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患肘伸直位正位X線片,測量出肘內翻或肘外翻的角度,然後算出應予矯正的角度。如為肘內翻,先畫出肱骨軸線AB,另沿尺橈骨之間畫一軸線CD,於其相交點E,再劃一直線EF,使∠FEB=10°(提攜角),則∠DEF即為需切骨矯正的內翻角。
肘內翻外骨術是一種醫學術語,適應症,術前準備,體位,麻醉,手術步驟,術中注意事項,術後處理,
肘內翻外骨術是一種醫學術語
適應症
1.10°以上的肘內翻和20°以上的肘外翻,形成功能障礙的成人或兒童嚴重畸形者。
2.肘外翻並發尺神經功能障礙者。
術前準備
攝患肘伸直位正位X線片,測量出肘內翻或肘外翻的角度,然後算出應予矯正的角度。如為肘內翻,先畫出肱骨軸線AB,另沿尺橈骨之間畫一軸線CD,於其相交點E,再劃一直線EF,使∠FEB=10°(提攜角),則∠DEF即為需切骨矯正的內翻角。然後於肱骨鷹嘴窩上1.5~2cm處畫一與肱骨幹垂直的橫線HO,並於O點向肱骨橈側劃一斜線GO,使∠HOG等於∠DEF,楔形GHO即為設計矯正肘內翻應切除的骨塊,其底邊在橈側圖1。
如為肘外翻,測量法同肘內翻,但其所切除的楔形骨塊底邊在尺側,其切骨角度應為外翻角減去10°的提攜角。
體位
仰臥位,患肢外展,置外側小桌上。
麻醉
成人用臂叢麻醉,兒童多用全麻。
手術步驟
1.切口 在上壁下1/3外側,沿肱骨外髁嵴做一長約6cm的縱形切口。
2.顯露肱骨下段 在深筋膜下,判明肱三頭肌與肱橈肌的間隙,分開並向前拉開肱橈肌與橈神經,將肱三頭肌向後拉,沿外上髁縱形切開骨膜,在骨膜下剝離肱骨下1/3至鷹嘴窩上緣為止,以顯露肱骨的前、後、外側骨面,毋需剝離其內側的骨膜,也不可損傷關節囊。
3.楔形切骨 按設計在鷹嘴窩上約1.5~2cm處,和肱骨幹垂直的橫切面(HO)上,先用手搖鑽鑽一排約3~4個穿透前後骨皮質的小孔,再在與測量切骨相同角度的另一斜面(GO)上,鑽一排小孔,用銳利骨刀由外向內切骨,至對側骨皮質時不要完全鑿斷,以免切骨端不穩定而易發生移位,取下所切掉的楔形骨塊。
4.矯正和內固定 切骨後將前臂伸直,手掌朝上,固定切骨近段,將前臂逐漸外展,使切骨面對合,矯正達到要求後,即可用兩根克氏針,分別自肱骨內外上髁鑽入,通過切骨斷面,達到並恰好穿透對側骨皮質為止,折彎尾端於骨外;亦可用U形釘內固定附圖。
5.縫合 徹底止血,需要時,可攝X線片複查,了解畸形矯正是否滿意,否則重新復位與內固定。克氏針尾端埋在皮膚下,分層縫合切口。術畢,用前後長臂石膏托外固定肘關節於功能位。
術中注意事項
1.在顯露肱骨下1/3段時,注意勿損傷橈神經。橈神經在肱橈肌深面,可一併牽開,避免拉鉤牽引力量過大而損傷神經。
2.注意勿將肱骨切骨處內側骨膜橫行切斷,應保留其上下完整性,鑿骨時內側骨皮質可保留一小部分,矯正時小兒可成為青枝骨折,以使穩定切骨斷端,有利於切骨後的骨癒合。
3.用兩根克氏針交叉固定時,在內上髁進針處注意勿損傷尺神經;當穿過切骨斷端達到對側骨皮質後,以用手指摸到針尖即可,過深有損傷神經、血管的危險。
術後處理
1.術後注意患肢血運,抬高患肢及活動手指。
2.石膏外固定約6~8周,攝片示切骨斷端骨癒合後,可去掉石膏,拔出鋼針,逐步鍛鍊肘關節伸屈及前臂旋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