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源性胃病

肝源性胃病

肝源性胃病是由於B肝病毒侵入人體胃部引起的胃黏膜損害所致。B肝病毒是一種泛嗜性(廣泛侵害性)病毒,除侵犯肝臟外,侵犯胃黏膜為其常見的肝外損害。B肝並發胃黏膜損害的發生率高達80%以上,且黏膜病變瀰漫而廣泛,以胃底、胃體部為主。

基本介紹

  • 別稱:肝源性胃病
  • 常見發病部位:胃底、胃體部
  • 常見病因:B肝病毒侵入人體胃部引起的胃黏膜損害
  • 常見症狀:上腹部不適,有時出現泛酸、噯氣、噁心等症狀
案例,病因,機理,治療,

案例

近段湖南長沙的小三陽患者陳某總感覺胃口不香,沒有食慾,上腹部不適,有時出現泛酸、噯氣、噁心等症狀。陳某以為一定是肝炎發作了,於是在家人陪同下,來到武警湖南總隊醫院參加B肝免費普查,檢查肝功結果顯示正常。肝病專家彭守蘭教授建議陳某再做一次胃鏡檢查,結果提示陳某患有膽汁返流性胃炎,屬於肝源性胃病。為陳某開了些藥,吃了5天后,陳某的症狀基本消失。
彭教授說,肝源性胃病是由於B肝病毒侵入人體胃部引起的胃黏膜損害所致。B肝病毒是一種泛嗜性(廣泛侵害性)病毒,除侵犯肝臟外,侵犯胃黏膜為其常見的肝外損害。B肝並發胃黏膜損害的發生率高達80%以上,且黏膜病變瀰漫而廣泛,以胃底、胃體部為主。肝源性胃病表現形式各不相同,其中主要表現為消化性潰瘍病、膽汁返流性胃炎、淺表性胃炎和萎縮性胃炎等。

病因

B肝病毒造成胃黏膜損害的原因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 B肝病毒存在於胃黏膜上皮細胞內,由於B肝抗原——抗體免疫複合物在細胞中沉積而引起炎症反應,從而削弱和破壞了胃黏膜的屏障保護作用。
▲ 患B肝後,胃酸形成的功能紊亂,導致胃酸過多,過多的胃酸會損害胃黏膜,胃酸過多與胃潰瘍的發生相關。
▲ 免疫功能紊亂,產生自體免疫反應,導致胃黏膜損害。
▲ 肝功能受損後,肝臟對激素的滅活功能減退,白蛋白的含量降低,這就減弱了對胃黏膜的修復能力。
▲ 藥物刺激所引起。B肝患者,特別是慢性B肝患者需較長時間服藥。病人求愈心切,往往服藥種類過多,或幾種藥同時服下,忽視了藥物間的相互作用會對胃黏膜產生刺激。有些藥物本身就對胃黏膜有刺激作用,特別是有些苦寒性中草藥對胃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有些慢性B肝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門脈高壓,使胃部血流緩慢,胃黏膜下瘀血,胃黏膜因缺血缺氧及營養障礙而致損害。
彭教授指出,B肝病人一旦出現上腹部不適、隱痛、食慾減退、餐後飽脹、泛酸、燒心、反胃、噁心和嘔吐等症狀,就要高度警惕。此時不僅要檢查肝功能,還需要做個胃鏡和幽門螺桿菌檢查,如果胃鏡提示為肝源性胃病,則需要及時治療。
具體的治療方法要根據胃病的類型來定:萎縮性胃炎可以給予養胃沖劑、維酶素、胃復春等;有膽汁返流性胃炎者,可以使用硫糖鋁和胃動力藥(嗎丁啉等);幽門螺桿菌陽性者,可以選用德諾、甲硝唑、羥氨苄西林三聯治療;胃或十二指腸潰瘍者可以使用制酸藥羅沙替丁類及奧美拉唑等。

機理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肝源性胃病的機理可能有下面三種因素:
(1)由於肝炎病毒具有泛嗜性,存在於胃黏膜內,其形成免疫複合物在胃與十二指腸黏膜基底微血管沉積造成局部免疫反應;
(2)因肝功能減退,對激素滅活減少,造成內分泌紊亂、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均可使胃、十二指腸黏膜受損,幽門螺桿菌易於感染,進一步損害胃黏膜屏障;
(3)胃酸及膽汁返流,容易造成胃與十二指腸的炎性改變,出現一系列消化道症狀及病變。
B肝病人在日常生活中養胃健脾應注意什麼?
第一,切忌亂用傷胃藥物,要慎用水楊酸製劑,例如阿司匹林等;不用激素類藥物。
第二,心情舒暢,樂觀豁達,積極參加文體活動,杜絕焦慮、緊張、失眠。
第三,生活規律,起居有常,勞逸結合。
第四,飲食有節,拒絕菸酒。
不要暴飲暴食,少食辛辣刺激食品,避免酸性刺激食物,不要多喝咖啡、濃茶。吃飯時細嚼慢咽,避免急食,咀嚼可以增加唾液分泌,唾液可以稀釋中和胃酸,並提高黏膜屏障作用。有規律地定時進食,以維持正常的消化活動規律。餐間避免零食,睡前不宜進食。飲食不要過飽,以防止胃竇部過度擴張而增加胃泌素分泌。

治療

門靜脈高壓性胃病如何治療?
輕型門靜脈高壓性胃病一般無明顯症狀,很少引起出血不需特殊治療。重度門靜脈高壓性胃病長引起出血,包括致命性大出血,因此需予以治療。由於導致門靜脈高壓性胃病的關鍵因素是門靜脈蓋亞,故在止血時應首選能夠降低門靜脈壓力的藥物,如生長抑素及其類食物等。門體分流術對預防和控制重度門靜脈高壓性胃病及活動性出血有效,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別是對肝功能損害嚴重的門靜脈高壓這危險性較大。心得安能降低門靜脈壓力,據報導口服心得安可以明顯降低門靜脈高壓性胃病的急性出血率,並改善黏膜微循環,使胃黏膜的櫻桃紅斑點減輕或消失。因停用心得安後可在度出現未能黏膜出血性病變,所以需長期維持用藥。
一、肝胃濕熱型:多見於急性黃疸型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症見口乾口苦,嘈雜泛酸,納差噁心,上腹脹滿,大便秘結或便溏,舌質紅苔黃或黃膩,脈弦滑。治宜清肝和胃。方用自擬虎茵湯加減,藥用虎杖、茵陳、梔子、蒲公英、制半夏、茯苓、生大黃、甘草等。黃疸重者加鬱金、赤芍;濕邪重
者加白蔻仁、薏苡仁;泛酸者加黃連、吳茱萸、煅瓦楞子。
二、肝胃不和型:多見於慢性肝炎、肝硬化及急性肝炎。症見胃脘、兩脅脹滿或疼痛,噯氣吞酸,納少,噁心嘔吐,舌質淡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滑。治宜疏肝解郁,和胃降逆。方選柴胡疏肝散加減,藥用柴胡、香附、制半夏、陳皮、枳殼、白芍、茯苓、甘草等。脅痛明顯者加川楝子、沉香;呃逆者加代赭石、竹茹;食積嘈雜者,加炒谷芽、炒麥芽、萊菔子。
三、肝鬱脾虛型:多見於慢性肝炎、肝硬化、重症肝炎恢復期。症見兩脅脹悶,胃脘隱痛,納差乏力,食後脹悶,便溏或大便不爽,舌淡紅苔薄白,脈沉弦。治宜疏肝解郁,健脾和胃。方選逍遙散合香砂六君子湯加減,藥用黨參(腹脹氣悶者用太子參)、白朮、柴胡、茯苓、白芍、砂仁、陳皮、木香、甘草等。肢倦氣虛明顯者加黃芪、大棗;納差腹脹者加雞內金、炒谷芽、炒麥芽、檀香;大便溏薄者加薏苡仁、山藥。
四、氣滯血瘀型:多見於慢性肝炎、肝硬化。症見兩脅及胃脘刺痛且有定處,面色晦暗,黑便或大便隱血陽性,舌質紫暗或有瘀斑,或舌下青筋怒張,脈澀弦。治宜活血化瘀通絡。方選血府逐瘀湯加減,藥用柴胡、當歸、枳殼、赤芍、紅花、劉寄奴、甘草等。疼痛較重者加延胡索、五靈脂;心悸氣短者加黨參、黃芪、丹參;肝脾腫大者加鱉甲、王不留行;衄血或便者血加生大黃、白芨、三七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