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惠春,生於1910年,卒於1993年,名仁牧,字惠春,號渭村。在西方收藏界習慣稱呼其為 J. M. Hu, 民國年間上海大收藏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胡惠春
- 出生日期:1910年
- 逝世日期:1993年
- 職業:收藏家
- 字號:字惠春,號渭村
生平經歷
胡惠春先生是上海著名金融家胡筆江之子,後繼承父業,成為一個銀行家。由於其對中國陶瓷的喜愛,同時更為了易於商業競爭,胡惠春先生決定集中收藏明清官窯瓷器,作為他藏品的核心。暫得樓是胡惠春先生為自己的收藏所起的堂號,在香港、紐約均設有分館。“暫得”一詞取自王羲之《蘭亭集序》:“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表達了欣然而遇的內心喜悅。胡惠春先生相信這就是如他鑑賞一件器物時的感受。
解放初期,受周總理號召,胡惠春與香港知名學者及教育家陳君葆、當時新任中國文化部部長沈雁冰、文化部文物局局長鄭振鐸等人,在香港秘密組織國寶收購小組,由內地出資,大量購買戰亂散失香港的重要文物,尤其是古籍善本、清宮迭失書畫等,運回大陸,其中最著名的有《四部叢刊》、《呂氏春秋》、《晉會要》、《王梅溪集》等罕本古籍,其中,《晉會要》是清末廣東著名學者汪兆鏞的手寫原稿。
現上海博物館裡的暫得樓瓷器館展品均為胡氏畢生所藏的捐獻。胡惠春先生在1949年曾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後移居香港,在隨後的30餘年裡,其先後以不同形式向上海博物館捐贈了350餘件藏品。上海博物館後來專門為暫得樓的藏品開設暫得樓陶瓷陳列專室,使其多年收藏終獲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