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浙江寧海,現居廣西南寧。著名學者,文學評論家,古文學史專家。廣西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學博士。主要社會兼職:中國《文選》學會理事、廣西中國文學學會副會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胡大雷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上海
- 出生日期:1950.3
- 職業:著名學者,文學評論家,古文學史專家。
- 畢業院校:河北大學
- 性別:男
個人履歷,主要研究論著,二十多年來的治學道路,執著的精神與明確的方向,深厚的學養與創新的意識,微觀的分析與巨觀的視野,縝密的思維與嚴謹的表述,“孤獨”與“悲傷”的“悼亡詩”,魏晉人的愛情生活,以淺語寫深情,悼亡專寫孤獨與悲傷,胡大雷先生的學術貢獻,附1-胡大雷先生主要研究論著,附2-胡大雷先生近年主要學術論文,社會評價,胡大雷《文選詩研究》略評,
個人履歷
1982年元月畢業於寧夏大學中文系,獲學士學位;1985年元月畢業於廣西師範大學,獲碩士學位;1996年6月畢業於河北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現任廣西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91年獲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國家教委頒發的"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碩士學位獲得者"稱號;1998年被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貢獻科技人員"稱號。主要承擔課程:魏晉南北朝文學史。
主要研究論著
1、《文選詩研究》,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2、《詩人?文體?批評》,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版
3、《中古詩人抒情方式的演進》,中華書局2003年版
4、《齊梁體詩選》,河北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5、《宮體詩研究》,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
6、《從主題批評到文體批評》,《文學評論》叢刊第4卷第1期,2001.3
7、《詩品:著眼於藝術效果的詩歌批評》,《文藝研究》2001年第2期
8、《南朝樂府與宮體詩》,《文學遺產》2001年第6期
9、《論兩漢時期的文學批評模式》,《東方叢刊》2002年第1期
10、《關於傳統文論的特質及當代化的理論思考》,《文學評論》2003年第1期
科研、教改項目及獲獎情況:2001年以來完成或主持的科研項目有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文選分類研究》、《玄言詩派研究》,廣西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課題《傳統文論當代化的理論與實踐》。
二十多年來的治學道路
胡大雷先生,二十多年來的治學道路,其治學經驗有以下幾個方面:
執著的精神與明確的方向
在中國古代文學研究領域,中古文學相對而言,材料不多,百多年來始終以《文選》、《文心雕龍》、《玉台新詠》以及少量作家別集和相關正史作為研究的基礎,胡大雷先生也把研究的重點落到這幾部大書上。他的可貴之處在於以深厚的學術素養、紮實的材料儲備,對中古文學的代表作家、核心問題進行逐一研究。並且以國家級及省級科研課題《文選》分類研究、玄言詩派研究、傳統文論當代化的理論與實踐等為核心形成了幾個穩定而集中的研究方向,創作出一大批高質量的研究成果。
深厚的學養與創新的意識
在《中古詩人抒情方式的演進·後記》中,胡大雷先生深情地回憶起已故著名學者陳貽惞先生的教誨:"書與論文相比,論文要求篇篇都有創見,而書則因為追求全面,不可能在各個方面都有創見的,因此,寫論文更難一些。"胡大雷先生就是遵照這一教誨,努力以論文的寫作為基礎,在學術觀點的積累的基礎上,完成了他的幾部著作。其《中古文人集團》、《中古詩人抒情方式的演進》、《宮體詩研究》在學界都有開創之功。尤為可貴的是胡大雷先生在十多年前就提出文學史研究的幾個基本概念,基礎、單位、視角。"基礎"就是文學史所要研究的最基本的事實,即作品;"視角"就是文學史所要論述的中心問題;"單位"就是一個自身可以自行說明問題的系統(《"文學史觀與文學史"學術講座會紀要》,《文學遺產》1991年1期)。在歷史文化研究方法占主流的今天,作者的這種文學史觀被稱為"空谷足音"(蔣寅《近年大陸文學史學鳥瞰》,《文藝理論研究》,1999年2期)。胡大雷先生自述其博士論文選題時,也曾有過很多考慮,"一種意見是重起爐灶,重新確立題目鋪開來寫,一張白紙好寫最新最美的圖畫;一種意見是對碩士以來十餘年學習與研究的課題加以總結。前者立足於出新,後者優勢在厚重。"(《中古詩人抒情方式的演進·後記》)經過與導師詹鍈先生研究,終於選定以中古詩人抒情內涵及抒情方式這一視角開展對中古詩歌的研究,這樣,中古詩歌在新的視角的觀照下就有了嶄新的內容和意義,該書也成為胡大雷先生深厚的學養與創新的意識結合的完美典範。
微觀的分析與巨觀的視野
在《宮體詩研究·前言》中,胡大雷先生自稱其研究理路是"力求從微觀到巨觀,即從分析具體的一篇篇作品出發,經綜合概括後得出結論。"對於為很多學者所不屑的文本分析,胡大雷先生卻傾注了很大的精力:"在具體作品的分析上多下了些功夫,求細求實。所謂'求細',即仔細琢磨各時期作品的特殊之處,分析其差異,於是看出了統而言之'淫艷'的宮體詩在南朝各時期的不同;所謂'求實',即切切實實對作品實施條分縷析,不偏重於直覺、頓悟和對感性的體驗的描述,而是從分析作品的結構、主題、文體特點、抒情方式、敘寫重心、人物形象、風格等入手,總結出宮體詩的特點。"胡大雷先生側重微觀的文體分析,但這種微觀分析始終是在巨觀視野的參照下進行。在《宮體詩研究》中,胡大雷先生"用了大量的篇幅來研究宮體詩產生之前,即從先秦的《詩經》一直至南齊那些描摹女性和女性生活情況的作品。其中甚至包括了某些賦作。沿波討源,源頭追述甚遠;緣乾尋枝,枝蔓籠絡甚廣。順水逐流,梁陳以後,研究一直延伸到隋甚至唐初。"(陳慶元《宮體詩研究·序》)這樣,巨觀的視野與微觀的分析相結合,就對宮體詩的本質特徵和歷史演變進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揭示。
縝密的思維與嚴謹的表述
陳慶元教授在《宮體詩研究·序》中稱道胡大雷的治學方法時說:"大雷兄的研究,無論是專著,還是論文,都是相當關注作品的,都是以作品作為研究基礎的。……《宮體詩研究》一書,作者並不標榜什麼理論建構之類的大話,而是實事求是地說:'本書的研究是一種作品鑑賞式的批評','是建立在鑑賞基礎上的作品分析與作品批評'(《前言》)。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本書不做理論上的闡發,不作任何的綜合歸納,縱觀全書,作者是在作品的分析鑑賞基礎上作綜合歸納,是將理論的闡發融入作品的分析鑑賞中去。《宮體詩研究》一書的研究方法,雖然沒有特別的驚人之處,但這一研究方法,卻無形中增強了研究結論的可信度。" 在胡大雷先生的文章中,縝密的思維和嚴謹的表述是一個突出的特色。在《中古文學批評模式論綱》中胡大雷先生指出:"傳統文論是理論、評論、創作三位一體的,由此構成各個時期的批評模式,漢魏六朝即中古時期,漢代為題材批評模式,魏晉為文體批評模式,南朝前期為風格批評模式,南朝後期為鑑賞批評模式。各個時期的主流批評模式下又有其他批評模式存在。"(《江漢大學學報》2005年4期)在《論玄言詩表述玄理的五種方式》中胡大雷先生細緻的分析出:"玄言詩表述玄理有五種方式,即具體述說玄理、從社會現象與自然現象中體悟玄理、敘寫人物的玄學精神風貌、敘寫玄學人物的理性活動、敘寫玄學人物的現實生活"等五種方式,並進而指出"這表明玄言詩的關注點,一是玄學的基本理論,一是玄學人物,尤其是後者,玄言詩致力的是塑造玄學化的人生境界。"(《寧夏社會科學》2005年1期)紮實的結論是在對材料的全面占有與細緻分析的基礎上得出的,因此就能夠發前人所未發,令人耳目一新,豁然開朗。胡大雷先生正當盛年,精力充沛,近年來成果頻出,廣受讚譽,可以預期,胡大雷先生會在學術領域取得更大的貢獻,也會在學術研究方法上給我們以更多的啟迪。
“孤獨”與“悲傷”的“悼亡詩”
廣西師大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胡大雷蒞臨桂林百姓文化大講壇,以“中古愛情生活與‘悼亡’之作”為題,向桂林聽眾介紹一種古代的詩歌———“悼亡詩”。
魏晉人的愛情生活
胡大雷教授在一開場就解釋了“悼亡詩”的概念。他說,所謂“悼亡”,就是對亡人的悼念。中古詩人、西晉文學家潘岳最早以“悼亡”為名來寫詩悼念他死去的妻子。因為寫得太好了,後來人們就以“悼亡”作為專名來表示悼念逝去的妻子。
胡大雷教授從中西文化的對比來分析,中國古代表達愛情詩作的方式不一樣,西方詩作多數是正面描寫戀愛的歡樂、婚姻的幸福,其詩作多寫夫妻二人在一起的情形。但是,除了西晉時有個別這樣的詩作外,中國古代的詩人寫愛情,一般是通過離別、相思和悼亡追念來表達的。也就是說,中國人表達夫妻二人的感情,一定要選擇兩人不在一起的時候來表達,這樣才顯得深沉。胡大雷認為這樣的寫法顯示了中國古代封建禮教對人們的束縛,顯示了中國人含蓄而不張揚的性格,因此探析“悼亡”詩的種種寫法,也是在探討我們先人的性格和他們的情感表達方式。
中古時期在文學研究上一般是指魏晉南北朝時期。當時的婦女在戀愛生活上有著後來人少有的自信和通脫,《世說新語》上記載了一個故事:許允的妻子容貌奇醜,結婚後許允看都不想看她一眼,於是她理直氣壯地問他為什麼不理她。許允說:“女人有四德,你有幾德?”這個女人一下子就看穿了他的心思,坦然反問:“我不過是容貌不夠好,但是士有百種行為,你有幾種?”許允說全有,隨即就被她反駁了:“德是第一位的,你好色不好德,還說全有?”許允說不出話來,從此和她互相敬重了。
《世說新語》也有表現夫妻恩愛的例子:王戎的妻子人前人後常用“卿”來稱呼他,王戎就對她說:“婦人稱自己的丈夫為‘卿’,在禮節上是不敬的,以後不要這樣說了。”他妻子就說:“我親你愛你,所以才稱你為卿。我不稱你為卿,誰該稱你為卿呢?”王戎沒辦法,只好由她這樣叫。這也是成語“卿卿我我”的來源。
這些《世說新語》上的例子,說明了中古時期夫妻之間互敬互愛,於是在一方離世時,另一方的悲痛通過詩歌來表達就在情理之中了。
以淺語寫深情
西晉時期的孫子荊與王武子是很好的朋友,堪稱知己。孫子荊寫了一首纏綿悱惻的詩追念他的妻子,王武子看了詩之後發出“未知文生於情、情生於文”的感嘆,他既感嘆情的深,又感嘆詩的美。人們是從“悼亡詩”中體會到“情”“文”互用能夠創作出優秀的文學作品的,後來的文學理論因此而總結出了“文以情變”、“以情緯文,以文被質”、“為情而造文,為文而造情”等觀點。
胡大雷說,愛情是文學作品永恆的主題,是“情”的最深者。死亡是江淹在《恨賦》中所說的“人生到這一步,天道也不用談了”,是“情”的最哀者,而“悼亡”是這兩者的結合,又是最私人化的。因此,這就是人們把“悼亡”之作稱為最能體現“情”“文”關係的原因。
史書記載西晉的文學家潘岳形象帥氣,寫哀悼類的文章很有名。他寫悼念妻子的詩歌有《楊氏七哀詩》、《悼亡詩三首》等,最著名的是《悼亡詩三首》,詩中有“如彼翰林鳥,雙棲一朝只。如彼游川魚,比目中路析”等數句,抒發自己的孤獨與悲傷,而悲傷又在留與走、生與死、沉溺與解脫的困惑中反映出來。
胡大雷教授分析說,這組詩以淺語寫深情,這裡可以做一個對比:南唐李後主寫“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用誇張的手法,是“以深語寫深情”;而“以淺語寫深情”,就是詩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妻子亡去的情感,用生活中的事事、處處與自己意志相擰來表達心緒,可謂以生活中最平常的話語來寫人間最大的悲痛。
述說自我的孤獨與悲傷,成為“悼亡”詩作的價值取向。此後的“悼亡”詩作在保持這一價值取向的同時,又展示出不同的敘寫方式和抒情方式。以江淹的《悼室人詩十首》為例,10首詩雖然主題都是傷悼妻子,但抒情的角度不同,寫春夏秋冬,寫絕望與希望,核心都沒有變,就是妻子離世給自己造成的痛苦。後來,詩人寫作技巧越來越多樣化,越來越豐富,辭采越來越華麗,單獨地分析一首詩,可以看出藝術手法的進步與發展,但抒情的趨向沒有變,就是妻子的離世給自己造成的孤獨與世界的“空”,悲哀是自然而然的。
古人也有少數為他人而作的“悼亡”詩作,但很少。
悼亡專寫孤獨與悲傷
專述愛情婚姻的詩作,有晉人嵇含的《伉儷詩》、晉人楊方《合歡詩五首》等,敘寫了夫妻兩人的共同生活經歷。但這類詩作很少,更多的詩人是以離別後的思念來表達愛情的。胡大雷分析中國古代愛情詩有3種寫作模式:第一種是伉儷詩、合歡詩,詩中專寫夫妻兩人的生活;第二種是表達相思的詩作,寫到自己對對方的思念,也寫到相互間的思念,如《詩經·周南·卷耳》;第三種就是“悼亡詩”,詩人全力摹寫的是詩人自己目前的感受———孤獨、悲傷。
古詩還有所謂“傷逝”“懷舊”之類悼念朋友的,根本在於寫出對方的特殊優秀之處,即所謂“知音”,這類詩作強調的是雙方的相互理解。而“悼亡”詩作的情感恰恰是建立在親人這一點上,這親人又本不是親人而後來成為親人。“知音”逝去自己如何如何的孤獨,是失去了理解自己的人的孤獨,是一種精神上的孤獨;而妻子逝去自己如何如何的孤獨,是失去了一起共同生活的人的孤獨,是一種生活上的孤獨。其價值取向是不一樣的。胡大雷最後說,我們對某一類型詩作的概括總結,並不是為研究而研究,並不是概括總結出特點就萬事大吉了。我們的研究要進入文化層次,一方面提高自己對生活的理解,一方面提升自己的境界。
胡大雷先生的學術貢獻
附1-胡大雷先生主要研究論著
⒈鴻溝與超越鴻溝的努力---文言短篇小說史(第一作者)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⒉中古文學集團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⒊文選詩研究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⒋詩人·文體·批評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1年版
⒌中古詩人抒情方式的演進 中華書局 2003年版
⒍宮體詩研究 商務印書館 2004年版
⒎《文心雕龍》的批評學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⒏中國傳統文論的魅力、模式與智慧 鳳凰出版集團 2005年版
附2-胡大雷先生近年主要學術論文
玄言詩的魅力及魅力的失落 《文學遺產》1997年第2期
《文選》詩"哀傷"類初探 《太原師範學院學報》1997年第2期
詠史:個體抒情在時間上的擴張--中古詠史詩抒情分析 《廣西師大學報》1997年第1期
論西晉詩人的逆反式抒情 《中州學刊》1997年第5期
論中古遊覽類詩作 《廣西師大學報》1998年第2期
中古祖餞詩初探 《廣西大學學報》1998年第4期
試論南朝宮體詩的歷程 《文學評論》1998年第4期
賦的敘事功能與中古賦家對事件的參與 《廣西師大學報》2000年第1期
以摹擬為再現與以摹擬為表現 《古典文學知識》2000年第5期
論江淹摹擬之作的兩大類別 《首都師大學報》2000年第5期
從主題批評到文體批評 《文學評論叢刊》2001年第1期
《詩品》:著眼於藝術效果的詩歌批評 《文藝研究》2001年第2期
論劉勰的文學史觀 《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19輯(2001年7月)
南朝樂府與宮體詩 《文學遺產》2001年第6期
《文選》詩簡述 《昭明文選與中國傳統文化》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6月
重"徵"求"驗" 《廣西師大學報》2001年第4期
論劉勰的批評觀 《西藏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
論兩漢時期的文學批評模式 《東方叢刊》2002年第1期
"見異"--《文心雕龍》的批評方法 《廣西師大學報》2002年第2期
從採風政策與董仲舒家庭觀看樂府民歌的婦女形象 《玉林師院學報》2002年第2期
從屈原的人生痛苦論《離騷》"求女"寓指 《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
以風格論為主導的作家批評 《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
劉勰論作家個性與風格 《常德師院學報》2002年第5期
從全面關注到審視自身 《廣西師院學報》2003年第1期
從漢末士風看"古詩十九首"女子形象知音化 《常德師院學報》2003年第2期
論南朝後期詩歌批評的唯美傾向 《文學前沿》第7 輯學苑出版社2003年5月
傳統文論的特質及當代化的理論思考 《文學評論》2003年第1期
唐初宮體詩的新變 《文學評論叢刊》第7卷第1期(2004年第1期)
《文選》詩以"類"相分的形成與影響 《廣西師大學報》2004年第1期
《辨宗論》與謝靈運對玄言詩的改制 《溫州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
傳統文論的魅力及創新性闡釋 《文藝理論研究》2004年第4期
論傳統文論以重讀經典實現自我革新 《學術論壇》2004年第5期
論玄言詩表述玄理的五種方式 《寧夏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
論兩晉隱逸詩、賦的玄言色彩 《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
《玉台新詠》為梁元帝徐妃所"撰錄"考 《文學評論》2005年第2期
漢大賦欲"風"反"勸"成因探析 《江漢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
中古文學批評模式論綱 《江漢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文選》六臣注的文體論與《文心雕龍》異同 《廣西師大學報》2005年第4期
別有《子虛賦》說不能成立 《文學遺產》2005年第5期
社會評價
胡大雷,二十多年來,胡大雷先生的學術研究始終在中古文學領域(即魏晉南北朝文學)內展開和深化,先後出版學術專著10餘部,發表論文100多篇。其代表性的學術著作有《中古文學集團》(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文選詩研究》(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詩人·文體·批評》(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版)《中古詩人抒情方式的演進》(中華書局2003年版)、《宮體詩研究》(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文心雕龍〉的批評學》(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中國傳統文論的魅力、模式與智慧》(鳳凰出版集團2005年版)等。著名古典文學研究專家曹道衡先生對胡大雷先生有很高的評價:"中古詩歌在中國文學史上實為一個十分重要的階段。值得慶幸的是,近二十年來學術界對這個階段的詩歌史漸趨重視,並且出現了不少卓有成就的著作。在這方面,胡大雷先生的貢獻尤其令人欽服。他不但學識淵博,掌握了豐富的史料,而且具有很高的理論素養,善於掌握和運用現代文藝理論,因此目光犀利,善於提出問題,切中肯綮。(《中古詩人抒情方式的演進·序》)"。著名學者張慶利先生說:“胡大雷先生,對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學的研究,在國際國內是第一流的。”。
胡大雷《文選詩研究》略評
在古典文學中,漢魏六朝是眾所公認的重要時期。古典文學的基本觀念、基本理論發生變革,產生飛躍,文學表現的視野大大開闊,藝術技巧極大地進步,文體形式不斷豐富和創新……這是一個蛻變和創生的時代,它孕育了中國文學史的驕子——唐代文學。 自上世紀初古典文學進入現代學術視野以來,漢魏六朝文學一直是學者熱心關注的領域,以劉師培、黃侃、羅根澤、劉永濟、陸侃如、逯欽立、王瑤為代表的一批優秀學者留下了令人景仰的業績,使這一領域的研究到今天已積累了可觀的成果。面對前輩的業績,我輩在未來的歲月如何推進漢魏六朝文學研究,將是一個值得“長考”(借用圍棋的術語)的問題。但從目前的現狀看,別說思考這一問題,就是致力於這一領域研究的學者也屈指可數。幸而摯友中倒有幾位顛沛於此,造次於此,才讓我們覺得學術進步可以期待。
胡大雷學長是一直致力於中古文學研究的少數學者之一,十多年來他發表的大量有獨到見解的論文,足以顯示他在這一領域所下的功夫,所造的境地。前幾年他出版《中古文學集團》,從獨特的視角對中古文學的一個重要問題作了深入闡述,厚積薄發,贏得專家的稱讚。現在他又出版了《文選詩研究》,將中古詩歌研究繼續向縱深開拓。
《文選》這部在特定文學觀念主導下編纂的大型古代作品選集,不僅保留了許多作品的原始面貌,也反映出編選者的文學觀念、審美趣味和批評眼光。儘管《文選》從唐代就開始成為“顯學”,歷代研究者不絕,留下許多研究著作,但大體都局限於訓詁學、注釋學和文獻學、文體學兩個方面,很少涉及其主題分類及分類背後所隱藏的文學觀念和寫作原則。胡大雷的《文選詩研究》以詩歌體裁為中心,研究《文選》詩歌的文獻價值和以題材分類的編纂體例,從編者的分類及作品的選錄入手探索中國古代詩學中類型學意識的起源和形成,顯示出深刻的學術眼光。
胡大雷多年研究中古文學,對中古詩史上的大作家都下過功夫,並饒有心得。當他以這樣的學術基礎來做《文選》詩類研究時,儘管《文選》所選詩作都是學者耳熟能詳的名篇,他的解讀還是達到了不同尋常的角度和深度。首先,對每一個詩類,他都能推源溯流,理清其初始形態與選詩的關係;其次,在論述每個詩類時都能結合名家名作來闡明寫作範式的演變;複次,注意不同類別中相關、相近作品和同類別不同體裁作品的橫向比較,在比較中揭示類別之間的交叉和相異,從而突出類別的個性特徵;最後,將《文選》詩歌與《文選》外的詩歌相比較,在更廣的詩史背景中認識、把握《文選》的經典意義和時代特徵。經過如此細密的分析,《文選》詩歌的研究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面得到了深化:一是幾個夙為人忽視的類別如“補亡”、“述德”、“反招隱”、“輓歌”等被付以認真的討論,有填補空白的意義;二是一些類別如“獻詩”、“詠史”、“遊覽”、“雜擬”等被概括出若干寫作模式,給詩史研究和作家批評提供了有價值的參照;三是每類詩歌自身的發展被細緻地描述出來,直接為詩歌史研究提供了切實可信的結論;四是通過各類詩歌的研究,中古時期詩人們的心靈狀態和抒情方式被從不同角度揭示出來。這四方面的成果使本書最終成為中古詩歌的全面研究和總結,使中古詩歌史的闡釋更顯出有機性和整體性,從而也就使中古詩歌研究得到全面的深化。
古典詩歌的藝術研究和歷史研究,我認為焦點主要集中在範式和風格兩方面。這兩方面的具體批評都有賴於文體學和類型學知識的積累。自上世紀初以來,古典詩歌研究一直集中於作家批評,而作家批評的內容主要又局限於風格研究。由於缺乏文體學研究的支持,以往的風格研究往往流於膚淺和雷同。八十年代後期,詩人群體、流派的綜合研究逐漸受到重視,群體、時段的寫作範式問題成為研究者關注的重點,也不乏新成果產生。遺憾的是,由於類型學研究的薄弱,範式的概括和說明往往缺乏立體感和歷史感。就我看,在實際的詩歌寫作中,詩歌類型的藝術規則要比體裁的藝術規則更為具體和嚴格,它直接規定了詩作的抒情方式、結構和風格特徵。這在古人是很清楚的,至遲到元代已形成完整的知識。而今人對此常不甚了了,於是批評中每有隔靴搔癢的情形。胡大雷這部《文選詩研究》,我覺得首先是一個很好的類型學研究,他提出的許多結論都可以成為今後詩史研究、文體學研究和作家批評的參照系。
從整體來看,這部著作可以說是翔實精審、體大慮周的力作,既吸取了歷來《文選》學的研究成果,也融合了自己多年治中古詩歌的心得,將《文選》和中古詩歌研究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我個人略感遺憾的是,全書對知識的完整性的關注似乎沖淡了研究的針對性。《文選》作為一門顯學,在詩歌方面已積累了一些成果,在一些問題上也形成了不同看法,作者沒能就此作一些說明,或提出來重點討論。這從一方面說是沒能反映《文選》學現有的成果,從另一方面說也沒突出作者自己的獨到見解。這對於全書的成就未免不是一個損失。另外,書名中“文選”二字未標書名號,容易讓一般讀者產生誤會,竊以為還是標上的好。
自1936年駱鴻凱的《文選學》由中華書局出版以來,現代形態的《文選》學已有六十多年的歷史。八十年代以來,《文選》學進入一個全面發展的新時期,俞紹初教授主持的系列研究項目和傅剛的兩部力作《〈文選〉版本研究》、《〈昭明文選〉研究》,顯示出《文選》學的整體進步。胡大雷的《文選詩研究》將視線投向《文選》的一個文類,反映了《文選》學進一步走向專門,走向深入的學術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