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起源
太華山,山崖陡峭像刀削而呈現四方形,高五千仞,寬十里,禽鳥野獸無法棲身。山中有一種蛇,名稱是肥𧒭,長著六隻腳和四隻翅膀,一出現就會天下大旱。
渾夕山,山上沒有花草樹木,盛產銅和玉石。嚻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向西北流入大海。這裡有一種長著一個頭兩個身子的蛇,名稱是肥遺,在哪個國家出現那個國家就會發生大旱災。
英山,山的北邊有很多的鐵礦,南邊有很多黃金。禺河就從這座山發源,之後向北注入招河,禺河裡面有很多的魚,這種魚的樣子像甲魚,發出的聲音像是羊叫的聲音。山的南邊生長著很多的低矮的箭竹,山裡的野獸多是體型較大的牛和羊。山裡有種鳥,形狀像鵪鶉,長著黃色的身體和紅色的嘴巴,它的名字叫肥遺,吃了它的肉可以治癒麻風病,還能殺死身體裡的寄生蟲。
外貌形態
西山經的肥遺是六足四翅的怪蛇,見到肥遺就知道天下會要大旱。(肥遺的遺字不是現在這個遺,而是帶有蟲字旁的遺,這也造成了許多人的誤解,認為肥遺和肥遺鳥是同一種生物)
北山經的肥遺是長著一個頭兩個身子的蛇,在哪個國家出現那個國家就會發生大旱災。和西山經的肥遺有同等的神通,但描述的外貌不同。
肥遺鳥形狀像鵪鶉,長著黃色的身體和紅色的嘴巴,吃了它的肉可以治癒麻風病,還能殺死身體裡的寄生蟲。
史書記載
《山海經·西山經》:
太華山上有一種名叫“肥遺”的怪蛇,它一旦出現,便預示將有大範圍的旱災。【又西六十里曰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鳥獸莫居,有蛇焉,名曰肥遺,六足四翼,見則天下大旱】
《山海經·西山經》:英山中有一種禽鳥,形狀像一般的鵪鶉,但卻是黃身子,紅尾巴,名稱是肥遺,人吃了它的肉能治癒瘋癲病,還能殺死體內寄生蟲。【又西七十里,曰英山,其上多杻橿,其陰多鐵,其陽多赤金。禺水出焉,北流注於招水,其中多鱧魚,其狀如鱉,其音如羊。其陽多箭[媚](上竹下媚),獸多牜乍牛、羬羊。有鳥焉,其狀如鶉,黃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遺,食之已癘,可以殺蟲。】
《山海經·北山經》:渾夕山,山上沒有花草樹木,盛產銅和玉石。嚻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向西北流入大海。這裡有一種長著一個頭兩個身子的蛇,名稱是肥遺,在哪個國家出現那個國家就會發生大旱災。
《山海經·北山經》:又東三百里,曰彭毗之山,其上無草木,多金玉,其下多水。蚤林之水出焉,東南流注於河。肥水出焉,而南流注於床水,其中多肥遺之蛇。此處的肥遺指的應該是和渾夕山一樣的肥遺,地理環境和渾夕山一樣。
明人
朱國楨《誦幢小品》卷三一記載,萬曆十四年,
建昌縣(今江西
永修縣)先民在山林中碰見一條長著六隻腳的
大蛇,很有可能就是傳說中的肥遺。【萬曆丙戌1586年,
建昌鄉民樵于山,逢一巨蛇,頭端一角,六足如雞距,見人不噬亦不驚。民因呼群往視,亦不敢傷;徐徐入深林去。《
華山記》云:“蛇六足者,名曰肥遺,見則千里之內大旱!”戊子,己丑之災,其兆已先見之矣。】
《
京山縣誌》卷一記載,明代末年,湖北
京山縣一民宅水溝中,亦曾發現這種“六足如雞距”的怪蛇。【
崇禎六年癸酉1633年,
彭楊畈民家溝中見蛇出,長六尺,圍尺許,身紅綠色,六足如雞距,不噬人。郝楚望曰:“肥遺也,主千里旱。”果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