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體體外誘導對四環素類耐藥的研究

《肺炎支原體體外誘導對四環素類耐藥的研究》是依託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由苑鑫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肺炎支原體體外誘導對四環素類耐藥的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苑鑫
  • 依託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肺炎支原體(Mp)是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最常見的病原微生物之一,常引起爆發流行。我國Mp耐藥形式嚴峻,大環內酯類耐藥率高達97%;四環素類尚未報導耐藥,是目前青少年(8~18歲)和對喹諾酮過敏患者治療耐藥Mp的唯一合理選擇。及時研究四環素類是否可誘導Mp耐藥、如何給藥可降低耐藥性以及Mp如何獲得耐藥,有助於指導臨床採取防範措施,避免出現Mp無藥可醫的局面。本課題組前期一直致力於Mp耐藥研究,已建立83株菌株庫,獲得四環素類誘導耐藥株10株,初步發現耐藥株存在16SrRNA點突變。本項目擬以PK/PD參數與MSW理論相關性研究為切入點,在文獻調研和前期研究基礎上,以體外誘導耐藥、PK/PD與MSW體外模型建立以及蛋白質雙向電泳等為技術平台,從細胞、蛋白質和分子水平探索不同四環素類給藥方案對Mp獲得耐藥性的影響以及Mp對四環素類可能的耐藥機制,為臨床合理套用四環素類抗生素、延緩耐藥提供新思路。

結題摘要

肺炎支原體(MP)是我國社區獲得性肺炎的首位致病菌,經常出現暴發流行。治療MP主要有三大類藥物:大環內酯、喹諾酮和四環素類。大環內酯類作為首選抗生素,我國耐藥率達90%以上居世界之首;喹諾酮類已有體外誘導MP耐藥報導;四環素類尚無耐藥,是8-18歲人群耐大環內酯類MP感染的唯一選擇。未雨綢繆,如何保護好四環素類藥物避免出現MP感染無藥可醫的局面,是目前新形勢下的迫切要求。本實驗主要內容1、成功復甦20株MP,其中16株為基因I型,4株為II型。藥敏結果顯示MP對四環素類全部敏感,MIC50在0.25-0.5ug/ml範圍內,MPC約為8倍的MIC;2、四環素類和阿奇黴素聯合給藥,兩種藥物的MIC和MPC值基本無變化,二者聯合用藥無協同、相加或拮抗作用;3、成功誘導8株耐四環素類MP,發現相互之間存在交叉耐藥。外排泵抑制劑利血平和碳醯氰基-對-氯苯腙(CCCP)對耐藥株MIC值無影響。全基因組測序提示8株誘導耐藥株中,6株存在16SrRNA 1173位點A→T突變,另外2株同時存在964位點T→C、1169位點G→A的點突變,以上位點的突變位於四環素類的結合靶區。同位素試驗證實耐藥菌株的藥物靶區突變導致四環素結合力明顯下降。另外,使用ResFinder2.1在全基因組序列中查找耐藥基因,均未發現核糖體保護蛋白基因、外排泵基因和滅活酶基因及其他相關耐藥基因。在S63敏感株與誘導耐藥株中共選取19個差異蛋白點進行蛋白雙向電泳鑑定,結果未發現與耐藥直接相關的功能蛋白。該課題意義1、四環素類可誘導MP耐藥,提示我們應合理使用四環素類藥物,避免濫用和不合理套用;2、提供了四環素類較好的給藥方式:結合MPC結果和四環素類人體藥代動力學數據,提示四環素類200mg q12h給藥方式,可使四環素類藥物體內血藥濃度維持在MPC值以上,理論上可明顯降低MP菌株突變率,從而降低MP對四環素類的耐藥風險;3、MP對四環素類耐藥機制以藥物結合靶點突變為主,這為以後的新藥研發提供了理論支持和新靶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