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科醫生
從事
心血管內科專業十幾年,在內科高血壓、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臟病學介入治療和研究有較深的造詣,1996年在中華心血管學術會上發表論文《老年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變異分析》獲優秀論文獎,1997年在《高血壓雜誌》發表論文《朵那普利治療原發性高血壓左室肥厚與心率變異相關研究》,曾獲中華心血管雜誌優秀論文三等獎,1998年科研課題《急性腦缺血的超聲聲像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研究》獲宜昌市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1999年獲宜昌市衛生系統“局管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稱號。 治療範圍:高血壓、冠心病、心律失常及心臟病介入治療。 科研成果: 項目名稱時間主要完成人員鑑定等級及獲獎情況頸動脈粥樣硬化超聲聲像評估與急性腦缺血的相關性研究1997張洪生、
胡曉輝、
張毅、平傑、吳曼雲衛生廳醫藥衛生科技進步三等獎
科研論文:
《冠脈介入治療對不穩定性心絞痛QT離散度影響》2004
胡曉輝《中國醫刊》增刊 《老年患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後血管閉合器的臨床套用》 2004
胡曉輝《臨床心血管病雜誌》2004年11月第20卷第11期
《氟伐他汀對高血壓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及異常血壓晝夜節律的逆轉與心率變異性的研究》2004
胡曉輝《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誌》2004年第18卷
《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多相個性檢測及其相關性研究》1999
胡曉輝、張洪生、覃春 《
臨床心血管病雜誌》 1999.9 15卷 9期
《原發性高血壓左室肥厚與心率變異性相關研究與苯那普利治療》1998
胡曉輝、張洪生、張義
《高血壓雜誌》98,6卷
《氨氯地平治療原發性高血壓頸動脈粥樣硬化前後超聲聲像對比觀察》1997
胡曉輝、楊俊、張洪生
《高血壓雜誌》97年10月5卷20期
名師
個人資料
胡小輝,男,1977年2月出生,大學本科學歷,中共黨員,中學化學一級教師,現任教化學學科,綜治辦主任,政教處副主任。
教育教學業績:
1、任化學教師期間多次輔導學生獲得省、市級化學競賽獎,本人多次獲得“優秀輔導教師”榮譽;
2、04年榮獲南昌市青年化學教師實驗技能與創新大賽一等獎;
3、04年榮獲江西省青年化學教師實驗技能與創新大賽二等獎;
4、02、03、04三年連續被共青團南昌市委評選為“市優秀團乾”榮譽稱號;
5、05年被評為南昌市
教育局、團市委評為“南昌市學校十佳標兵團乾”提名獎;
6、05年榮獲南昌市首屆青少年個人網站製作大賽二等獎;
7、06年被南昌市
教育局評選為“全市教育系統先進性教育活動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碩士生導師
基本信息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設施農業理論與生產技術研究,主要包括設施作物抗逆境機理與套用技術、設施蔬菜高效生產技術指標、無土栽培技術、溫室環境調控與自動化管理等內容。
開設課程
承擔本科生“學科導論”、“無土栽培”、“設施蔬菜栽培”等課程。
主要學術論著
近年來,發表論文21篇,主編(參編)專著3部。
近期發表的主要論文有:
1.
胡曉輝,杜靈娟,
鄒志榮. Spd浸種對鹽脅迫下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幼苗的保護效應. 生態學報,2009,29:5122-5157.
2.
胡曉輝,王素平,曲斌. NaCl脅迫下亞精胺對番茄種子萌發及幼苗抗氧化系統的影響. 套用生態學報,2009,20(2):446-450.
3.
胡曉輝,郭世榮,李璟,王素平,焦彥生. 低氧脅迫下鈣調素拮抗劑對黃瓜幼苗根系多胺含量和呼吸代謝的影響. 套用與環境生物學報,2007,13(4):475-480.
4.
胡曉輝,李娟,郭世榮,李璟. 鈣對根際低氧脅迫下黃瓜幼苗根系呼吸代謝的影響. 園藝學報,2006,33(5):1113-1116.
5.
胡曉輝,郭世榮,李璟,王素平,賈永霞. 低氧脅迫對黃瓜幼苗根系無氧呼吸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響. 武漢植物學研究,2005,23(4):337-341.
6.
胡曉輝,李璟,郭世榮,王素平,周國賢. Ca2+對低氧脅迫下黃瓜幼苗生長和根系無氧呼吸酶的影響. 西北植物學報,2005,25(10):1997-2002.
7.
胡曉輝,郭世榮,李璟,王素平. 鈣對低氧脅迫下黃瓜幼苗根系碳水化合物代謝的影響. 瀋陽農業大學學報,2005,37(3):322-326.
8.
胡曉輝,
鄒志榮,
楊振超,安娜. Spd誘導NaCl脅迫下番茄種子萌發和幼苗耐鹽性效應. 北方園藝,2009,10:5-8.
9.
胡曉輝,
鄒志榮,
楊振超. 亞精胺對鹽脅迫下番茄種子萌發的影響.北方園藝,2009,7:1-3.
10.李璟,
胡曉輝, 郭世榮, 賈永霞, 杜長霞. D-精氨酸對低氧脅迫下黃瓜幼苗根系多胺含量和無氧呼吸代謝的影響. 套用生態學報,2007,18 (2): 376-382.
11.李璟,
胡曉輝,郭世榮,王素平,王鳴華. 外源亞精胺對根際低氧脅迫下黃瓜幼苗根系多胺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響. 植物生態學報,2006,30(1):11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