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氣虛

病證名。又稱肺氣不足。即肺的生理功能減弱。多由寒溫不適,久咳傷氣,悲傷不已,勞逸不當所致。症見咳喘無力,氣短,動則益甚,痰液清稀,聲音低怯,神疲體倦,面色晄白,畏風自汗,舌淡苔白,脈虛。治宜補益肺氣。《靈樞本神》:“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

基本介紹

  • 別稱:肺氣不足
  • 英文名稱:Lung-Qi Deficiency 
  • 常見病因:多由寒溫不適、久咳傷氣、悲傷不已、勞逸不當所致
  • 常見症狀:咳喘無力,氣短,痰液清稀,聲音低怯,神疲體倦,面色晄白,畏風自汗,舌淡苔白,脈虛
病因,臨床表現,辨證要點,鑑別診斷,辨證施治,

病因

多由久咳耗傷肺氣,或乎素體弱,肺氣不足,或因脾虛,水谷精微不能上榮於肺所致。多見於疾病的後期或慢性肺系疾患之中,屬虛證。

臨床表現

少氣乏力,稍有勞作則氣喘吁吁,呼吸氣促;人體抗病能力低下,容易感染外邪,易於感冒,多有畏寒、流清涕之證;遇寒冷易發作鼻竇炎;常見皮膚乾燥、皺縮、瘙癢,秋冬氣候乾燥時尤其突出;常可導致腎陽不足,使水液運行不利,出現尿頻數,餘瀝不盡。

辨證要點

有肺臟功能衰減之表現,如咳嗽無力,短氣;屬氣虛之證,多見於肺臟疾患之後期及肺系慢性疾患之中。

鑑別診斷

1.與脾氣虛證相鑑別
二者同屬氣虛範疇,但本證病位在肺,除一般氣虛證候外,還以有咳喘痰液清稀,氣短,動則更甚之症狀為其特徵;而脾氣虛證病在脾臟,以一般氣虛見症伴有納少,腹脹,食後尤甚,大便溏薄或浮腫等見症為特徵。若同時既見有肺氣不足之證,又見有脾虛失運之證,則為兩者複合之肺脾兩虛之證。
2.與心氣虛證相鑑別
兩者亦屬氣虛證的範疇。但本證病在肺臟,故以咳喘氣短,動則更甚,易於感冒,伴一般氣虛證候為特徵,而心氣虛證病在心臟,故以心悸怔忡,胸悶不適,活動後諸症加重伴有一般氣虛見證為特徵。若臨床既有肺氣虛弱證,又有心氣不足之證,則為兩者複合之心肺氣虛證。

辨證施治

1.肺臟虛損、肺氣不足
(1)證候氣短喘促,或咳嗽,聲音低微,神疲乏力,血壓偏低,面色淡白或自汗,舌淡苔白、脈虛無力者。
(2)治則補益肺氣。
(3)主方保元湯加五味子。
(4)方藥人參、黃芪、生薑、五味子、炙甘草,加水煎煮,取汁,日服3次;或用開水浸泡,代茶飲。也可用人參胡桃湯加五味子:人參、胡桃仁、生薑、五味子,加水煎煮取汁,日服3次。
2.易患風寒感冒者
(1)證候鼻塞、頭昏頭痛、惡風寒、疲倦乏力、舌苔薄白、脈浮無力者。
(2)治則全身疲倦,惡寒無力。
(3)主方玉屏風散加紫蘇。
(4)方藥黃芪、白朮、防風、生薑、紫蘇。加水煎煮取汁,日服3次。未患感冒,當益肺氣固表,宜用玉屏風散(前方去紫蘇)煎湯口服,1日2次。或用玉屏風丸1次6克(或沖劑),1日2次。也可用北芪片1次片,1日2次;或用人參北芪片,1次片,1日2次。
3.虛寒性慢性鼻竇炎
(1)證候頭昏、惡寒、自汗等。
(2)治則以補肺氣為主,兼以通竅、解毒。
(3)主方鼻通寧滴劑滴鼻,或用鼻通丸,均加服北芪片。
(4)方藥辛荑、蒼耳子(鼻通寧滴劑)。用法:1次~2滴,每日3次。辛荑、不食草、白芷、薄荷、黃芩、甘草(鼻通丸),用法:1次丸,1日2次。
4.肺氣陰兩虛兼腎陰不足
(1)證候陰虛內熱、舌紅口乾、乾咳少痰、手足心發熱、失眠盜汗、夢遺失精、大便乾燥等症狀。
(2)治則滋腎潤肺、清虛熱止乾咳的作用。
(3)主方補陰煎加減。
(4)方藥生地、麥冬、天冬、北沙參、地骨皮、女貞子、天花粉、甘草。
5.肺氣虛兼腎陽不足
(1)證候形寒而畏冷、清涕不收、小便頻數、餘瀝不禁者。
(2)治則補氣溫腎。
(3)主方保元湯。
(4)方藥人參、黃芪、肉桂、生薑、炙甘草。加水煎煮取汁,口服1日~3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