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瘤

病名。因長期肩重擔摩擦使肩井穴處肌膚變厚或成腫塊者。出《外科啟玄》卷九。多因肩負重物,研磨肩井穴位處,使局部血脈不暢,氣血鬱結而成。證見腫物逐漸增大,質硬而不堅,多呈脂肪墊狀,或成瘤腫。嚴重者可成膿腫。治療應強調預防,防止重物不斷研磨刺激。成膿者參見外癰條治療。

基本介紹

  • 別稱:肩瘤
  • 常見發病部位:肩
  • 常見症狀:腫物逐漸增大,質硬而不堅
  • 出處:《外科啟玄》
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屬性:夫人之一身,血脈貫通,似河海周流而無絲毫阻滯,設一旦有邪毒竄入五臟、六腑,或風濕中入皮膚肌腠之間,便血脈不行,而患斯作矣。但毒之所發,變應萬千,有中於髒者,有中於腑者,有中於陽分、陰分、氣分、血分者,種種原因,不一而足。發於陽者,則紅腫高碩而痛甚,發於陰者,則低塌平伏以灰白,或則日輕夜重,或則晝重夜輕,其呈象頗不一致。症之初起,以草藥愈者有之,而久治不效者亦有之,遷延日久,遂有成繭及不收口之諸般壞象矣。吾門在此萬般困難、諸醫束手時,而有四味異藥、十三奇方以濟之,此種困難遂迎刃而解,醫盡世間奇症,從未輕授外人,得之者可坐獲濃利,救濟群生,此中至藥,雖南面王不易也,吾子孫當世代遵守,是所至囑!
又據黃承昊折肱漫錄第七卷,腫毒條有雲∶“凡患毒者,多服十三方及仙方活命飲以敗毒,但老弱之人不能堪此,故薛立齋以托里敗毒散易之。”又醫藥編有雲∶“一人患瘧,久不愈,以金蚣丸投之,瘧止”云云。黃氏為明季萬曆丙辰進士,折肱漫錄成於崇禎乙亥,是外科十三方之來,當不始自清代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