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格莊,明崇禎年間(1628-1643年),胡姓兄弟二人在此建村,以姓命村名胡格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胡格莊
- 姓氏:均為漢族
- 戶數:全村231戶
- 村委主任:周慶忠
- 建立時間 :1628年~1643年
概況,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概況
明崇禎年間(1628-1643年),胡姓兄弟二人在此建村,以姓命村名胡格莊譽挨祝。本村為長兄所居,名為大胡格莊;河南為弟所居,故名小胡格莊。後來胡姓絕後,有孫姓兄弟四人由下澇泊村遷來,已繁衍19代。清代先後有周、劉、肖、趙等姓來村定居,民國年間(1912-1949年)昌姓遷入。 胡格莊位於海陽市南部,地處東經121°08′,北緯36°42′。東鄰台子上村,西鄰斜山村,南與海豐村交界,北接廒上村。隸屬大閻家鎮,距鎮政府駐地4公里。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72公頃,適宜種植糧食、油料作物和蔬菜等。 2002年,全村231戶,716人,有孫、劉、肖、趙、昌等姓,均為漢族,其中孫姓人口較多。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建國前,本村國小有學生20餘人,學生入學率20%。建國後,學生入學率提高到100%。1973年,廒上村請奔設聯中,本村國小合併到廒上放采遷聯中。自建國至2002年,本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12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不足鞏籃付婆100公斤,村民食不果腹。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180公斤。1975年,人駝充笑均糧食250公斤,全村總收入10萬餘元。2002年,人均存款600元,有各種運輸車輛100輛,機車100輛,抽水機100台,電話150部,冰櫃60台,彩電150部,並安裝了有線電視。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齊,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面積6平方米。1982年,村民住房統一規劃,房屋排列整齊,人均住房面積達到14平方米。2000年,整修了道路,街道兩旁修起排水溝。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0平方米。 胡格莊屬丘陵山區。建國以來,村投資20餘萬元,挖機井1眼,大口井3處;投資6萬元,修河橋1座;投資3萬元格乎危海修攔水壩1座,水澆地面積達80%。1980年後,投資10萬元,村民先後吃上了自來水,用上了電網供電,並安裝有線電視。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3年前,廒上村和胡格莊為一個行政村。1943年5月,孫僑、孫保、周世平、劉振華、周洪濱、劉振芳等6人加入中國共產黨。1943年8月與廒上村分開,劃為兩個行政村,各自建立黨支部。黨支部發動村民參軍參戰,支援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開展土改複查、鎮壓反革命等運動。1949年黨組織公開。先後有孫僑、周洪奎、孫伸、周保良、周保國、孫金山、周振國、周振東、孫承忠擔任黨支部書記。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4個,黨員34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3年設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大隊管委會改稱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先後擔任村主要行政負責人的有劉振平、孫宗、孫伸、周洪奎、孫金洲、周振國、周振東、孫承忠、周慶忠。1999年,孫承忠當選首任奔想和直選村委會主任。2002年4月,周慶忠當選為村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