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絡瘀阻,瘀血阻滯肝經脈絡,臨床以脅痛如刺,固定不移,久痛不愈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常見於脅痛、積聚、肝著、鼓脹、婦科病,以及西醫的慢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肝絡瘀阻
- 類型:病理學名詞
肝主疏泄,與心脾共同維持血液的正常運行。若情志不舒,肝氣鬱滯,或肝臟有病,均可影響肝主疏泄的功能,妨礙血液的運行形成瘀血;跌打損傷,惡血留滯阻滯脈絡,亦可形成瘀血。瘀血形成之後,阻滯肝經脈絡,即出現肝絡瘀阻證。 肝絡瘀阻證,屬於瘀血範疇。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首先提出了“瘀血”、“肝著”等,創製了下瘀血湯,旋復花湯等疏肝活血的方劑,為肝絡瘀阻證的治療奠定了基礎。 肝絡瘀阻證的臨床表現,以脅痛如刺,痛處固定不移,入夜疼痛尤甚,脅下症塊,甚則面色黧黑,腹部青筋顯露,頭頸胸部紅點赤縷,舌質常紫暗,脈沉澀為主,或為婦女月經不調,痛經者。氣滯血瘀,肝絡痹阻為其基本病理變化。肝氣鬱結,氣滯血瘀,痹阻脈絡,不通則痛,故脅痛如刺,痛處固定不移,入夜疼痛更甚;肝為藏血之髒,肝鬱氣滯,血運不暢,故見月經不調、痛經、閉經;肝位脅下,瘀血留著,故漸成症塊;脈絡受阻,則青筋顯露,或見紅點赤縷;瘀阻日久,血不榮於面,則面色黧黑。 肝絡瘀阻證的治療,以活血通絡為大法,常用旋復花湯、活絡效靈丹、血府逐瘀湯等;肝血瘀阻,月經不調,痛經,閉經者,可用少腹逐瘀湯;肝血瘀阻而見脅下症塊,腹部青筋暴露,頭頸紅點赤縷者,常用化瘀湯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