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堰村,為胡姓聚居地。始祖胡志寧,宋宣和二年(1120)授任永康縣令。學博才贍,刑清政簡,及任滿,民不忍舍,因留於永康。因羨魁山、石馬山川之秀而卜居於此。而後胡姓繁衍,遂成是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胡堰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浙江省永康市中部
- 人口數量:1385人(1992年)
- 戶數:423戶(1992年)
村莊簡介,交通,自然環境,教育事業,農業建設,經濟發展,公益事業,地圖信息,
村莊簡介
胡堰村位於浙江省永康市中部,魁山之北麓。原屬遊仙鄉三十三半都,民國時曾屬石溪鄉、石鶴鄉,1950年後歸屬油川鄉,1992年改屬芝英鎮。有423戶,1385人。
交通
自然環境
魁山在村之西南,西望似魁星舞筆,北望如坐獅。岩頂建有魁山廟,岩下為經堂。經堂南側,為元末明初著名學者聞人夢吉、唐以仁和詩人李曄寓居之所。三人才華出眾,皆不願出仕元朝,而隱居於此講學。後人曾在此建祠奉祀,名曰三賢祠。石馬岩,在村之東南,山形似馬。主峰西側,懸崖峭壁,山腳有石馬殿,舊祀遊仙鄉鄉主。
兩山之南則是雅稱靈山湖的楊溪水庫,湖水從魁山岩下的隧洞嘩嘩湧出,通過村東凌空高架的“華東飛渡”輸送到市境各地滋潤田疇,同時“近水樓台先得月”,使胡堰的農田首先得益。
教育事業
相傳在明嘉靖年間,胡堰村北已有雙桂軒書院,姚江學派知名人物黃綰曾經在此講學。清至民國初年,胡氏大宗辦有私塾,重聘名儒來塾任教。1926年始辦村小,辦學經費概由胡氏大宗常產開支。在村內,兒童只能念完初小。如要讀高小,還得去離村1公里的儒堂村的培儒國小就讀。1949年5月後,胡堰村曾劃屬堰頭鄉管理,高小學生要到離村2公里的鄉中心國小讀書。
1950年胡堰村民捐資在宗泉公祠創辦胡堰街完全國小,招6個班,聘用7個老師。車馬、前舒、井頭、王上店、胡祖坑、儒堂等村的少年兒童也紛紛到此入學,凡來此入學者一律免費。從1950年至1988年,由於生源不斷增加,學校規模擴大,原有代用校舍陳舊,村里曾4次建造教學用房,每次兩個教室,經費概由集體經費支付。1988年,在縣學校危房大檢查中,原來代作校舍的宗泉公祠被列為學校危房,村黨支部和村民委員會考慮到前幾年建造的校舍也分布得過散,光線又欠好,於是下決心改造舊房,建設胡堰街國小新校舍。為了建造符合現代要求的校舍,組織到外地參觀了五六個較先進的校園,投資20萬元,在村中心新建三層平頂的教學大樓,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為讓學生在教室周圍有比較寬敞的活動場地,大樓旁邊配有3畝左右面積的操場,樓上還設計了四面挑梁,使教室前後左右都有朗台。兩層教室中還有一個電化教室。從1989年下半學期開始,全校師生均已搬進新校園。村里為國小購置了電影機、錄像機等電化教學設備,成為永康市電化教學試點校。村里還辦託兒所1個,幼兒班大小兩個班。胡堰村民尊師重教之風在附近各村傳為美談。村黨支部書記胡金奎被譽為熱心辦教育的幹部,多次受到上級表彰。
農業建設
胡堰村875畝耕地,120畝茶園連成一片。為了改善農田水利條件,從1950年開始,幾乎年年有治理目標。首先興修東塘水庫,並為八口塘作壩蓄水,因為質量好,1952年獲浙江省水利建設先進單位稱號。1952年開始,在村旁開挖新塘,並相繼進行石塘、少堪井和後樟塘等小(三)型塘庫建設,增加蓄水能力。由於水利條件改善,1976年糧食畝產從1950年的260公斤提高到650公斤。1977至1979年,胡堰村民進行園田化改造,農業生產又有新的進展。但由於排灌渠系不配套,路渠失管失修,渠道淤積嚴重,流水不暢,機耕路坑窪不平,暴雨時農田被淹,一片汪洋;抗旱時,上游鬧水災,下游幾天幾夜放不到水。1990年,村黨支部和村民委員會看到楊溪水庫北乾渠第一期工程即將完工,庫水將從魁山隧洞淌入農田,胡堰村民群情激奮,1990年,在國家沒有一分錢補助的情況下,充分發揮村經濟比較發達和勞力資源豐富的優勢,開展以改善農田排灌為重點的農田基本建設。經過三年努力,投入義務工13000多工,投資20萬元,共整修田間作業機耕路7條,長2000餘米,加寬機耕路3條,長1273米,新建機耕路4條,長1142米;清理水塘兩口,加寬加固塘庫1處;整修灌溉渠道5122米,排水渠道3311米,新開灌溉渠道500多米,現澆混凝土三面光渠道11000米,現澆混凝土“U”型渠道5217米。大小渠道三面光,田間渠系灌排通暢;田間作業機耕路四通八達,村村相通,胡堰村95%以上農田實現旱澇保收。1992年糧食平均畝產900餘公斤。
經濟發展
胡堰街道,東西穿貫,原是一條大道。明代已有集市,街道的西北側還有一個方圓畝許的市基。到了民國,隨著公路的開發,主行道的變遷,運輸工具的變化,胡堰集市漸趨消失。1977年5月建成江瑤至石柱公路,1978年建成芝英至胡堰公路,1983年開始,胡堰周圍各村又相繼建成相互通達的若干條機耕路,離村不遠的芝英鎮開始出現了振興第三產業,發展經濟的生機。改革開放的春風增強了胡堰村民的商品意識,村黨支部一班人及時引導村民振興工貿業。1984年首先在村北開闢了一個占地約3000平方米的集市貿易區,投資10多萬元,在區北建造了占地418平方米,建築面積800多平方米的商業大樓,與供銷社簽訂契約,無償給他們做生意,五年後原價轉售供銷社經商。又投資6萬多元,在貿易區西,建造了393.6平方米的雙面挑梁的店面屋13間,租賃給村民開店。並在貿易區東面投資1萬多元,建造了一個戲台。在完成這些基礎設施的基礎上,向永康市及市外張貼廣告,於1984年10月6日恢復胡堰街集市。規定農曆每旬的二七兩天為集市時間。由於各界各部門支持,市場越辦越興旺,至1992年底,胡堰村已有各種商店47家,固定攤位53個,臨時攤位時多時少,難以計數。
隨著商業繁榮,工業應運而生。主要廠家有胡堰五金廠、永安消防器材廠、華東電力耐磨材料廠、華東電子器具廠、胡堰五金製造廠、華東鋼絲輪廠、水泵廠等。1992年有村辦企業5家,私營企業61家。從事工商人員達357戶。工業產品有鋼絲輪、耐磨材料、腳踏車鋼圈、鐵鍬、冰模、消防栓、水泵、碳刷、電暖器等。胡堰五金電鍍廠,有職工100多人,1992年產值300多萬元。
公益事業
胡堰村在重視發展教育、農業、工貿業的同時,也重視公益事業的建設。村里早已有自來水,街道已鋪水泥路,環村公路建起並運用,老年協會活動中心已建立,活動十分活躍。據村委會主任胡立賢說:1992年胡堰村信用站存款已超過160萬元。
地圖信息
地址:金華市永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