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肘鼓子
- 外文名:Elbow son drum
- 別稱:周姑子戲
- 樂器:絲弦樂器
- 起源:周姓尼姑整理農村婦女流行民歌
- 發展:柳琴戲演唱特點溶於本肘鼓中
- 地區:山東青島等地
- 相關:上世紀40年代中後期,定名為茂腔
“周姑子”又稱“肘鼓子”,“肘鼓子”是一種聲腔系統,因演唱時肘懸小鼓拍擊節奏而得名,是山東地區和蘇北一帶地方戲的總稱。五音戲與茂腔、柳腔、柳琴戲等...
扽腔是山東省博興縣的傳統戲曲劇種,它起源於中國的戲曲之鄉的博興縣,扽腔原名“肘鼓子”,曾經在山東地區廣泛流行。因為它的演唱是用真假嗓音混合唱,所以時粗時細...
據《膠南縣誌》記載,茂腔源於明代中葉的“姑娘腔”、“肘鼓子”,1800年前後,民間藝人吸取各地肘鼓子之長,糅進本地民間小調“老拐調”,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
柳琴戲的音樂唱腔是在花鼓、肘鼓子、四句腔、溜山腔、鑼鼓沖子等說唱藝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其全部唱腔由基本腔色彩腔和民歌小調三部分組成。 基本腔是柳琴戲唱腔的...
柳腔,山東省即墨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乾隆年間,“肘鼓子”傳入即墨後,與當地民間小調、秧歌相互融合,形成柳腔,主要流傳於即墨地區,後流行...
周姑戲,俗稱“周姑子戲”,有時依照方言寫為“肘鼓子戲”,是莒縣人民以及周邊區域勞動人民喜愛的,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地方戲。也叫“肘鼓子”、“拉魂腔”、“拴...
茂腔先是由敲著狗皮(或牛皮)鼓演唱的“姑娘腔”與花鼓秧歌相結合演變為“肘鼓子戲”,因尚未作為舞台戲出現,只是表現為隨時隨地的坐唱形式,故民眾也稱“盤凳子...
臨朐周姑戲是山東省濰坊市的傳統戲劇,有周姑子、肘鼓子、肘骨子、扭骨子、謅鼓子、鄭國戲等多種稱呼,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在齊魯大地廣為流傳,形成了一個聲腔...
茂腔歸屬於山東地方戲曲的“肘鼓子”系列,是在民間說唱形式“肘鼓子”(姑娘腔)的基礎上,吸收花鼓秧歌的劇目及表演程式,逐步形成為聲腔系統。《辭海》藝術分冊載:...
五蓮茂腔先是由敲著狗皮(或牛皮)鼓演唱的“姑娘腔”與花鼓秧歌相結合演變為“肘鼓子戲”,因尚未作為舞台戲出現,只是表現為隨時隨地的坐唱形式,故民眾也稱“盤...
茂腔屬於“肘鼓子”系統,它和柳腔、五音戲、東路肘鼓子、北路肘鼓子、柳琴戲有著密切的血緣關係。曾金鳳所獲榮譽 編輯 1956年,獲華東地區戲曲會演表演一等獎。
本卷記述的內容包括呂劇、兩夾弦、一勾勾、四平調、墜子戲、五音戲、柳琴戲、茂腔、柳腔、臨淄東路肘鼓子、臨朐東路肘鼓子、扽腔、王皮戲、蛤蟆嗡、藍關戲、...
青野村是地處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市文祖鎮南的偏遠山鄉,是著名五音戲(民間稱“周姑子”戲,亦名“肘鼓子”戲)起源地。章丘是地方戲曲的匯合地,有文字記載的最早...
丁寶紅(1882—1953) 乳名成妹,。幼年隨母親(藝名“老滿洲”)演唱拉魂腔與肘鼓子調。後來嫁給當地唱“本肘鼓”的藝人王玉林。使“本肘鼓”調與拉魂腔相融合,...
五蓮 茂腔先是由敲著狗皮(或牛皮)鼓演唱的“姑娘腔”與花鼓秧歌相結合演變為“肘鼓子戲”,因尚未作為舞台戲出現,只是表現為隨時隨地的坐唱形式,故民眾也稱“盤...
五蓮茂腔先是由敲著狗皮(或牛皮)鼓演唱的“姑娘腔”與花鼓秧歌相結合演變為“肘鼓子戲”,因尚未作為舞台戲出現,只是表現為隨時隨地的坐唱形式,故民眾也稱“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