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產書》是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15種古代醫書之一,是現存的最早婦產科專著,書中對妊娠按月養生提出一些見解,反映了當時對妊娠、胎產衛生的認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胎產書
- 著作出處:湖南長沙馬王堆 3號
- 書中優秀思想:擇時受孕
- 產後保健:粘土保健方法
著作出處,著作簡介,書中優秀思想,擇時受孕,逐月養胎,產後保健,原文部分記載,
著作出處
1973年12月在湖南長沙馬王堆 3號西漢墓出土的秦末至漢初書寫在縑帛上的古籍。《胎產書》是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15種古代醫書之一。該書首篇雖僅400餘字,但對理解該書全文和研究古代社會學、哲學、語言文字學都有參考價值。
著作簡介
孕育本是一種自然的生物過程,但在早期先民對於孕育的認知不足及醫療水平較低的情況下,孕育又是一件十分神秘而危險的事情。為了確保孕育過程的順利及獲得自己期冀的子嗣,受原邏輯思維機制的影響,基於“同類相生”的簡單類比觀念和曾經接觸過的物體間存在著相互交感作用的觸染律這兩大巫術法則,在錯誤聯想的前提下,便產生出各種巫術性質的孕育信仰。
馬王堆漢墓帛書《胎產書》所載有關祈孕求男、胎期宜忌、產育保健等古巫方正是此類民俗觀念的早期反映。《胎產書》的"殖人生子"理論是漢代以前醫學對胎兒的十月生成、孕期保養認識的集中體現.本文將通過《胎產書》與傳世早期醫籍胎產理論的比較研究,探討《胎產書》作者與胎養理論在漢至隋唐時期的學術流派。《胎產書》是現存的最早婦產科專著,書中對妊娠按月養生提出一些見解,反映了當時對妊娠、胎產衛生的認識。全書以記載妊娠養胎、產後保健以產後埋胞等為主要內容,而又以孕期保健、優生優育為中心思想。從其擇時受孕,孕期精神、飲食、起居的調養,產後保健等方面,不難看出我國文字記載最早的優生學方面的成就。
書中優秀思想
擇時受孕
擇時受孕
古人很早就認識到,受孕有一定的時間性,故古代醫家一直在注意尋找準確的受孕時機。《胎產書》認為:“月朔(經)已去汁口,三日中從之,有子。”謂女方月經乾淨第三日中交媾,可能受孕有子。所述時間雖然與現代認識不合,但已明確男女交合須避開經期,更可貴的是已經認識到受孕時間與月經周期有密切關係,當據此擇時交合而受孕。這種認識,對後世逐步明確準確的受孕期不無啟示。如唐代王燾《外台秘要》則認為在經後六日,較之有所進步,但仍不準確。明代《萬氏婦人科》提出的“欲種子,貴當其時”,亦是強調要擇時受孕。但到底當在何時?直至清代《大生要旨》才明確:“凡婦人一月行經一度,必有一日糹因縕之候,於一時辰間,氣蒸而熱,昏而悶有欲交接不可忍之狀,此其候也,於是順而施之,則成胎矣。”所謂“當其時”,即兩次月經間有較強性要求的排卵期。擇此時同房,容易受孕,不當其時,則胎難成,或生子多疾多天。可見,《胎產書》擇時受孕的思想當為優生學之首倡。
逐月養胎 關於胎元的逐月發育 《胎產書》認為,胎兒的發育逐月不同。一月胎始結,二月始膏,三月始胎,四月稟水氣而成血,五月稟火氣而成氣,六月稟金氣而成筋,七月稟木氣而成骨,八月稟土氣始成膚革,九月稟石氣而成毫毛,(十月缺損)。北齊徐才之《逐月養胎法》與帛書有關胚胎髮育過程的認識大致相同。儘管胎兒的發育未必如帛書所載,由膏而胎,而血而氣,而筋骨而膚腠毫毛,但認為胎元伊始並不具人形,而是逐漸發育為胎兒,可謂認識到了胎元發育的基本規律。
逐月養胎
孕期調養方法 由於胎兒的逐月發育不同,孕婦需要各種調養以促進胎兒的正常生長。
精神行為調養 即重視孕婦的精神修養和言行舉止對胎兒的影響,亦謂之胎教。《胎產書》很重視胎教,提倡給孕婦創造良好環境,改善孕婦的精神狀態,以提高胎兒素質。如認為孕婦所視所聞不同,可影響胎兒形體的品德。謂妊娠三月,胎元始成,未有定儀,當是之時,“見物而化”,可決貴賤。謂當見“君公大人,毋使(見)朱(侏)儒,不觀木(沐)侯(猴)。”認為見君公大人則子富貌揚,觀獼猴侏儒則貧賤矮小。雖然此說無可置信,但孕婦多與德高、博學、貌偉之人接近、言談,其子可能好學、聰慧、健康而漂亮,反之則粗魯、愚鈍、多病而醜陋卻不無道理。胎兒在母體內能受到孕婦各方面的感化,並因此而影響其發育,特別是妊娠早期,胎兒的形象始化,更易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現已證明,孕婦處於惡劣環境,受不良精神刺激,會導致胎兒發良不全、畸形甚至早產。可見帛書“見物而化”理論對後世影響頗大。
飲食起居調養 飲食調養包括飲食營養和衛生等。《胎產書》指出,一月初孕,“食飲必精”,講究營養;“酸羹必熟”,講究衛生;“勿食辛腥”,不吃刺激性大的食物。其他各月,亦強調隨胎兒發育進程改換食譜。如四月成血宜食鱔魚;五月成氣,其羹牛羊,和以茱萸等。說明胎兒的發育逐月不同,因而需要有適合胎兒發育的孕婦飲食,才能促進胎兒的正常生長。
書中還載有妊娠飲食禁忌,謂食姜則令兒多指,食兔肉則兒多豁唇或啞。後世張仲景《金匱要略》和張華《博物志》所載亦同,可能即源於此。《胎產書》認為這些禁忌是為了防止“果隨宵效”、“見物而化”,隨不同品類而化為缺唇、多指等畸形。此系臆測,不可信。但孕期飲食調養,卻一直為主張優生者所重視。
孕期避免房勞亦為《胎產書》所倡。指出妊娠三月,“男子勿勞”,否則“百節皆病”。後世醫家也認為,“懷孕之後,首忌交合”,否則可“擾其固孕之權”,乃至造成“漏下、半產、難產、生子多疾而夭,淫濁而鈍”(《產孕集》)。可見古人很早就認識到,欲生優質後代,孕期節制房室,十分重要。
環境調攝 《胎產書》認為,隨著胎兒逐月發育,需要不斷更新其外界環境。二月“居處必靜”;三月宜見君公大人,不見獼猴侏儒;五月“晏起”“朝吸天光”(清晨呼吸新鮮空氣);七月“居燥處”等。所論雖未盡善,但已注意到胎兒發育與母體所處環境有密切關係。現代研究證明,優良的環境能保持孕婦心身健康,有利於胎兒正常發育。此外,書中還強調,妊娠期間要“厚衣居堂,避寒殃”。以防風寒侵襲,傷母害胎,體現了對孕期疾病以預防為主的思想。故朱丹溪《格致餘論》亦說:“兒之在胎與母同體,得熱則俱熱,得寒則俱寒,病則具病,安則俱安,母之飲食起居,尤當縝密。”
產後保健
產後保健
產後保健包括母子兩方面,《胎產書》著重論述了嬰兒的保健方法,為古代優育之肇始。其一,粘土保健方法。臨產之際,先準備好“方三四尺,高三四寸”大小的市土(草木豐盛處之土),“子既產,置土上……令嬰兒……其身盡得土,乃浴之,為勁有力。”土為萬物之母而主長養萬物,草木豐盛處則土氣益強,嬰兒初生,周身盡得其土,特別是得市土強健之氣,因物而化,能使嬰兒發育得強勁有力。其二,藥洗預防感染法。謂“字者已,即燔其蓐,置水中,[以浴]嬰兒,不疕騷(瘙)。”蓐,產婦分娩時所臥之席、將之燒灰漬水浴洗嬰兒,可免生瘡瘍。雖未可定論,但藥物洗滌嬰兒是嬰兒保健及預防疾病的有效措施。現今許多地方還常用楓球、艾葉煎水或豬膽汁對水洗浴嬰兒之法,收效良佳。可見此法源遠流長,對嬰兒健康成長很有益處。至於書中還謂將胞衣埋於坐席或床蓆之下,要使小兒不生瘡瘍則純系迷信,不可效法。
總之,《胎產書》關於優生養胎方面的論述儘管夾雜了不少迷信成份,但瑕不掩玉,其中關於擇時受孕,注重孕期精神、飲食、起居、環境的調攝以及產後保健的指導思想和方法,對後世影響頗大,至今仍為優生學所提倡。本書是後世逐月養胎說之淵源,北齊徐之才,隋唐《病源》、《千金》等所載逐月養胎法,皆宗《胎產書》之說,且增以分經養胎思想。可見,本書當是漢代以前具有相當學術成就的優生思想的總結,是研究優生學的重要文獻。
原文部分記載
《胎產書》對土浴的描述:
字者,且垂字(臨產),先取市土濡請(清)者,□之方三四尺,高三四寸。子既產,置土上,勿庸□,令嬰兒□上,其身盡得土,乃浴之,為勁有力。
此段文字,證實了華夏民族確實有在嬰兒誕生後,以泥土洗浴,使之“為勁有力”的習俗。帛書整理者認為,此一習俗,寓土生萬物,土能長養之意,使嬰兒得泥土之氣息而健康強壯。但土浴之法既迷信,又增加嬰兒感染受病的機會,不足取。葉氏更進一步,認為土浴洗禮除了包含讓生養萬物的泥土包裹嬰兒,將生命氣息感測給新生者的法術性質之外,尚可揭示出“二次誕生”的神話母題,即讓嬰兒之誕生同時成為重返地母之腹的儀式性過渡。受此神話觀念支配,古人自然不會考慮土浴行為衛生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