑜赴都投呈。至正二十一年七月,中書判送禮部,行移翰林、集賢、太常三院會議,俱準所言,回呈中書省。二十二年八月,奏準送禮部定擬五先生封爵諡號。俱贈太師。楊時追封吳國公,李侗追封越國公,胡安國追封楚國公,蔡沈追封建國公,真德秀追封福國公。各給詞頭宣命,遣官齎往福建行省,訪問各人子孫給付。如無子孫者,於其故所居鄉里郡縣學,或書院祠堂內,安置施行。
本省以其言具咨中書省,仍遣胡瑜赴都投呈。至正二十一年七月,中書判送禮部,行移翰林、集賢、太常三院會議,俱準所言,回呈中書省。二十二年八月,奏準送禮部定擬五先生封爵諡號。俱贈太師。楊時追封吳國公,李侗追封越國公,胡安國追封楚國公,蔡沈追封建國公,真德秀追封福國公。各給詞頭宣命,遣官齎往福建行省,訪問各人子孫給付。如無子孫者,於其故所居鄉里郡縣學,或書院祠堂內,安置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