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坊

胡同坊

清初年間,前門外,商號雲集,店鋪林立,鮮魚口內,有一鄭家,不見經傳。所娶京東通州媳婦,精於烹調,特別擅長醬肉。每一開鍋,香溢整條胡同,四鄰爭相問詢。鄭氏後代,輾轉相傳,大宅小院居民均以鄭氏配料為正宗。延續至今,形成京都胡同風情醬肉,這就是今天“胡同坊”的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胡同坊
  • 所屬公司:北京大三環食品有限公司
  • 成立時間:1986年
  • 地點:北京市順義區金馬工業園
  • 產品類型:熟肉製品
品牌故事,公司簡介,胡同文化,

品牌故事

“菊有幽芳,棗有靈黃,月明下,小院廚房。把鮮活料,兌藥材湯,看灶火紅,大廚累,二廚忙。老輩功夫,後輩傳揚,學來了,南北專長。通宵打理,直到晨光,道汁其濃,色其美,味其香。”這首詞牌是“行香子”的詞,形容的是老北京胡同里的醬肉作坊。
老人們都記得,曾經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總能聞到從胡同深處飄出的令人舔嘴唇的香味—準是誰家又在做醬肉了。
那時的北京城曾有多少條胡同?胡同里曾有多少家醬肉作坊?這些都跟那首詞的作者到底是誰一樣,現在已沒人說得清了。但是今天,在遍布京城(甚至在有些外埠)的大小超市里,人們每天都能見到“胡同坊”的京味兒醬肉。那可不是只裹著名牌、不帶內容的面子工程。 “胡同坊”的產品都是由京城最好的技師把關,選最好的原輔材料精製而成,工廠的設備設施是全北京最現代化、最符合國際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加工生產線上做出來的。不信您就到京順路上的大三環食品有限公司(“胡同坊”品牌的生產廠家)去看一眼(就在首都機場不遠的地方)—那早就不是胡同作坊的架勢了。

公司簡介

北京大三環食品有限公司成立於1986年,位於北京市順義區金馬工業園,是一家專業生產銷售北京傳統風味中高檔熟肉製品的民營科技企業,在2004年度、2005年度連續兩年被北京市工商局評為“守信企業”,2006年被評定為“北京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順義區先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順義區質量信得過企業”,2007年公司旗下“胡同坊”品牌被評為“北京市著名商標”,2008年,北京大三環食品有限責任公司被國家農業部授予“國家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專業分中心”,同年,研發中心被北京市科委授予“北京市科技研發中心"稱號。
胡同坊
大三環公司廠區占地近4萬平米,其中一期生產車間1萬平米,由歐盟食品安全管理專家親自指導設計、施工,是國內最早引用歐盟成熟的食品安全保障系統的工廠之一,在中國傳統肉製品行業中徹底實現了生熟分開。
公司主要的生產加工設備部分由德國、丹麥等多家世界一流公司提供,如德國K+G真空斬拌機、VEMAG、FREY全自動真空灌腸機、保利卡全自動結紮機等。投入使用反滲透純淨水過濾系統、空氣無菌淨化系統、生熟分區系統等確保食品安全生產,其自主研發設計的生熟分區系統已經取得國家專利。高標準的硬體基礎設施、先進的加工設備、生產全程封閉式電腦監控管理和測量分析,使大三環食品公司成為肉類加工行業食品質量安全的典範。
公司已經順利通過QS認證、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HACCP認證以及中國食品出口衛生註冊認證。
大三環食品公司以“尊重市場、誠信負責”的態度與多家商業客戶建立了良好、暢通的商業關係。600餘家銷售網點也遍布京城各大消費區,為京城市民服務。已經成為家樂福、萬客隆、美廉美、京客隆、物美等大型連鎖超市的直接供應商。另外還供應許多高等院校、企業食堂、星級酒店。
創新引領發展,科技成就未來。大三環公司的明天一定會更加輝煌!

胡同文化

“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種古老的城市小巷。在北京,胡同浩繁有幾千條,它們圍繞在紫禁城周圍,大部分形成於中國歷史上的元、明、清三個朝代。在這些朝代的鼎盛時期,帝王為了“建皇極而隆上儀”,“襲周官之制、度地居民”。北京城以皇宮為中心,街道全部按經緯排列。正規的胡同,集中在皇宮附近的東西兩側,沿街道由南向北整齊地排列,其中居民多為皇親貴族。簡陋的胡同,大多在離皇宮較遠的南北兩個方向,其中居民多為商賈平民。胡同中主要建築,幾乎全部是“四合院”。這是一種由東、西、南、北四座房屋,以四四方方對稱形式圍在一起構成的封閉式建築。根據其中居民社會地位的高低貴賤,它有繁簡大小之分。高官富賈的大四合院,建築考究,庭院廊柱、雕樑畫棟,附帶前後挎院。平民百姓的小四合院,構築簡單,門面狹窄,房牆低矮。胡同,實質上是許許多多、大大小小、一個緊挨一個地排列起來的四合院之間的通道。為便於採光,講究的四合院都坐北朝南,其排列結果,胡同多數成為東西走向。為了便於溝通,在較大胡同之間又有許多南北走向的小胡同。整座北京城,如同放大的四合院,東西南北基本對稱,布局嚴緊,氣勢壯觀,周圍加高牆以矩形圈圍,整齊劃一。
清末以前,中國尚處於落後的自然經濟狀態,封建意識中經商也是下等之事,故北京是個以帝王貴族為主的遊手好閒、玩樂消費城市,其生活景象種種,大多集中在胡同中。四合院是那個時期生活形態和社會文化的一個縮影。歷經朝代更迭,滄桑變遷,到清末,四合院式的一統的封閉中國,受到外來文化影響,胡同的格局打破了千篇一律的形式。新形成的胡同,多數集中在城外,其中建築參錯無章;許多舊有的胡同,不再整齊劃一,居民成份也有所變化,胡同面貌到此由盛向衰。這是北京胡同隨著封建制度開始瓦解的一個自然的發展趨向。民國時期,中國社會處在極不穩定狀態,內戰頻繁,外辱不斷,北京城市環境得不到治理,胡同面貌愈加頹敗,很多獨家居住的四合院,變成多家合居的大雜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胡同面貌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治理,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胡同中的許多歷史、文化的珍貴遺蹟,遭到人為的破壞。改革開放使北京發生很大的變化,很多胡同被推土機推掉,現代建築拔地而起,許多居民搬進新建的樓房,曲折的區區胡同、封閉的小小四合院,當然不能承受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人類文化急劇更新的強大衝擊!今天的胡同,像一件逐漸被廢棄的舊有生活器具,在外來遊客和許多北京人的心目中,似乎已黯然失色。
儘管如此,在北京的市區內,胡同仍占據著近三分之一的面積,居住著約半數的人口。胡同不僅過去是,而且現在仍然是許許多多北京人生息與共的地方。如果把每一條胡同都串聯起來,可以組成一座新、舊北京在歷史交錯、重疊、位移過程中的胡同的“萬里長城”。
在北京,沒有什麼比胡同“京味兒”更濃的了。
胡同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十三世紀中國的元代,在漫長歷史時期中,胡同曾經是北京唯一的一種民居形式,它與北京城市的形成與變遷,北京歷史文化的發展演化以及北京人特有的悠然達觀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方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在城市急劇現代化的過程中,胡同日漸成為一道正在消失的風景,然而,對於已經或者正在準備移居到新式住宅里的北京人來說,胡同里的生活是永遠溫馨的懷戀,那冬日窗後悠長的叫賣聲、夏天院子裡的花香與蟬鳴……都是記憶中永不褪色的畫面。胡同,始終是最富典型意義的北京傳統地方特色的象徵,是活著的北京民俗風情博物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