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上通咽喉,是中醫的一種觀點。中醫學認為肺主氣,司呼吸,朝百脈而主治節,以輔佐心血運行;肺上通咽喉,外合皮毛,開竅於鼻;肺主氣的功能包括主呼吸之氣和一身之氣,與西醫呼吸系統的通氣和換氣功能相符。
簡介,診斷,
簡介
肺上通咽喉,開竅於鼻。鼻經頏顙向後與咽喉、氣管、肺臟相通,故頏顙也屬肺系。《靈樞·憂恚無言篇》中說:“頏顙者,分氣之所泄也”,張志聰注曰:“頏顙者,齶之上腔,口鼻之氣涕唾從此相通,故為分氣之所泄,謂氣之從此而分出於口鼻也”,相當於鼻咽部。咽鼓管向內開口於中耳腔,向外開口於鼻咽部,因此咽鼓管是連線中耳腔和肺系的通道。肺系的功能活動可經咽鼓管影響中耳,並通過內膜影響內耳,因此,當肺系功能失調時,可出現耳聾、耳鳴、眩暈、耳痛、膿耳等。古代雖受解剖知識的限制,尚未認識咽鼓管的存在,但在《靈樞·刺節真邪篇》中載:“黃帝曰:何謂聲聞於耳?歧伯曰:刻都以手堅按其兩鼻竅,而疾像其聲,必應於針也”,張志聰注曰:“朦者,耳無所聞,上竅不通也……,以手堅按其兩鼻竅,而疾偃其聲,必應其耳中之針,是耳竅與鼻竅口竅相通也”,描述了捏鼻鼓氣時,可以有氣通入耳中,這也是關於咽鼓管自行吹張法的最早記載。現代研究表明,中耳、咽鼓管與上呼吸道不僅解剖相連,組織學相連續,其黏膜具有真性呼吸道黏膜上皮的全部特徵,並能分泌降低黏膜表面張力的表面活性物質,其化學性質和形態結構與肺內相似,為中醫耳肺相關提供了客觀依據。
診斷
呼吸道感染是指細菌、病毒、支原體、衣原體、真菌等病原微生物侵犯了呼吸道,引起的發熱、咳嗽、咯痰、胸痛一系列臨床表現,包括了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氣管炎、肺炎、支擴等疾病,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隨著新的抗生素不斷問世,耐藥菌也不斷增加,給呼吸道感染的治療帶來了新的挑戰。有幾千年歷史的祖國醫學對肺部感染有著一整套的理論體系和治療方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目前抗生素時代仍一定的有臨床意義。
中醫學認為肺主氣,司呼吸,朝百脈而主治節,以輔佐心血運行;肺上通咽喉,外合皮毛,開竅於鼻;肺主氣的功能包括主呼吸之氣和一身之氣,與西醫呼吸系統的通氣和換氣功能相符。
中國醫學中沒有關於呼吸道感染的各種現代病名,呼吸道感染的常見症狀為畏寒、發熱、咳嗽、咯痰甚至痰中帶血、喘促、胸悶等。中醫認為肺是清虛之髒,"只受得本然之正氣,受不得外來之客氣",由於外邪侵襲(風、寒、暑、濕、燥、火)肺,肺衛受到影響,抗邪無力,正氣內虛,宣發和肅降功能失常,內生痰液,痰液壅肺,氣道受阻,肺氣上逆導致發熱、咳嗽、咯痰等一系列呼吸道感染證候,常見風熱犯肺、痰熱蘊肺、痰濕蘊肺等證。肺部感染的常見中醫治則有解表、清肺、宣肺、瀉肺、溫肺、潤肺、化痰等。解表也即開泄腠理、促進發汗,使表證隨汗而解;清熱即通過,清熱降逆以消除肺熱症狀;宣肺即宣通肺氣,恢復肺的宣發功能;瀉肺即通調水道,瀉肺利水以消除肺的痰飲水濕之邪;溫肺即以溫陽散寒消除肺寒症狀;潤肺即用潤肺生津之品消除肺燥證;化痰即通過清肺化痰、燥濕化痰等各種手段使痰液消除。
中國醫學認為;人體內各種臟腑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關係。肺朝百脈而通他髒,他髒有病,可累及於肺,故治肺不可拘泥於僅治肺臟,更不可拘泥某一治法,需要全面分析,做到因人、因時、因地制宜。隨著中醫藥現代研究不斷深入,中醫治療肺部感染也從傳統辯證向辯證與辨病相結合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