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刺氈蠟蚧屬

背刺氈蠟蚧屬(學名:Eriopeltis),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的一個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背刺氈蠟蚧屬
  • 拉丁學名:Eriopeltis
  • :節肢動物門
  • :昆蟲綱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雌成蟲:蟲體多呈橢圓形或長橢圓形,蟲體背面不明顯向上方隆起,蚧蟲體常為扁
平型。較大類群的蟲體之體長一般可達10mm。蟲體之背和腹面一般較柔軟,富有彈性。少數稍硬化為革質,但背面比腹面硬化程度大。蟲體之體緣褶較為明顯。在體緣常沿著體緣褶分布有體緣刺和緣刺之間的分布有小圓盤狀孔。體緣刺常呈單列排列,許多種類體緣刺形成不規則單列排列或由許多刺集成寬頻狀分布。體節分節不甚明顯,只是在蟲體腹面之腹部中部可見有分體節的痕跡。觸角較短,常為6—9節。觸角各節或部分節較短而粗。口器較發達,口針較短。胸足很小,胸足的每一節均強烈收縮,其脛節和跗節常彼此癒合為一節,或可見脛節和跗節之合併痕跡。跗冠毛和爪冠毛均很纖細,但都長於爪。胸氣門十分發達,較粗大。胸氣門的開口處的體壁內面時常強烈硬化。胸氣門腺路開始於胸氣門之前方,但氣門腺路並不伸達至蟲體體緣。氣門刺無。臀裂很短。肛環較發達,具圓形肛環孔和6—10根肛環刺毛。肛筒和肛板均很發達。在蟲體背面分布有頂端削平的圓錐形刺,此頂端削平的圓錐形刺或布滿整個蟲體背面,或只分布在蟲體頭端部和尾端部,其他背部體面分布有小刺,或頂端削平的圓錐形體刺較集中的分布在蟲體背中線部,或頂端削平的圓錐形刺在蟲體背面呈不規則分布,甚至在同一種內,不同的個體間,其背面頂端削平的圓錐形刺之數量、分布稀疏部位等也常見變異。管狀腺和小盤狀孔很是豐富,數量很多,形狀多變化,分布在蟲體表面。表面有小顆粒或表面粗糙的小圓盤狀孔分布於蟲體之背面,並且常在背中線處集聚成帶狀分布,而在圓盤狀孔帶內常無體背刺分布。在蟲體的腹面除有圓盤狀腺形成胸氣門腺路以外,還分布有管狀腺,此管狀腺形成較寬的亞緣帶,或在蟲體中部形成狹帶或單列。在腹面還分布有黑邊孔,此黑邊孔的長度約為0.003mm,黑邊孔在腹面也十分豐富,但比管狀腺少。腹面體毛很短而細,數量很少,常集成較明顯的亞緣列。
雌成蟲在產卵期分泌卵囊,卵囊或為黃白色,或灰白色,或白色,卵囊質地多呈棉絮或氈狀。多數種類的卵囊為長形,有時卵囊兩側邊幾乎平行,卵囊的末端具一小的長形孔開口,蟲體常包藏在卵囊中。卵囊較長,有時可見13mm長的卵囊。
雄成蟲體長約1.8mm或有更大的個體。頭部之長度往往不大於其寬度。頭背面強烈硬化。觸角8或10節,基部2節較粗,觸角各節上均生有細毛。眼3對,其腹面和背面的眼較大,而側面的眼小,但發育正常,很發達。前翅狹窄而長,翅之前緣和後緣幾乎平行。胸足細弱,前足稍長於中足和後足。胸足上生有細毛。足之脛節頂端有一長刺,跗節一節,爪強勁而長,爪之下表面無小齒.腹部各體節之側面均生細毛。雄蟲若蟲盾殼多為透明或半透明蠟質物,但蠟殼無光澤,長形,殼之兩側緣幾乎平行,殼長約2.2mm。
一齡若蟲,蟲體長橢圓形,扁平。觸角常為6節,眼發達,位於蟲體背面體緣觸角基部水平線之前方。胸足細長具有正常節數。胸氣門很小。在前和後胸氣門之間和蟲體之體緣處可見有五孔腺分布。無胸氣門刺。蟲體之體緣分布有緣刺。緣刺在頭部者較大,並且呈較典型的圓錐形,分布在蟲體側緣的緣刺常較細小,肛環發達,具一列肛環孔和6根肛環刺。

分布範圍

本屬目前已知共21種。主要記載於舊區。在舊北區有正式記載的就有20種。在新北區記載2種,其中一種Eriopeltis festucae分布在舊北區和新北區。另外,還有一種是Eriopettis brachypodii記載於法國,寄生在短柄草Brackypodium pinnatum P.B.(禾本科)的葉片上,此種有人認為是Eriopeltis festucae的異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