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輝(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肖輝(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1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肖輝,男,1961年出生,理學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大學崗位教授。

現為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雲降水物理與強風暴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科學院減災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技術委員會委員,《大氣科學》編委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肖輝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61年
  • 學位/學歷:博士
  • 職業:教授、研究員
  • 性別:男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在研項目,完成項目,學術專著,發表論文,獲獎情況,

人物經歷

1982年畢業於南京大學氣象系大氣物理專業,獲理學學士學位;1985年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大氣物理專業碩士畢業,獲理學碩士學位;2010年獲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理學博士學位。1994-1996年赴美國依阿華大學作訪問學者,從事大氣環境數值模擬研究。
現為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雲降水物理與強風暴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科學院減災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技術委員會委員,《大氣科學》編委等。

研究方向

1.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境
2.中小尺度氣象學
3. 氣象災害與防災減災

在研項目

1. 基於X波段雙偏振雷達參量的強對流雲雨滴譜參數反演與驗證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批准號:41575037),項目負責人;
2.雷暴雲微物理量的反演方法和時空分布特徵研究,國家“雷電973”項目第三課題(2014CB441403 )之專題,專題負責人;
3.對流雲系統結構的雷達觀測分析與反演技術方法研究,國家“強對流973”項目第五課題(2013CB430105 )之專題,專題負責人;
4.院地合作橫向項目/課題,負責人。

完成項目

1.梅雨鋒中尺度暴雨的雲物理過程研究,國家“973”(中國暴雨)項目中的子專題(子專題編號:G1998040907-02-03),子專題負責人,2003年12月完成;
2.北京夏季強對流危害性天氣的預測及應急措施研究,國家“2008奧運科技行動計畫”專項第4課題(課題編號:2001BA904B-09-04),課題負責人,2004年12月完成;
3.北京夏季強對流危害性天氣的預測及應急措施研究,中國科學院“奧運科技”項目之課題,課題負責人,2005年12月完成;
4.人工增雨效果綜合檢驗技術方法研究,國家“十五”科技攻關專題(專題編號:2001BA610A-06-05,2001BA610A-06-010),專題負責人,2005年12月完成。
5.福建省酸雨的成因機理及其控制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02F004),福建省科技計畫項目的第2負責人和第3課題負責人,2008年6月完成。
6.X波段全相參都卜勒偏振氣象雷達系統,中國科學院大型儀器研製項目(項目編號:Y2003002),項目第一負責人,2005年12月完成。
7.典型降雨雲繫結構特徵的多參數雷達觀測技術研究,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畫重點項目之專題(專題編號:2006BAC12B01-01-05),專題負責人,2010年12月完成;
8.X波段都卜勒偏振雷達系統測量降水層狀雲中雨水含量和滴譜參數試驗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項目編號:40875080),項目負責人,2011年12月完成;
9.人工增雨效果評估工作平台建設軟體開發,青海三江源人工增雨工程軟體開發與系統集成中標項目(項目編號:2009-Q-04),項目負責人,2013年8月完成。

學術專著

1.人工影響天氣效果檢驗技術(第11章),現代氣象業務叢書《大氣物理與人工影響天氣》(郭學良主編),北京:氣象出版社,2010年3月,第11章主要執筆人。
2.ARPS人工増雨數值模式系統軟體,國家著作權局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登記證書,登記號2015SR251473,授權時間2014年12月11日,第2完成人;
3.X波段雙偏振天氣雷達衰減訂正軟體,國家著作權局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登記證書,登記號2015SR251473,授權時間2015年12月09日,第2完成人;
4. X波段雙偏振天氣雷達粒子相態識別軟體,國家著作權局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登記證書,登記號:2016SR383227。授權時間2016年12月20日,第2完成人;
5.基於新一代都卜勒天氣雷達的站點上空強度演變軟體,國家著作權局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登記證書,登記號:2016SR390831。授權時間2016年12月23日,第2完成人。

發表論文

1.大氣冰核譜分布對對流風暴雲人工催化影響的數值模擬研究,氣候與環境研究,2012, 17(6),833-847(CSCD),第1作者;
2.旬邑地區冰雹雲的早期識別及數值模擬,高原氣象, 2002,21(2):159-166(CSCD),第1作者;
3.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a strong convective storm in Beijing,Chinese J. Atmos. Sci.28(4), 2004(CSCD),第1作者;
4. Long-range transport of SOx and dust in East Asia during the PEM-B experiment,J. Geophys. Res., 1997, 102(D23): 28589-28612 (SCI),第1作者;
5. Observation and modeling analyses of the macro- and micr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 heavy rain storm in Beijing,Atmos. Res., 2015, 156, 125-141(SCI),通訊作者;
6.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aindrop size distributions and their retrieved polarimetric radar parameters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China,Atmos. Res., 2014, 135–136, 59-75(SCI),通訊作者;
7.Rain Attenuation Correction of Reflectivity for X-Band Dual-Polarization Radar. Atmosphere. 2016,7,164 (SCI),通訊作者;
8.Comparison of Aerosol Effects on Simulated Spring and Summer Hailstorm Clouds. Adv. Atmos. Sci.2017,34(7) (SCI),第2作者;
9.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a squall line in northern China: A case study,Atmos. Res., 2015, 158–159, 139-157 (SCI),第2作者;
10. Silver iodide seeding impact on the microphysics and dynamics of convective clouds in the high plains,Atmos. Res., 2010, 96(2-3), 186-207 (SCI),第2作者。

獲獎情況

1.福建省酸雨的形成機理及其控制對策研究,獲福建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009年),排名第2位;
2.人工增雨技術研發及集成套用,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08年),排名第4位;
3.河南省雲水資源開發利用技術研究與示範,獲河南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08年),排名第8位;
4.人工增雨綜合技術及集成示範,獲中國氣象局氣象科學和技術工作獎一等獎(2006年),排名第3位;
5.渭北人工防雹減災技術研究示範與推廣,獲陝西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03年),排名第5位;
6.我國和東亞地區酸性物質的大氣輸送研究,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997年),排名第5位;
7.雲和降水的數值模擬,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989年),排名第4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