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漢民》是“辛亥著名人物傳記叢書”之一,由肖傑編著。 《胡漢民》講述了:胡漢民(1879--1936)是辛亥革命時期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宣傳者、活動家,民國時期國民黨右派,同時被稱為民國四大書法家之一。 在辛亥革命之前的資產階級革命中,胡漢民撰寫了大量的文章,闡釋宣傳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並且在與康有為、梁啓超為首的保皇黨人的論戰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國民黨改組過程中,胡漢民支持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極力促成國民黨成功改組,先後被孫中山三次委以代理自己行使職權之重任。 孫中山逝世之後,與蔣介石合作籌建了南京國民政府,並擔任國民政府主席。此後協助蔣介石“清黨”運動,制定了“清黨”原則。推動反革命的“清黨”活動。後任國民黨立法院院長,主張國民黨黨治,極力推進立法工作。由於在制定約法問題上,與蔣介石發生矛盾,被蔣介石軟禁於南京湯山。此事件迫使蔣介石二次下野。“九一八”事變爆發後,胡漢民堅持抗戰,反蔣、“剿共”三大主張,一直到1936年5月病逝。
基本介紹
- 書名:胡漢民/辛亥著名人物傳記叢書
-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
- 頁數:229頁
- 開本:16
- 作者:肖傑
- 出版日期:2011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肖傑編著的《胡漢民》是辛亥著名人物傳記叢書之一,本書遴選出在辛亥革命過程中具有重大影響的人物,力求客觀真實地記錄他們的生平事跡,他們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和影響,以及他們不同的性格特徵和人生命運,可以從不同的側面和人物角度,闡述辛亥革命的時代背景和歷史功績,揭示其歷史必然性和時代局限性,總結辛亥革命的經驗和教訓。
圖書目錄
引言
第一章 勤思好學之青少年
1 年少聰穎好學,深得父母之疼愛
2 遭不幸,舌耕硯耕挑養家重擔
3 遊學執教,探尋救國之路
第二章 三民主義宣傳者
1 尋政治救國之路,再次東渡留學
2 初晤孫中山,加入同盟會
3 編輯《民報》,宣傳闡釋“三民主義”
第三章 謀劃領導武裝起義
1 奔波籌劃,參與領導西南武裝起義
2 四處籌款,策劃新軍起義
3 撰文演講,南洋“論戰”保皇派
第四章 參與籌建中華民國
1 促成廣東獨立,初任廣東都督
2 籌建民國政府,任總統府秘書長
3 遵從總理建議,復任廣東都督
第五章 護國討袁護法
1 襄助建黨,宣傳繼續革命和反袁
2 奔波調和,參與護法鬥爭
3 辦《建設》雜誌,宣傳唯物史觀
第六章 促成國共合作
1 “非常”時期,行“非常職權”
2 擁護三大政策,促一大成功
3 代理大元帥,“統治後方”
第七章 與蔣介石合作清黨
1 涉“廖案”赴蘇,轉向反蘇反共
2 蔣、胡首度合作,建立南京國民政府..
3 蔣、胡再度合作,消滅異己
第八章 蔣、胡斗“法"
1 約法之爭矛盾初顯,湯山被囚關係破裂
2 反蔣派大聯合,迫蔣二次下野
3 寧、粵、滬相爭, “超然”成在野之人
第九章 宣傳抗日反蔣
1 組黨辦報,與蔣對抗
2 宣傳抗日,反對妥協
3 卜居廣州,憂憤猝逝
胡漢民年譜簡編
第一章 勤思好學之青少年
1 年少聰穎好學,深得父母之疼愛
2 遭不幸,舌耕硯耕挑養家重擔
3 遊學執教,探尋救國之路
第二章 三民主義宣傳者
1 尋政治救國之路,再次東渡留學
2 初晤孫中山,加入同盟會
3 編輯《民報》,宣傳闡釋“三民主義”
第三章 謀劃領導武裝起義
1 奔波籌劃,參與領導西南武裝起義
2 四處籌款,策劃新軍起義
3 撰文演講,南洋“論戰”保皇派
第四章 參與籌建中華民國
1 促成廣東獨立,初任廣東都督
2 籌建民國政府,任總統府秘書長
3 遵從總理建議,復任廣東都督
第五章 護國討袁護法
1 襄助建黨,宣傳繼續革命和反袁
2 奔波調和,參與護法鬥爭
3 辦《建設》雜誌,宣傳唯物史觀
第六章 促成國共合作
1 “非常”時期,行“非常職權”
2 擁護三大政策,促一大成功
3 代理大元帥,“統治後方”
第七章 與蔣介石合作清黨
1 涉“廖案”赴蘇,轉向反蘇反共
2 蔣、胡首度合作,建立南京國民政府..
3 蔣、胡再度合作,消滅異己
第八章 蔣、胡斗“法"
1 約法之爭矛盾初顯,湯山被囚關係破裂
2 反蔣派大聯合,迫蔣二次下野
3 寧、粵、滬相爭, “超然”成在野之人
第九章 宣傳抗日反蔣
1 組黨辦報,與蔣對抗
2 宣傳抗日,反對妥協
3 卜居廣州,憂憤猝逝
胡漢民年譜簡編
文摘
胡漢民,原名衍鸛,後改名衍鴻,字展堂,別號“不匱室主”。漢民是他在主編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上著文使用的筆名,取意“不做滿清的順民,要做大漢之民”。因當時其文影響很大,遂取代其原名被時人使用,他也樂享此名。
1879年12月9日(清光緒五年十月二十六日),胡漢民出生於廣東番禺。
胡家原籍江西廬陵縣延福鄉青山村,至其祖父胡燮三始宦遊廣東客居於此,其父胡文照子承父業,先後在廣東的博羅、茂名、德慶等縣當刑名師爺,即在官署中負責處理刑事判牘的幕僚。其母文氏,乃江西望族出身,受過良好的教育,不僅能夠作詩,而且還通音樂和圍棋。她隨夫流寓奔波,勤儉持家,甘守清貧。
他的父親雖然是個很稱職的幕僚,但生性廉介,是非分明,不委曲求全、卑躬屈膝,因此宦遊奔波,加上生育了七個子女,家境較為貧寒。好在母親勤儉持家,日子還過得去。胡漢民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四。由於他生得眉清目秀,又聰慧好學,深得父母疼愛。
胡漢民秉承了父母的天資,幼年就表現出超常的記憶力和理解力。五歲時,母親教他王安石的一首七律詩《茅詹》,只一遍他就過目不忘,能夠背誦下來,並能夠理解。
胡漢民在八歲之前,是在隨父漂泊遷移中度過的,先後在廣州、博羅、高州客居。8歲時,全家隨父又遷回他的出生地廣州番禺,在老城倉邊街(今倉邊路)附近租屋住下。回到廣州後,因家境無力為孩子們聘請私塾先生,胡漢民只好先與哥哥胡清瑞一同到離家較近的宿儒張德瀛開設的私塾——張館讀書,後又跟隨宿儒任穆臣遊學。
胡漢民聰慧好學,他十一二歲,遍讀十三經及各類史書,日誦數千言,而且還能寫出“斐然可觀”的古文。13歲時寫的一首五言詩((種竹)),就已顯露出他聰穎為文的才氣。
種竹北窗前,蕭蕭清香發;
本以招涼風,反教蔽明月。
(引自胡漢民《不匱室詩抄》,後文中未註明出處的傳主的詩均引自此書)
12歲之前的胡漢民是在父母疼愛中快樂地度過的。有知書識禮的慈母疼愛呵護,有剛直不阿的父親教誨指導,他的童年,其樂融融,家庭溫馨,清貧而愉快。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導師。父親胡文照的恃才傲物、耿介不阿、寡慾養廉;母親胡文氏的賢惠善良等,在年少的胡漢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在《胡漢民自傳》中記述童年時代的兩件事,頗能說明這一點。
胡漢民六歲時,隨父母從博羅往高州。路上,父親雇了幾個挑夫搬運行李。挑夫中有一個是“夫頭”,他經常剋扣其他挑夫的工錢,並且在途中經常一個人跑到大煙館裡吞雲吐霧,挑夫們稍有怨言,他就厲聲叱罵,挑夫們便噤若寒蟬,不敢再吱聲了。年幼的胡漢民覺得挑夫們很懦弱,明明是自己勞動應該得到的工錢,卻不能夠分文不少地拿到,反倒要被剋扣工錢的人叱罵。雖然當時胡漢民還無法從整個民族懦弱性來分析,這不僅僅是幾個挑夫的懦弱。但對這件事的深刻記憶,說明他年幼就具有樸素的同情心和正義感。
另一件記憶深刻的事發生在胡漢民7歲時。在高州,胡漢民一家住在高州府衙里。一天,胡漢民從府衙的審訊處經過,突然聽見有人像殺豬一般嚎叫,仔細一看,原來是衙役在拷打犯人,犯人無法忍受疼痛,才發出了悽慘的嚎叫聲。看到這樣殘暴場面,他嚇得忙掩耳避走。此後連續數月,不敢再從府衙的審訊處門口經過。刑訊逼供,此乃古代傳統社會“刑治”之常態,與理性、人道、法治相背離,幼年的胡漢民深記此事,說明他有惻隱之心,心存善良。
童年時的這兩件事,對胡漢民影響至深,他看到了人世間不公平的一面,痛恨而欲改變,才使他萌生了愛國反清思想,後來發展為革命思想。
2.遭不幸,舌耕硯耕挑養家重擔
父親胡文照的性格在幕僚的職業中過的也不是很快樂,加上家境清貧,數度遷徙,他的身體也每況愈下。
1891年,胡漢民13歲時,父親患病,就醫數月,仍不見起色,這一年的秋天,父親病逝。
P5-7
1879年12月9日(清光緒五年十月二十六日),胡漢民出生於廣東番禺。
胡家原籍江西廬陵縣延福鄉青山村,至其祖父胡燮三始宦遊廣東客居於此,其父胡文照子承父業,先後在廣東的博羅、茂名、德慶等縣當刑名師爺,即在官署中負責處理刑事判牘的幕僚。其母文氏,乃江西望族出身,受過良好的教育,不僅能夠作詩,而且還通音樂和圍棋。她隨夫流寓奔波,勤儉持家,甘守清貧。
他的父親雖然是個很稱職的幕僚,但生性廉介,是非分明,不委曲求全、卑躬屈膝,因此宦遊奔波,加上生育了七個子女,家境較為貧寒。好在母親勤儉持家,日子還過得去。胡漢民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四。由於他生得眉清目秀,又聰慧好學,深得父母疼愛。
胡漢民秉承了父母的天資,幼年就表現出超常的記憶力和理解力。五歲時,母親教他王安石的一首七律詩《茅詹》,只一遍他就過目不忘,能夠背誦下來,並能夠理解。
胡漢民在八歲之前,是在隨父漂泊遷移中度過的,先後在廣州、博羅、高州客居。8歲時,全家隨父又遷回他的出生地廣州番禺,在老城倉邊街(今倉邊路)附近租屋住下。回到廣州後,因家境無力為孩子們聘請私塾先生,胡漢民只好先與哥哥胡清瑞一同到離家較近的宿儒張德瀛開設的私塾——張館讀書,後又跟隨宿儒任穆臣遊學。
胡漢民聰慧好學,他十一二歲,遍讀十三經及各類史書,日誦數千言,而且還能寫出“斐然可觀”的古文。13歲時寫的一首五言詩((種竹)),就已顯露出他聰穎為文的才氣。
種竹北窗前,蕭蕭清香發;
本以招涼風,反教蔽明月。
(引自胡漢民《不匱室詩抄》,後文中未註明出處的傳主的詩均引自此書)
12歲之前的胡漢民是在父母疼愛中快樂地度過的。有知書識禮的慈母疼愛呵護,有剛直不阿的父親教誨指導,他的童年,其樂融融,家庭溫馨,清貧而愉快。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導師。父親胡文照的恃才傲物、耿介不阿、寡慾養廉;母親胡文氏的賢惠善良等,在年少的胡漢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在《胡漢民自傳》中記述童年時代的兩件事,頗能說明這一點。
胡漢民六歲時,隨父母從博羅往高州。路上,父親雇了幾個挑夫搬運行李。挑夫中有一個是“夫頭”,他經常剋扣其他挑夫的工錢,並且在途中經常一個人跑到大煙館裡吞雲吐霧,挑夫們稍有怨言,他就厲聲叱罵,挑夫們便噤若寒蟬,不敢再吱聲了。年幼的胡漢民覺得挑夫們很懦弱,明明是自己勞動應該得到的工錢,卻不能夠分文不少地拿到,反倒要被剋扣工錢的人叱罵。雖然當時胡漢民還無法從整個民族懦弱性來分析,這不僅僅是幾個挑夫的懦弱。但對這件事的深刻記憶,說明他年幼就具有樸素的同情心和正義感。
另一件記憶深刻的事發生在胡漢民7歲時。在高州,胡漢民一家住在高州府衙里。一天,胡漢民從府衙的審訊處經過,突然聽見有人像殺豬一般嚎叫,仔細一看,原來是衙役在拷打犯人,犯人無法忍受疼痛,才發出了悽慘的嚎叫聲。看到這樣殘暴場面,他嚇得忙掩耳避走。此後連續數月,不敢再從府衙的審訊處門口經過。刑訊逼供,此乃古代傳統社會“刑治”之常態,與理性、人道、法治相背離,幼年的胡漢民深記此事,說明他有惻隱之心,心存善良。
童年時的這兩件事,對胡漢民影響至深,他看到了人世間不公平的一面,痛恨而欲改變,才使他萌生了愛國反清思想,後來發展為革命思想。
2.遭不幸,舌耕硯耕挑養家重擔
父親胡文照的性格在幕僚的職業中過的也不是很快樂,加上家境清貧,數度遷徙,他的身體也每況愈下。
1891年,胡漢民13歲時,父親患病,就醫數月,仍不見起色,這一年的秋天,父親病逝。
P5-7
序言
整整一百年前,在中國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黑暗統治的時代,爆發了一場對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產生巨大影響的革命,這就是以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發動的辛亥革命。這場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一次比較完全意義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同時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侵略勢力。中華民國的建立,標誌著中國歷史進步的新紀元。辛亥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為中國先進分子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打開了新的視野,八年後,五四運動爆發;十年後,中國共產黨誕生。辛亥革命開啟的革新開放之門,對於推動中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具有不可估量的歷史功績和偉大意義。
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在開啟思想閘門、傳播先進思想、點燃革命火種、推動歷史進步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站在時代前列,為追求民族獨立和民主自由而向反動勢力宣戰;他們不惜流血犧牲,站在鬥爭一線浴血奮戰;他們具有堅定的信念和堅強的意志,愈挫愈奮,在失敗中不斷汲取和凝聚新的力量;他們適應歷史發展的趨勢,與時俱進,不斷修正前進的方向和鬥爭的目標。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批革命先驅和仁人志士,才有了辛亥革命的爆發,也才有了以此為開端的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不斷發展和最終勝利。當然,我們在分析評價歷史人物時,既要看到他們有超越時代的進步性,又要看到他們不可避免地受到社會客觀條件影響而具有的局限性與片面性,這是我們在看待歷史人物時應當堅持的歷史唯物主義態度,也就是既不文過飾非,也不苛求前人。
幾十年來,關於辛亥革命及其重要人物的研究工作不斷深入,也陸續出版了大量的圖書、畫冊等,但仍然不十分系統和完整,有些出版物受到時代因素和其它客觀條件的影響,難免有失偏頗和疏漏。在即將迎來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時刻,團結出版社編輯出版了本套《辛亥著名人物傳記叢書》,並得到國家出版基金的資助,這充分表明了國家對於辛亥革命歷史研究的重視。這套叢書的出版,無疑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既可以對辛亥革命的研究工作起到重要的填補空白和補充資料的作用,同時也是對立下豐功偉績的仁人志士的紀念與緬懷。
為了保證本套叢書的編輯質量,編輯委員會在民革中央的領導下,做了大量認真細緻的組織工作,特別是邀請了著名專家金沖及先生、章開沅先生、李文海先生擔任顧問,他們在百忙之中分別對本套叢書的編輯思想、人物範圍、框架體例、寫作要求等方面提出了重要的指導性意見,成為本套叢書能夠高質量出版的重要保證。此外,參與本套叢書寫作的。都是在近代歷史和人物的研究方面卓有建樹的專家學者,他們既有對辛亥革命歷史進行深入研究的學術功底,又有較豐富的寫作經驗和較高的文字水平,因此,我們可以寄希望於本套叢書的出版,會對推動辛亥革命及其重要人物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起到重要作用,對弘揚愛國主義,提高民族凝聚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產生積極的影響。
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在開啟思想閘門、傳播先進思想、點燃革命火種、推動歷史進步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站在時代前列,為追求民族獨立和民主自由而向反動勢力宣戰;他們不惜流血犧牲,站在鬥爭一線浴血奮戰;他們具有堅定的信念和堅強的意志,愈挫愈奮,在失敗中不斷汲取和凝聚新的力量;他們適應歷史發展的趨勢,與時俱進,不斷修正前進的方向和鬥爭的目標。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批革命先驅和仁人志士,才有了辛亥革命的爆發,也才有了以此為開端的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不斷發展和最終勝利。當然,我們在分析評價歷史人物時,既要看到他們有超越時代的進步性,又要看到他們不可避免地受到社會客觀條件影響而具有的局限性與片面性,這是我們在看待歷史人物時應當堅持的歷史唯物主義態度,也就是既不文過飾非,也不苛求前人。
幾十年來,關於辛亥革命及其重要人物的研究工作不斷深入,也陸續出版了大量的圖書、畫冊等,但仍然不十分系統和完整,有些出版物受到時代因素和其它客觀條件的影響,難免有失偏頗和疏漏。在即將迎來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時刻,團結出版社編輯出版了本套《辛亥著名人物傳記叢書》,並得到國家出版基金的資助,這充分表明了國家對於辛亥革命歷史研究的重視。這套叢書的出版,無疑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既可以對辛亥革命的研究工作起到重要的填補空白和補充資料的作用,同時也是對立下豐功偉績的仁人志士的紀念與緬懷。
為了保證本套叢書的編輯質量,編輯委員會在民革中央的領導下,做了大量認真細緻的組織工作,特別是邀請了著名專家金沖及先生、章開沅先生、李文海先生擔任顧問,他們在百忙之中分別對本套叢書的編輯思想、人物範圍、框架體例、寫作要求等方面提出了重要的指導性意見,成為本套叢書能夠高質量出版的重要保證。此外,參與本套叢書寫作的。都是在近代歷史和人物的研究方面卓有建樹的專家學者,他們既有對辛亥革命歷史進行深入研究的學術功底,又有較豐富的寫作經驗和較高的文字水平,因此,我們可以寄希望於本套叢書的出版,會對推動辛亥革命及其重要人物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起到重要作用,對弘揚愛國主義,提高民族凝聚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產生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