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經歷,人物成就,科研項目,學術成果,個人榮譽,
人物經歷
1978年2月至1982年1月中南礦冶學院礦山系選礦專業學習;
1982年2月至1984年12月中南礦冶學院礦山系選礦專業碩士研究生學習;
1985年1月至1989年7月中南工業大學礦物工程系礦物加工專業博士研究生學習。
1985年1月中南工業大學礦物工程系留校任教,1986年7月晉升講師,1991年12月晉升教授,1993年7月至1995年5月任礦物工程系副系主任。
1995年9月至1998年2月美國猶他大學做訪問學者。
1998年2月任礦物工程系教授、博導、副系主任,1999年6月任礦物工程系主任,2000年被聘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2002年4月任中南大學資源加工與生物工程學院院長。
2008年9月任中南大學校長助理。
2010年4月任中南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2016年3月任命胡岳華為中南大學常務副校長(正廳級)
人物成就
科研項目
胡岳華作為負責或主研人員承擔過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國家攻關、3項博士點基金等省部級以上項目19項。
1.首次提出“浮選體系溶液化學計算與設計”新的學術思想,建立了系統的礦物浮選分離條件的溶液化學計算與預測理論體系。
2.研究了礦物表面相互轉化對礦物表面電性與浮選行為的影響規律,揭示了鹽類礦物難以分離的本質原因。提出了礦物表面轉化臨界條件的溶液化學計算與預測圖解法和控制表面轉化以控制浮選分離的溶液化學原理。
3.採用多種溶液化學計算圖解法,研究礦物/浮選劑相互作用,預測礦物最佳浮選行為與分離的溶液化學條件,從而設計浮選分離方案。
4.首次將界面極性相互作用理論用於細粒浮選研究,得出礦粒間水化排斥或疏水吸引作用主要歸因於顆粒間界面極性相互作用。根據擴展的DLVO理論,用界面極性相互作用能曲線預測礦粒間的凝聚與分散行為。
5.提出了紊流條件下顆粒群間相互作用的“粗粒效應”定量判據。
上述成果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出版專著2部,分獲全國優秀圖書獎與中國圖書獎;在國內外科技期刊發表論文79篇,國際會議12篇,其中,在國際權威刊物J.Coll.Int.Sci.和Surf. Sci.等上7篇,被SCI收錄4篇,EI收錄11篇,被同行引用111篇次。
三、擬開展研究工作構想的要點及其科學意義
系統開展複雜低品位礦物資源加工利用的基礎理論與套用研究。理論上著重研究複雜硫化礦磨-浮體系中固-固界面及固-液界面電化學反應機理與機械(電)化學行為。研究低品位礦生物浸出體系中,浸礦細菌的選育、浸礦細菌分子生物學機理、浸礦過程電化學與動力學及細菌浸礦中催化劑作用機理。在此基礎上,進行電位調控浮選及生物浸出-萃取-電積工藝參數的最佳化研究,獲得工業套用。這些研究對於解決我國特有的複雜低品位礦物資源加工利用難題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套用價值,可望形成新的學科方向。
四、已具備和可利用的研究工作條件
申請者已主持完成了礦物浮選溶液化學、微細粒礦物浮選與低品位銅的生物浸出工藝等研究工作,並取得出色成果。申請者所在單位是全國重點學科,和國家有色局生物溶浸技術重點實驗室,有由10餘位中青年正副教授組成的學術隊伍,具備各種理論與實驗研究條件,以及國內外良好的科研協作關係,為本項工作的完成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學術成果
胡岳華在礦物加工工程學、表面及膠體化學、溶液化學、電化學等多學科交叉領域進行了系統創新性研究,開創了浮選溶液化學研究新的學科方向,並在細粒浮選化學與浮選電化學領域作出了創新貢獻,多項成果居國際領先水平,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評價。
其研究成果用於實踐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國家級圖書獎2項,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國家級教改成果二等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同時,主講學科主幹課程6門,培養碩士生、博士生33名。
胡岳華先後出版專著3本,主編國際會議及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2本,在國內外科技期刊及重要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210餘篇,被美國、蘇聯、英國、日本等重要文摘收錄,其中被SCI、EI收錄達56篇,被國內外同行引用100餘篇次。
個人榮譽
1993年,國務院頒發了政府特殊津貼證書,1991年被授予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十佳青年,1992年獲霍英東教育基金會全國高等院校青年教師獎,1994年獲第四屆中國青年科技獎,2000年入選國家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人才計畫;1999年獲第二屆湖南省青年科技獎;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000年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2009年五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