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友,中藥名。為黃楊科野扇花屬植物野扇花Sarcococca ruscifolia Stapf的根。植物野扇花,分布於我國雲南、四川、貴州、廣西、湖南、湖北、陝西、甘肅。具有行氣活血,祛風止痛之功效。主治胃脘脹痛,風寒濕痹,跌打損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胃友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無患子目
- 科:黃楊科
- 屬:野扇花屬
- 種:野扇花
- 分布區域:我國雲南、四川、貴州、廣西、湖南、湖北、陝西、甘肅
- 採收時間:全年
- 貯藏:曬乾置於乾燥通風處
別名,入藥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炮製,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別名
清香桂《雲南中草藥選》,萬年青、葉上花《雲南中草藥》,大風消、三兩金、三兩銀《湖南藥物志》,黑桿草、鐵鈴膽《廣西藥用植物名錄》,觀音柴、斷蟲草《貴州中草藥名錄》,全青、棉草木、鐵角蘭、花子藤(四川),木遠志(湖北)。
入藥部位
根。
性味
味辛、苦,性平。
功效
行氣活血,祛風止痛。
主治
胃脘脹痛,風寒濕痹,跌打損傷。
相關配伍
1、治胃痛,野扇花粉末1.5-2.4g,吞服,每日3次;或用鮮品9-15g,水煎服。(《中草藥學》)
2、治風濕疼痛,野扇花9-15g。水煎服。(《中草藥學》)
3、治跌打損傷,野扇花鮮根30-60g。水酒各半煎服。(《中草藥學》)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鮮品30-60g;或研末,0.9-1.5g。
炮製
採集加工:全年均可採挖,洗淨,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灌木,高1-4米,分枝較密,有一主軸及發達的纖維狀根系;小枝被密或疏的短柔毛。葉闊橢回狀卵形、卵形、橢圓狀披針形、披針形或狹披針形,較小的長2-3厘米,寬7-12毫米,較狹的長4-7厘米,寬7-14毫米,較大的長6-7厘米,寬2.5-3厘米,變化很大,但常見的為卵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3.5-5.5厘米,寬1-2.5厘米。先端急尖或漸尖,茲部急尖或漸狹或圓,一般中部或中部以下較寬,葉面亮綠,葉背淡綠,葉面中脈凸出,無毛,稀被微細毛,大多數中脈近基部有一對互生或對生的側脈,多少成離基三出脈(四川峨眉山所產植株,乾後葉面全部側脈隆起,且有明顯的離基三出脈),葉背中脈稍平或凸出,無毛,全面平滑,側脈不顯;葉柄長3-6毫米。花序短總狀,長1-2厘米,花序軸被微細毛;苞片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花白色,芳香;雄花2-7,占花序軸上方的大部,雌花2-5,生花序軸下部,通常下方雄花有長約2毫米的花梗,具2小苞片,小苞片卵形,長為萼片的1/3-2/3,上方雄花近無梗,有的無小苞片;雄花:萼片通常4,亦有3或5,內方的闊橢圓形或闊卵形,先端圓,有小尖凸頭。外方的卵形,漸尖頭,長各3毫米,雄蕊連花葯長約7毫米;雌花:連柄長6-8毫米,柄上小苞多片,狹卵形,覆瓦狀排列,萼片長1.5-2毫米。果實球形,直徑7-8毫米,熟時猩紅至暗紅色,宿存花柱3或2,長2毫米。花、果期10月至翌年2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林下或溝谷中,耐陰性強,海拔200-2600米。
相關論述
1、《雲南中草藥》:“活絡,止痛。治胃痛,跌打損傷。”
2、南藥《中草藥學》:“理氣止痛,活血疏筋。主治胃炎,胃痛,風濕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