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昌壽,飛行器結構設計專家。長期從事彈道飛彈與運載火箭的結構研製工作,參加了彈道飛彈與運載火箭總體設計部的技術領導工作,是對我國這一事業有貢獻的一位老專家。他以極大的熱情學習研究可靠性技術,結合自己豐富的工程技術經驗,堅持嚴格、細緻、認真的作風,從事可靠性工作,為推動新興的“可靠性工程”在工程實踐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主編了《可靠性工程——設計、試驗、分析、管理》及《航天可靠性設計手冊》二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胡昌壽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北京
- 出生日期:1918年10月28日
- 職業:飛行器結構設計專家
- 畢業院校:重慶中央大學
個人簡歷,生平介紹,人物簡介,人物經歷,主要論著,前期著作,後期著作,主要貢獻,
個人簡歷
1918年10月28日 生於北京。
1937~1942年 重慶中央大學航空工程系學習,畢業。
1942~1943年 留校參加滑翔機製造;重慶沙坪壩中央工業職業學校教員。
1943~1944年 四川南川第二飛機製造廠製圖員、設計員。
1945~1946年 美國麥克唐納飛機公司車間及設計部實習;華盛頓大學進修。
1946~1949年 英國格羅司特飛機公司參加飛機設計。
1949~1951年 華東軍區航空處航空工程研究室飛機組組員。
1951~1952年 哈爾濱國營122廠工程師。
1952~1957年 哈爾濱航空工業學校教員,飛機專業學科委員會主席。
1957~1965年 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第一設計部研究室主任,工程師,部副主任。
1965~1988年 第七機械工業部第一研究院第一設計部副主任,研究員。
1988年 離休。
1983年 中國宇航學會質量與可靠性專業委員會委員、副主任委員、顧問(兼職)。
1986年 第一屆全國軍事技術裝備可靠性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職)。
生平介紹
人物簡介
胡昌壽,1918年10月生於北京。籍貫湖北省武漢市。其父參加過辛亥革命(曾獲“五等嘉禾章”),以後在政府機關任職,多為秘書,1929年因病去世。其母守寡,將5個孩子撫養成人,並都送上大學。父親身後留下大量古書及20世紀20年代的書刊。父親死後姐姐繼續訂閱鄒韜奮主編的《生活周刊》。由於早年閱讀鄒韜奮所主編的一系列報刊,使胡昌壽一生思想受到影響。1937年考取南京中央大學航空工程系,隨學校到重慶上學。1938年暑假期間,在學生集中軍訓中,認識了心理系同學李春輝(1917~1994,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教授,著名的拉丁美洲史專家),兩人成了終生好友。1939年因病休學。1940年,在李春輝引導下,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大學畢業後與黨組織失去聯繫。1985年重新入黨。
人物經歷
大學畢業後,留校參加滑翔機製造,後轉重慶中央工業職業學校任教員。1943年8月,轉四川南川第二飛機製造廠任製圖員、設計員。1944年11月,被國民黨航空委員會派遣出國。1945年,與十幾個人一起,在美國麥克唐納飛機公司車間及設計部實習。1946 年上半年在當地華盛頓大學進修。1946年8月,轉到英國格羅司特飛機公司參加飛機設計。1949年8月,避開了國民黨追蹤及美蔣封鎖,經香港回國,被安排在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軍事接管委員會空軍部下屬單位工作。後屬華東軍區航空處航空工程研究室,為飛機組組員。主要是參加機場建設。1951年8月,任哈爾濱122廠設計科工程師。1952年9月,調哈爾濱航空工業學校,任教員及飛機專業學科委員會主席。1956年,被評為一等優良教育工作者。1951~1957年,先後當選哈爾濱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與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7年8月調國防部五院。先後任第一設計部(以下簡稱一部)研究室主任、一部工程師、一部副主任、研究員。1983年起,被聘為中國宇航學會質量與可靠性專業委員會委員、副主任委員、顧問。1986年被聘為第一屆全國軍事技術裝備可靠性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以下簡稱“軍標委”)副主任委員。1988年離職休養。1991年被航空航天部批准為有突出貢獻的老專家,同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主要論著
前期著作
1 胡昌壽等.關於整機可靠性評定的基本方法.中國電子學會第一屆年 會論文選,1981,111~118
2 胡昌壽.設計與可靠性分析.中國宇航學會第一屆可靠性學術年會專題報告,1983,5
3 胡昌壽主編.可靠性工程——設計、試驗、分析、管理.北京:宇航出版社,1988
4 Hu Changshou. Reliability Practice for Long March Carrier Rockets.Pacific-basi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dvances in Space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PISSTA),Beijing,1987.652~659
5 胡昌壽.我國運載火箭可靠性管理展望.中國宇航學會質量與可靠性專業委員會第四屆年會論文集(內部),1987(10):1~6
後期著作
6 胡昌壽.學習GJB450-88的初步體會.航天系統型號可靠性工作經驗交流文集(內部).航空航天部《質量與可靠性》編輯部,1992(4):68~73
7 胡昌壽.關於非電可靠性的一種看法:失效模式分析研究.非電產品可靠性研討會文集.全國軍事技術裝備可靠性標準化技術委員會,1992(5):1~4
8 胡昌壽.關於運載火箭可靠性工作的經驗.航天質量啟示錄(秘密).航天工業總公司,1995(3):25~30
9 胡昌壽.提高能見度保證可靠性.質量與可靠性,1998(6):5~610胡昌壽主編.航天可靠性設計手冊.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9
主要貢獻
1、 主持長征運載火箭首次可靠性評估:
1981年,在可靠性專家何國偉的指導和幫助下,在一部主持火箭型號的定量可靠性評估,這為後繼型號進行可靠性指標的論證、分配及預估打下了基礎。按可靠性專家的建議,與設計人員及可靠性專業人員一起,總結可靠性評估的經驗,並寫成論文在中國電子學會第一屆年會上發表,將工程技術性(而非數學性)較強的作法介紹給工程界。並指出:“在整個可靠性評定過程中,大量的工作是要對產品的設計進行可能發生的故障模式的分析……可靠性評定主要是工程問題,而不是純數學問題……要靠工程技術人員主動地從研製情況出發考慮問題,不斷地去探索方法。”“通過可靠性分析實踐,可以發現在哪些關鍵環節上必須取得試驗數據,這就為今後的可靠性分析(包括指標分配、預測、評審等)和控制做了必要的準備。”
胡昌壽做可靠性工作是從定量可靠性評估開始的,但是他對可靠性評估的體會並不是像很多人那樣,認為只是“數字遊戲”或者只是機率計算。他注意到可靠性專家講課時常常強調工程、物理分析。而在對複雜系統的可靠性評估中,他發現工程、物理分析實際上占了首要地位。如果不做工程、物理分析,系統可靠性模型建立不起來,可靠性評估便無從著手。因此,他強調:可靠性工作首先是一種工程技術工作;可靠性評估不是單純的機率計算,不是數字遊戲。
2、率先對大型複雜系統做FMEA和FTA:
1983年,在一種火箭型號發射之前,與火箭型號總體設計室的設計人員及可靠性專業人員一起,在京滬兩地有關單位支持下,把失效模式與後果分析(FMEA)及故障樹分析(FTA)方法套用到大型複雜系統——運載火箭上(FMEA和FTA是兩種故障因果分析技術。FMEA是系統化地分析一種產品可能發生的各種失效模式、原因及後果;FTA是逐層逐步深入地分析故障事件的原因而畫出一棵倒置的樹狀圖解);主持火箭型號的可靠性初步分析;並與設計人員及可靠性專業人員一起,作了錄像報告。那盤錄像幾次被複製,在發射基地、上級機關和有關單位引起很多人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