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桑(新銳詩人、批評家)

胡桑(新銳詩人、批評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胡桑,新銳詩人、批評家和學者。同濟大學哲學系博士。1981年生於浙江省德清新市鎮。德國波恩大學訪問學者。2007年至2008年任教於泰國宋卡王子大學普吉島分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胡桑
  • 出生日期:1981年
  • 職業:詩人
  • 性別:男
  • 居住地:上海
作品特色,主要成就,

作品特色

胡桑的所有寫作都是有節制地從“世界”返回“事物”(我會再次提及這兩個在他文本中異常重要的概念)、從外在返回自身,並且,再以相反的方向重新出發。胡桑首先擁有的是對世界/事物的智性,而並非他精湛的語言技巧;而在智性之中,他又始終試圖超越固有的、穩定的自我,從阿波羅向一個略顯清醒的狄奧尼索斯趨近。他很顯然地意識到,詩歌寫作藉由哲學思辨而獲得的平衡與匠人般的手藝都不能讓自己滿足,不能讓語言滿足。對發表作品的不甚在意實際印證了他對詩歌、事物與自身內部已有存在的絕對在意:對自己聲音的可能性與多變的必然性的在意。與我們時代的許多詩人相比,他從不急於在自己名後寫下過長的注釋,那些用以裝飾身份的金屬片。這是一種於喧囂中瀕臨滅絕的氣質。
《惶然書》、《褶皺書》和《十一月五日午後,狂風大作》這樣的詩作真正代表了胡桑詩歌獨異的品質——廣闊而精確,平衡,帶質疑的理性,節制中釋放的力量。許多人會在較淺顯的閱讀後得出判斷,認為胡桑的寫作是內斂並自我抑制的;但恰恰相反,他並沒有簡單地從外部回到自己、回到發出聲音的螺殼內部藏匿起來,而是將自身作為天平的支點,同時穿透“世界”和“事物”那隨刻變動的、對偶的意義砝碼。簡單點說,他從未被已有的存在抑制,不管那存在來自詩或哲學。

主要成就

曾於2006年獲《上海文學》詩歌新人獎,2009年獲北京大學未名詩歌獎,2012年獲《詩刊》“詩歌中國”青年詩人獎。2007年上海大學詩歌節召集人。譯著辛波斯卡詩選《我曾這樣寂寞生活》(湖南文藝出版社)。著有詩集《賦形者》(長江文藝出版社)。
代表作《惶然書》曾獲《詩刊》2012年度“詩歌中國”青年詩人獎。評審會認為,胡桑的《惶然書》堅實內斂、開合有度、從容不迫,在詞與物、智識與感悟之間,融入生存的經驗與思辨。
詩集《賦形者》收入長江文藝出版社的“星叢詩系”,2014年4月12日晚,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召開書籍發布會。
詩歌、散文、評論和翻譯作品等見於《山花》、《書城》、《詩刊》、《詩選刊》、《詩林》、《詩歌月刊》、《上海文學》、《特區文學》、《詩江南》、《西部》、《青年作家》、《上海文化》等刊物。
2007年5月,發起並主持第二屆上海大學詩歌節,主題“一代人的漢語”;2009年9月,參加第四屆珠江(國際)詩歌節。
2010年起為深圳《特區文學》“詩人聯席閱讀”和“十面埋伏”專欄特邀批評家之一。
2010年,與辛酉、茱萸等主編《中國80後詩全集》,共收包括台灣在內的178位詩人詩作。所容80後詩人與詩作數量相對同類詩選為最齊全。
2011年入選“中國‘80後’詩歌十年成就獎”之中國“80後”10佳理論建設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