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勝武,男,1966年出生,陝西柞水人,現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在讀博士研究生,碩士生導師。從事油菜遺傳育種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胡勝武
- 出生日期:1966年7月
- 性別:男
- 職稱:教授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主要貢獻,代表論文,在研課題,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胡勝武,男,1966年7月生,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首屆(2005年度)青年學術骨幹支持計畫入選者。中國作物學會油料專業委員會委員。
學習簡歷
1983.09-1987.07:西北農業大學園藝系學習,農學學士學位;
1987.09-1990.07:西北農業大學園藝系蔬菜遺傳育種專業學習,農學碩士學位;
2000.09-2003.07: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作物遺傳育種專業學習,農學博士學位。
工作簡歷
1990年7月-1999年11月:陝西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甘藍型雜交油菜新品種選育工作。其間於1993年7月晉升為助理研究員,1998年12月晉升為副研究員。
1999年11月-2004年12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甘藍型油菜生物技術育種工作。副研究員,2000年遴選為碩士研究生導師。
2004年12月-至今:教授,博士生導師。
出國進修及博士後研究
1998年10月-1999年3月:赴法國、捷克有關科研單位訪問,並在捷克布拉格作物生產研究所進行合作研究。
2002年9月-10月:赴德國、法國、捷克等7國進行油菜生物技術方面的考察訪問。
2004年4月-2006年3月: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進行博士後研究。主要研究內容為油菜雄性不育分子生物學研究
2005年9月-10月:赴加拿大進行油菜品種育種及基因組項目考察訪問。
2006年2月-11月:美國Kansas State University進行合作科研。
研究方向
胡勝武教授的研究領域及方向是:油菜雜種優勢利用;油菜雄性不育分子生物學及分子標記輔助育種;作物雜種優勢利用的理論與方法。中國作物學會油料專業委員會委員。
主要貢獻
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從事油菜遺傳育種及分子生物學研究工作。主要學術及科研成果有: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青年育種專家胡勝武副研究員和他率領的科研小組,在油菜育種中發現了比目前所廣泛採用的細胞質雄性不育更為穩定的顯性核不育材料SHAAN—GMS,並從1994年開始,經過長達十年的不懈努力和深入系統研究,揭示出了其遺傳規律為二對顯性基因互作控制,現已培育出純合兩型不育系,得到了全不育群體、“雙低”恢復系和臨保系,從而拓寬了陝西油菜育種的途徑,並在油菜生產中具有廣闊的套用情景,同時,實現了陝西繼上海之後油菜顯性核不育“三系配套”的省份。
首次系統地研究了我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油菜細胞質雄性不育系“陝2A CMS”親本三系材料基於形態標記、同工酶及蛋白質標記、DNA分子標記的遺傳距離(GD)及其與油菜雜種優勢的關係,探討了不同層次的遺傳距離(GDtotal、GDpos、GDPLUS與油菜雜種優勢關係的變化,該研究結果對油菜雜優育種有很重要的理論參考價值。
《陝西省油菜種質資源蒐集、評價、利用研究》,胡勝武等, 該項目首次對陝西省油菜種質資源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共蒐集、鑑定種質資源333份,鑑定出一批具有高含油量、高抗(耐)病等優異性狀的種質資源。國內有關科研、教學單位利用這些種質資源材料,已經育成12個油菜新品種和一批優質品系及雄性不育恢復系,並利用該項目首次引人我國的芸薹屬三個基本種之一的"黑芥"開展了我國野生油菜及芸薹屬植物的形態、細胞、遺傳等學科的大量研究。特別是首次發現陝北高原這一高含油生態區及其分布於這一地區的低芥酸含量黃芥新類型。這一結果為開發利用陝北黃芥及研究我國芸薹屬油料作物的起源、分類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科學依據,為油菜科研和生產做出了重要貢獻。
揭示了油菜MS2Bnap 基因的全長結構及特徵;分析了MS2Bnap基因序列變化同油菜顯性核不育的關係;明確了油菜MS2Bnap與擬南芥MS2基因的關係。
近五年來在“Theor Appl Genet”、 “Euphytica” 、“Plant Breed” 、“Plant Soil Environ”、“Hereditas”等雜誌共發表論文15篇,7篇被SCI收錄,1篇被EI收錄;2篇被SCI收錄論文引用2次,9篇被國內作者引用15次。獲取2項陝西省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成果。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項。
代表論文
1) Hu,SW , CHENGYU YU, HUIXIAN ZHAO, GENLOU SUN, SUOLAO ZHAO, MIROSLAVA VYVADILOVÁ and VRATISLAV KUČERA.(2007). Genetic Diversity of Brassica napus Germplasm from China and Europe Assessed by Some Agronomically Important Characters. Euphytica , 154:9-16 (SCI核心期刊)
2) Hu,SW, Y.F. Fan, H.X. Zhao, X.L. Guo, C.Y. Yu,G.L. Sun, S.Y. Liu, H.Z. Wang.(2006). Analysis of MS2Bnap genomic DNA homologous to MS2 gene from Arabidopsis thaliana in two dominant digenic male sterile accessions of oilseed rape (Brassica napus L.). Theor Appl Genet. 113:397-406 (SCI收錄)
3) Yu CY, Hu SW , H. X. Zhao, A. G. Guo and G. L. Sun. (2005). Genetic Distances Revealed by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Isozymes, Proteins and RAPD Marker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Hybrid Performance in Oilseed Rape (Brassica napus L.). Theor Appl Genet.110: 511-518 (SCI收錄)
4) Hu SW, Ovesna J., Kucera L., Kucera V., Vyvadilova M. (2003). Evaluation of genetic diversity of Brassica napus germplasm from China and Europe assessed by RAPD markers. Plant, Soil and Environment ,49(3): 106-113 (SCI收錄)
5) Yu C,Hu SW, He P, Sun G, Zhang C and Yu Y. (2006). Inducing male sterility in Brassica napus L. by a sulphonylurea herbicide,tribenuron-methyl.Plant Breed125:61-64 (SCI收錄)
6) Yu CY,HuSW*, Zhao HX, Guo AG and Sun GL (2005).Genetic Distances Revealed by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Isozymes, Proteins and RAPD Marker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Hybrid Performance in Oilseed Rape (Brassica napus L.).Theor Appl Genet.110: 511-518 (SCI收錄, EI收錄)
7)HU SW, Ovesna J, Kucera L, Kucera V, Vyvadilova M (2003). Evaluation of genetic diversity ofBrassica napusgermplasm from China and Europe assessed by RAPD markers.Plant, Soil and Environment49(3): 106-113 (SCI收錄)
8)胡勝武,于澄宇,趙惠賢,路明,張春宏 (2004) 甘藍型油菜顯性核不育Shaan-GMS的恢復機制研究.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 32(4):9-12
9)胡勝武,劉勝毅,于澄宇,郭學蘭,趙惠賢,胡小加,路明,劉越英 (2003) 甘藍型油菜核不育材料Shaan-GMS不育基因的RAPD標記.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5(3):5-7
在研課題
國家油菜現代產業技術創新體系科學家崗位(遺傳改良與繁育研究室nycytx-00505)“油菜化學殺雄崗位”科學家,國家農業部,2007-2012,總經費350萬
陝西省科技攻關項目“美國優異油菜品種的引進及育種利用”(2007K01-05),2007-2008
獲獎記錄
1998年胡勝武參與的《陝西省油菜種質資源蒐集、評價、利用研究》,榮獲陝西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2004年胡勝武副研究員和他率領的科研小組,在油菜育種中已培育出純合兩型不育系,得到了全不育群體、“雙低”恢復系和臨保系,使陝西成為繼上海之後油菜顯性核不育 “三系配套”的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