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影響人體消化碳水化合物的抗營養因子,存在於澱粉含量高的食物中,如大豆、甘薯等。在食用過還有這類抗營養因子的食物後,胃腸會產生脹氣,引起不適,這種症狀一方面是低聚糖引起的,但還有其他物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胃腸脹氣因子
- 外文名:Flatulence factor
本質,存在,科學研究,飲食建議,
對碳水化合物的消化有不良影響的抗營養因子有胃腸脹氣因子、澱粉酶抑制因子、酚類化合物等。抗營養因子廣泛存在於植物界,抗營養因子 (Antinutritional factor)是指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和利用產生不利影響的物質。
本質
目前,大部分研究認為大豆低聚糖是導致脹氣的重要因素。
大豆低聚糖(Soybean Oligosaccharides) 是大豆中一類可溶的糖類,主要成分是蔗糖(Sucrose)、棉子糖(Raffinose)、水蘇糖(Stachyose)。其中,棉子糖和水蘇糖是導致脹氣的兩種主要物質。棉子糖和水蘇糖是兩種低聚糖,由於人體缺乏分解這兩種糖的酶-α-半乳糖苷酶,它們不能被人體吸收和利用。未被消化的這兩種低聚糖進入大腸後,可以被腸道內的細菌分解,產生各種氣體,最終導致人們感覺到脹氣;而且,吃得越多,產生的脹氣也就越嚴重。 脹氣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放屁增多,在歐美國家,大豆被戲稱為“音樂水果(Musical Fruit)”。
近些年,很多研究發現,大豆低聚糖對人體健康有很多積極作用。大豆低聚糖在腸道內可以促進人體內雙歧桿菌的生長,會刺激腸道免疫細胞增殖,提高抗體產生能力,增強免疫力;大豆低聚糖還可以降低總血清膽固醇含量,降血壓、降血脂等功效;在動物實驗中,大豆低聚糖還有一定抗癌作用。
存在
胃腸脹氣因子存在於多種植物食品中。
豆製品(包括豆腐、豆漿、豆腐腦等)中有數種抗營養因子,其中兩種是與胃腸道有關的,一種是胰蛋白酶抑制素,是能抑制體內蛋白酶活動的一種物質,如攝入過多,會影響對蛋白質的消化,井對胃腸有刺激作用,出現噁心嘔吐等中毒症狀;另一種是胃腸脹氣因子,它能使人產生胃腸道脹氣、腹瀉以及消化不良等現象。除大豆外,扁豆、豌豆、蠶豆、綠豆和花生等豆類作物中均有棉子糖和水蘇糖的存在。
甘薯類食物被食用後也會在胃腸中產生脹氣,和其含有的胃腸脹氣因子有關,但有實驗表明,未消化的低聚糖類不是甘薯的脹氣因子。
花生中也含有胃腸脹氣因子,但花生蛋白與套用較廣的大豆蛋白相比,具有含腸胃脹氣因子和抗營養因子少的優點。
科學研究
既然大豆低聚糖是引起脹氣的主要物質,人們首先想到的方法就是將幾種容易產生脹氣的低聚糖除掉。大豆低聚糖耐高溫,普通的加熱處理是沒有作用的,利用發酵、微生物酶處理可以分解大豆中的低聚糖,科學家也嘗試培育出無棉子糖和水蘇糖的轉基因大豆,不過目前並沒有廣泛廣泛生產和套用。
人們又想利用一些特定的微生物或者微生物酶分解處理大豆中的低聚糖。在利用一些微生物酶分解低聚糖後,大豆引起的脹氣現象得到了緩解,但還是有些人還是會脹氣。這也說明,引發脹氣的並不只是低聚糖,其他的一些多糖和膳食纖維也可能導致脹氣。因此,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完全消除脹氣的方法。
飲食建議
研究表明:脹氣因子耐高溫,但溶於水,大豆一旦浸泡、蒸煮、發芽均可使水蘇糖和棉子糖的含量大幅度下降。因此在烹飪豆子前先將豆子浸泡1小時左右,然後把水倒掉,可以減小豆子的造氣威力。對於容易脹氣的人,要注意慢慢增加豆類的進食次數和分量,一次不要吃太多,身體才會逐漸適應。
對於胃腸功能較弱的人,不妨改吃豆芽或豆製品,因為豆子在發芽過程中,能夠分解掉這兩種物質,脹氣因子在豆製品的加工過程中溶於水而基本上被除去。
防止吃紅薯腹脹應該注意下面幾點:
(1)把少量的食鹽、明礬滲入清水中,用這種水浸泡切開的紅薯,浸泡十幾分鐘,然後再用清水洗去食鹽、明礬,再蒸煮。
(2)先把水燒開,然後把紅薯上籠蒸或下鍋煮,待蒸汽上來時,改用小火蒸煮40分鐘左右,這樣長時間蒸煮,可以使紅薯里的氧化酶破壞,減少產生二氧化碳氣。
(3)吃紅薯時可以吃些鹹菜、鮮蘿蔔、青辣椒、以防止胃酸增多。
(4)吃紅薯的時候,一次不要吃得過多,每次吃量約占一餐食量的1/3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