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方肌骨瓣轉位移植術是Meyers於1967年開始用於治療股骨頸骨折合併後側骨質粉碎塌陷的病人,同時加松質骨填充皮質缺損,使新鮮股骨頸骨折的癒合率達到97%。其後有人將此法用於治療股骨頸骨折不癒合,亦取得較好的療效。本手術的優點是植骨恰好在頸後側骨質粉碎塌陷處。手術相關解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股方肌骨瓣轉位移植術
- 別名:帶股方肌蒂骨瓣轉位移植術、股方肌蒂骨瓣移植術
分類,ICD編碼,麻醉和體位,手術步驟,1.切口,2.顯露,3.股方肌骨瓣的製備,4.病變的處理及肌骨瓣移植,術後處理,
分類
ICD編碼
78.0502
麻醉和體位
乙醚吸入或硬脊膜外麻醉。俯臥位,下肢輕度外展和內旋位做持續牽拉。
手術步驟
1.切口
起自大粗隆後上方8cm處,彎向大粗隆後緣,再沿股骨外側向下延伸15cm。
2.顯露
逐層切開皮膚、皮下脂肪、深筋膜、髂脛束,向內側翻開臀大肌,即顯露股骨大粗隆,坐骨神經及外旋短肌群。股方肌在外旋短肌群中位於最下方。
3.股方肌骨瓣的製備
沿股方肌在粗隆間嵴附著部用小骨刀畫出切取骨塊的範圍,一般骨塊長度為兩端超出股方肌附麗部上、下緣各1cm,總長度約6cm,寬度為1.5cm,厚度為1cm。為防止取骨時骨塊碎裂,先用細鑽頭沿取骨線在其遠側皮質骨鑽數洞,用鋒利骨刀刺穿骨洞連線處,最後用彎骨刀完整取下骨塊。向內游離肌蒂應緊貼閉孔外肌和關節囊,將肌肉、深筋膜和其他組織一併掀起。切忌硬性撕裂和銳性剝離,以免損傷旋股內側動脈升支。在分離股方肌下緣時,切勿損傷旋股內側動脈乾及其升支的起始段。分離股方肌上緣時,需小心保護臀下動脈外旋肌支。將肌骨瓣翻向內側,連同坐骨神經妥善加以保護。
4.病變的處理及肌骨瓣移植
T形切開髖關節囊。對股骨頸骨折病人行骨折復位,待覆位滿意後用一枚克氏針臨時固定,沿股骨頸縱軸做一與骨瓣形狀相仿的骨槽,骨槽內端用小圓鑿潛行挖入股骨頭內1~1.5cm。將骨瓣嵌入骨槽內,根據情況對骨折行多根骨圓針或其他方式內固定,再用一根螺絲釘將骨瓣外端固定於股骨頸。如骨折部仍有缺損,應採用開骨槽取下的正常松質骨將其填實。
對股骨頭壞死的病人行滑膜切除,鑿去股骨頭邊緣骨贅,修整糜爛、軟化的關節面。在股骨頭頸上緣處做一深骨槽,潛行挖入股骨頭內,經骨槽向股骨頭鑽多個洞,刮除死骨。將骨瓣適當修剪後嵌入骨槽內。骨瓣移植是以股方肌水平部為基點旋轉。股方肌上緣長度寬裕,其下緣較緊張。在肌蒂緊張度較大時,可考慮切斷股方肌水平部深筋膜在坐骨結節外側緣的附麗部下段,分離垂直部,以避免由於肌肉緊張或水腫而造成血管扭曲,保證骨瓣的血液供應及穩定性。骨瓣移植完成後,關節囊不做縫合,逐層縫合深筋膜、皮下組織和皮膚。
術後處理
患側肢體用牽引或抗旋轉鞋保持髖關節中立位2~3周,儘早開始保護下的不負重患側髖關節活動。術後6周扶拐下地,5~6個月根據具體情況逐漸負重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