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道間質細胞瘤

概述,病理,臨床表現,診斷,治療,

概述

胃腸道間質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消化道最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其中60% -70%發生在胃,20%-30%發生在小腸,曾被認為是平滑肌(肉)瘤。研究表明,這類腫瘤起源於胃腸道未定向分化的間質細胞,具有c-kit基因突變和KIT蛋白(CD117)表達的生物學特徵。胃的GIST約占胃腫瘤的30%,可發生於各年齡段,高峰年齡50和70歲,男女性發病率相近。

病理

瘤體呈膨脹性生長,可向黏膜下或漿膜下浸潤形成球形或分葉狀的腫塊。腫瘤可單發或多發,直徑從1 cm到20cm以上不等,質地堅韌,境界清楚,表面呈結節狀。瘤體生長較大可造成瘤體內出血、壞死及囊性變,並在黏膜表面形成潰瘍導致消化道出血。

臨床表現

瘤體小症狀不明顯,可有上腹部不適或類似潰瘍病的消化道症狀;瘤體較大可們及腹部腫塊,常有上消化道出血表現,如腹部疼痛壓迫感和黑便。

診斷

鋇餐造影胃局部黏膜隆起,呈凸向腔內的類圓形充盈缺損,胃鏡下可見黏膜下腫塊,頂端可有中心潰瘍。黏膜活檢檢出率低,超聲內鏡可以發現直徑<2 cm的胃壁腫瘤。CT, MRI掃描有助於發現胃腔外生長的結節狀腫塊以及有無腫瘤轉移。組織標本的免疫組化檢測顯示CD117和CD34過度表達,有助於病理學最終確診。GIST應視為具有惡性潛能的腫瘤,腫瘤危險程度與有無轉移、是否浸潤周圍組織顯著相關。腫瘤長徑>5 cm和核分裂數>5個/50高倍視野是判斷良惡性的重要指標。

治療

首選手術治療,手術爭取徹底切除,瘤體與周圍組織粘連或已穿透周圍臟器時應將粘連的鄰近組織切除,不必廣泛清掃淋巴結。姑息性切除或切緣陽性可給予甲磺酸伊馬替尼以控制術後復發改善預後。伊馬替尼能針對性地抑制c-kit活性,治療進展轉移的GIST總有效率在50%左右,也可以用於術前輔助治療。完全切除的存活期明顯高於不完全切除的病例。
其中伊馬替尼是一種2003年上市的基因藥物,靶定c-kit基因,通過了美國FDA的驗收,主要是針對白血病研製的,不過現在也適用於治療間質瘤。效果較好,有個體差異(前提條件是經CD117病理檢測結果呈陽性)。主要是該藥十分昂貴,一個療程要10到15萬,一年需要30萬。目前印度有一種同成分的藥,叫做VEENAT,售價不及其十分之一,效果相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