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肖茂榮12歲,讀了兩年私塾和五年藥書的他拜湖北“建始絲弦鑼鼓”第三代傳人湯維興為師。
基本介紹
- 主要成就:絲弦鑼鼓70年
披著冬日的艷陽,橫過春意萌動的原野,我們尋訪著一位82歲的土家老人肖茂榮。肖老的兒孫們也不知道肖老的準確去向,因為肖老平索就難得歸家,遇上今天這個大吉大利諸事皆宜的日子到底此時他在哪村哪寨“坐統子”(司鼓)誰說得清?走過一壩又一壩,問了一寨又一寨,還不得肖老的蹤影。猛然間,一陣催人動情的鑼鼓聲引出一支披麻帶孝的出喪隊伍,我們一下子來了勁,肖老肯定在場!果不其然,只見身材高大、精神矍鑠,背直腰挺的肖茂榮還真的在鑼鼓演奏隊伍中,一面發亮的牛皮鼓斜挎腰際,兩支磨得錚光的鼓錘上下左右飛舞,“泣顏回”、“道士令”、“大分家”等曲目牌子在肖老鼓點的指揮下不停地轉換切合。
(一)
1932年,肖茂榮12歲,讀了兩年私塾和五年藥書的他拜湖北“建始絲弦鑼鼓”第三代傳人湯維興為師。僅僅三個春夏秋冬,肖茂榮在眾多師兄師弟中脫穎而出,成了遠近聞名的小肖師傅,建始絲弦鑼鼓演奏中的吹打拉唱,樣樣精通,掌鼓、司鑼、夾鈸、吹嗩吶,拉胡琴,沒有那一行難得住他。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建始縣是一個民族藝術根基較為雄厚的地方,眾多的藝術種類中猶數絲弦鑼鼓最具魅力。建始絲弦鑼鼓的形成迄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清朝嘉慶年間,有一個叫李世高的建始籍崑曲藝人,在戲班散夥後回到建始,種田之餘便潛心研究本地已有的“薅草鑼鼓”和“耍鑼鼓”與戲曲曲牌的有機結合,幾經創造,傳統的鑼鼓藝術和戲曲藝術經雜交而成了“建始絲弦鑼鼓”。建始素有“楚蜀咽喉”之稱,是土家族聚居之地,歷史上便有農家在薅草時打鑼鼓的風俗,無數個散見於民間的鑼鼓牌子被藝人們稱之為“乾牌子”,這些便是“有緩急抑揚,而無律呂”的鑼鼓曲目牌。春節期間玩花燈,全國各地皆盛行。建始地處鄂西南,很少信佛論道,然而古時巫風盛行,每當春節玩燈時,便用各種不同的“乾牌子”為龍獅舞蹈助興,本地人將“玩”稱為“耍”,所以就把玩燈時演奏的鑼鼓稱為“耍鑼鼓”。
李世高原是戲班樂師,他從湖南帶回並傳教了10個戲曲唱腔曲牌和30多個嗩吶曲牌。同時在演奏實踐中將其與“薅草鑼鼓”與“耍鑼鼓”溶為一體,為本地傳統的鑼鼓注入了新的養分,曲牌更加豐富多彩,在套用的範圍上也不僅僅限於“薅草”和“玩燈”了,其套用範圍逐漸擴大到祝壽、生子、婚喪、嫁娶、造宅等。
因而一批靠此業謀生的職業藝人便套用而生。其後當“梆子”、“二黃”、“西皮”等戲曲聲腔流入建始後,又被鑼鼓藝人們接納,並將其變為自己的東西,用嗩吶吹戲,大嗩吶模仿男聲,小嗩吶模仿女聲,這種嗩吶吹戲稱之為“絲弦”,“絲弦”與“鑼鼓”的結合,就是今天的“建始絲弦鑼鼓”,中央民族大學藝術研究員、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毛繼增先生2001年4月曾撰文稱:“建始絲弦鑼鼓是湖北傳統音樂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的音樂鏗鏘有力,熱鬧非凡,粗中有細,相得益彰,富有強烈的藝術魅力。”15歲的肖茂榮嘴上無毛,但他已從師傅湯維興的手中接過了“建始絲弦鑼鼓”的“接力棒”,100多個絲弦鑼鼓曲牌一學就會,一練就精,有的曲牌,只要師傅在嗩吶里吹一遍,他便能將整個樂段完整地演奏出來,有人甚至神話般地傳說肖茂榮用腳趾頭都能按嗩吶。一次,師傅湯維興斜靠在床上,給肖茂榮“盪”(哼)一個“佯扮妝”的絲弦鑼鼓牌子,“盪”一遍,師傅就進入酣夢中,第二天,師傅醒來後,肖茂榮用嗩吶吹出一曲“佯扮妝”這個許多人學了幾十上百遍也還沒過關的絲弦鑼鼓牌子,師傅湯維興欣喜萬分,連夸“瑞卿好聰明!”15歲的肖茂榮出師後便開班授徒,15歲的師傅,30多歲、40多歲的徒弟,這種奇妙的師徒關係竟在鏗鏘的鑼鼓聲和悠揚的嗩吶聲中得到日益鞏固,在肖茂榮的絲弦鑼鼓徒弟中,有大戶人家的子弟,有貧苦人家孩子,有挖泥拌土的農民,有吃公糧拿公餉的官員,有呀呀學語的童稚,更有年過花甲的老人。無論出身貴賤,無論年齡大小,肖茂榮都是平等相待,只要絲弦鑼鼓一開吹開打,一切的一切,在肖茂榮的心靈中都是一樣的旋律在律動。
年青時的肖茂榮作為一個植根於土家苗寨的民間藝人,吃百家飯行千里路,靠得就是自己一手吹打拉唱的絕活。達官貴人家的紅白喜事,肖茂榮被人用八抬大轎抬去在豪宅里“坐統子”;貧窮小戶的祝壽、生子、立屋,肖茂榮自己步行走到,在露天場壩里照樣用充滿激情的絲弦鑼鼓助興。
(二)
肖茂榮一生也是在苦難與幸福、厄運與幸運交織中度過的,無論個人的命運,家庭的命運怎樣,絲弦鑼鼓的旋律一刻都沒有從他心中逝去,那怕是片刻的暫停。1942年,是肖老刻骨銘心的一年,父親、母親、祖母、岳父、女兒相繼被“傷寒”奪取生命,一年中,肖茂榮8口之家先後抬出5具棺材,那種接踵而來的苦難沒有擊倒肖茂榮,相反,他揩乾淚水把對親人的懷念溶進了朝朝暮暮的絲弦鑼鼓聲中,他常常一個人秉一支嗩吶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將“狗撕羊”、“剪刀架”、“望家鄉”、“安親”、“普天樂”等曲牌一遍又一遍地吹奏開去,時而悠揚,時而激昂,時而悲壯的嗩吶聲在夜風吹拂下飄蕩在村村寨寨。艱難困苦的日子,那怕是吃了上頓沒下頓,肖茂榮也是嗩吶聲不斷,歌唱聲不絕,越是在這樣的時刻,他對藝術,對生命就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創新。
建始絲弦鑼鼓的第三代傳人,也就是肖茂榮的恩師湯維興去世了,師兄師弟們披麻帶孝在師父的靈前,用師父生前傳授的技藝熱熱鬧鬧給師父演奏絲弦鑼鼓,權當是師父的最後一場考試,鼓樂間歇時,一位師父在世十分器重的師兄感嘆:這就搞拐達(糟了)!師父就這么去了,今後“大開吹”搞不攏嗒!在場的師兄師弟們你看我我望你無一應對。一個月後,師娘也隨師父而去了,“坐夜”的那一晚,還是那班師兄師弟,盡心盡力地為師娘打起絲弦鑼鼓,跳起“撒爾荷”(喪鼓舞),師娘的靈前,師兄師弟們的“鳳凰展翅”、“牛擦癢”、“燕兒含泥”等喪鼓舞動作做的虔誠到位。突然,鼓點一變,“猛虎下山”的動作使圍觀者為之一振。大方桌搭就的“雲台”(打絲弦鑼鼓的台子)邊,肖茂榮一曲宛轉悠揚的“大開吹”令他的師兄師弟們好半天回不過神來。
20世紀的50年代,是肖茂榮藝術生涯的旺盛時期,他的絲弦鑼鼓打出了縣,打到了自治州首府,表演時站票都賣得一乾二淨,以致演了一場又一場。他的絲弦鑼鼓打出了州,打到省城武漢民間藝人調演舞台上,現場即興表演的絲弦鑼鼓伴奏的“孫悟空走建始”的曲段傾倒所有在場觀眾;此後,他還赴北京,在人民大會堂表演了與絲弦鑼鼓密切相連的“鬧靈歌”。這期間,他作過劇團演員,從事過專職民眾文化輔導,當然,他的絲弦鑼鼓演奏技藝也得到了空前的發揮和提高,肖茂榮與他的絲弦鑼鼓名聲在川鄂湘黔邊區各族人民民眾中廣為傳揚。遺憾的是後來,一名心腸並不壞的領導硬要他割捨絲弦鑼鼓情結到高岩子山中去開荒,肖茂榮不加思索唱了一回反調,鋪蓋一卷回了老家務農。因為他深知當農民雖然苦一點,但白天在田間勞作,夜晚總還可以隨便邀一班徒子徒孫們在絲弦鑼鼓聲中尋找心靈的寄託。
文化大革命期間,肖茂榮與他的絲弦鑼鼓又一次經受考驗。肖茂榮被當成傳播“四舊”的壞人被叫去交待問題,回家來,嗩吶不能吹了,鑼鼓不能敲了,面對收音機,他心血來潮,寫出一道以收音機為題材的詩:瀟灑莫若收音機,才子佳人樣樣齊,說話猶如鶯吐語,唱歌好似蜂釀蜜,鼓樂笙簫超韶舞,戲劇咫尺在靈犀,可惜美中差一點,耳能知道眼不及。詩被人當做罪證收走了,有人惡言厲色硬說詩中的“鼓樂笙簫超韶舞”是在影射鼓樂笙簫超過了革命聖地韶山的革命舞蹈,非逼著肖茂榮講清楚不行,肖茂榮怎么講也講不清楚,好在後來有一位有點文化的人解釋說“韶樂”源出“孔夫子聞韶樂三月而不知肉味”,總算有了結此事。就是在被勒令交待問題的日子裡,只要一沒有人該意,肖茂榮便會悄悄哼起“得勝令”、“紅繡鞋”“浪淘沙”等絲弦鑼鼓曲牌來,興致一來還忘乎所以地用手拍大胯忘我演奏起他的絲弦鑼鼓來。
(三)
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進建設青山綠水間的時候,肖茂榮已過花甲之年,禁忌的消除,民族文化的繁榮,又一次喚醒了肖老藝術青春的活力。肖老將自己一生直接帶過的500多徒弟逐一排隊,並把自己原來沒有傳授給他們的技藝重新傳教,他說自己一生的藝術積累若不儘快傳承下去,有一天入了土靈魂也不安然。出外有重要的演奏活動,他總要邀上自己的兩個兒子到場鍛鍊,他常常因孫子不跟他學藝而耿耿於懷,他時常都在擔心自己肚子裡的那個難度較大的“老將軍令”難以有人承傳下去。2000年農曆九月二十五,是肖老的八十大壽,徒子徒孫們從四面八方趕到長梁下壩為老師傅祝壽,肖老親自搭起雲台,將到場的人隨意組合成絲弦鑼鼓班子,一個一個地接受肖老的考試,然後又一個一個地接受肖老的再一次點撥。肖老對徒兒徒孫們說:你們從我手裡學的藝要粗益求精地傳給後輩,千萬不能失傳呀!說到動情處,肖老眼中噙滿淚水,徒子徒孫們也淚光閃閃,將絲弦鑼鼓打的比任何一次都和諧。
晚年的肖老似乎比年青的時候忙多了,十里八鄉的鄉親們家有紅事、白事,總要慕名而來請肖師傅到場“坐統子”、“打喪鼓”、吹期,肖老總是每求必應,有時一天有幾處要去,他也會從早到晚不停地跑,每處都要去吹一牌嗩吶,坐一陣統子。儘管年事已高,耳朵也早已失聰,但肖老能在七八個絲弦鑼鼓班子中,憑敏銳的眼力觀六路靠心靈感應八方,只要一瞟演奏者的手勢就能說出那隻嗩吶跑了調,那面大鑼走了音,那面鈸力度小,不得不令人心服口服。
2001年底,鄰鄉一黃姓人家老母去世操辦白喜事,一下來了7個絲弦鑼鼓班子,因為從師不同,樂手們都想在這樣的場合一比高低,大顯身手,還好,主人家早有支架,請來了肖老鎮場,免得鑼鼓師傅們相互鬧出門戶之見。趁7套鑼鼓班子你在摸我的底,我在探你的路的間歇,肖老往七個“雲台”中間一站,用洪亮的聲音開講:“各位鑼鼓師傅,你們不辭風雨前來悼祭亡人,我代表孝家感謝你們,今天晚上這裡不是比技藝高低的地方,拜託大家不要在這裡發“岔牌子”,要和和氣氣,熱熱鬧鬧送亡人。”七個鑼鼓班子的師傅一看是師爺的師爺發了話,再不好生出二心,只得循規蹈矩地打了一夜和氣鑼鼓。人們擔憂的事情終究沒發生。
(四)
從藝70年,肖老的足跡遍布鄂渝湘黔川邊區土家苗寨的山山水水,徒子徒孫遍布村村寨寨,他無論走到何處,不分男女老少都是一聲聲親切的肖師傅,沒有人精確統計,肖師傅的徒弟帶出了多少徒子徒孫組成了多少絲弦鑼鼓班子,在每一處紅白喜事場所出現的絲弦鑼鼓班子,你只要稍一追溯,便會與肖老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繫。肖茂榮和他的絲弦鑼鼓班子,曾先後為一家的四輩人送葬,還用嗩吶將一家四代人的媳婦迎進新房。肖老還是一名多才多藝的人,除了主攻絲弦鑼鼓外,唱南劇、皮影戲、做端公、打道場、當醫生、做木匠、石匠、瓦匠,無一不通,有人問肖老究竟會多少技能,他說自己也不知道多少,反正土家人生活中必需的技藝幾乎全都撿得上手。
咚,咚,咚,肖老鼓錘下傳出的激越的節奏,帶動起嗩吶的高亢、大鑼的雄渾、頭鈸、二鈸的鏗鏘產生出的共鳴將整個葬禮引向高潮,喪夫們將漆黑的棺材落在了一叢翠竹前。隨著肖老一聲鼓點,所有的聲音嘎然而止。肖老和他的徒弟們又一次用絲弦鑼鼓將一個土家人的靈魂送到終點,逝去的靈魂可以安息。為他送葬的女兒一會兒將脫下孝服換上新妝迎娶她的如意郎君入洞房。原來,我們正遭遇著的是土家人白喜事、紅喜事同時操辦的典型場面。老肖告訴說,如果主人家需要,今晚又得在一個不眠之夜中用鼓樂聲為一對新人祝福,呼喚一個新的生命早日誕生。
82歲的肖茂榮,把70年的時光消融在他痴情的絲弦鑼鼓中。也許這種面向平民又受地域局限的藝術注定了他很少有機會,或者說根本不可能獲得什麼大獎,更不可能有人會將這師那家的頭銜贈給他,但土家苗寨的絲弦鑼鼓是會銘記他的,他也會從中得到莫大的回報與滿足,不然,他為什麼自撰了這樣一幅將來生命終結用在大靈上的輓聯:瑞世顯出萬能人唯有能耕善讀衣食不焦不愁瀟瀟灑灑按勞取酬將功懋;卿相何如多面手豈知孝子賢孫更兼門徒廣眾整整齊齊養生送死圖光榮。
(一)
1932年,肖茂榮12歲,讀了兩年私塾和五年藥書的他拜湖北“建始絲弦鑼鼓”第三代傳人湯維興為師。僅僅三個春夏秋冬,肖茂榮在眾多師兄師弟中脫穎而出,成了遠近聞名的小肖師傅,建始絲弦鑼鼓演奏中的吹打拉唱,樣樣精通,掌鼓、司鑼、夾鈸、吹嗩吶,拉胡琴,沒有那一行難得住他。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建始縣是一個民族藝術根基較為雄厚的地方,眾多的藝術種類中猶數絲弦鑼鼓最具魅力。建始絲弦鑼鼓的形成迄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清朝嘉慶年間,有一個叫李世高的建始籍崑曲藝人,在戲班散夥後回到建始,種田之餘便潛心研究本地已有的“薅草鑼鼓”和“耍鑼鼓”與戲曲曲牌的有機結合,幾經創造,傳統的鑼鼓藝術和戲曲藝術經雜交而成了“建始絲弦鑼鼓”。建始素有“楚蜀咽喉”之稱,是土家族聚居之地,歷史上便有農家在薅草時打鑼鼓的風俗,無數個散見於民間的鑼鼓牌子被藝人們稱之為“乾牌子”,這些便是“有緩急抑揚,而無律呂”的鑼鼓曲目牌。春節期間玩花燈,全國各地皆盛行。建始地處鄂西南,很少信佛論道,然而古時巫風盛行,每當春節玩燈時,便用各種不同的“乾牌子”為龍獅舞蹈助興,本地人將“玩”稱為“耍”,所以就把玩燈時演奏的鑼鼓稱為“耍鑼鼓”。
李世高原是戲班樂師,他從湖南帶回並傳教了10個戲曲唱腔曲牌和30多個嗩吶曲牌。同時在演奏實踐中將其與“薅草鑼鼓”與“耍鑼鼓”溶為一體,為本地傳統的鑼鼓注入了新的養分,曲牌更加豐富多彩,在套用的範圍上也不僅僅限於“薅草”和“玩燈”了,其套用範圍逐漸擴大到祝壽、生子、婚喪、嫁娶、造宅等。
因而一批靠此業謀生的職業藝人便套用而生。其後當“梆子”、“二黃”、“西皮”等戲曲聲腔流入建始後,又被鑼鼓藝人們接納,並將其變為自己的東西,用嗩吶吹戲,大嗩吶模仿男聲,小嗩吶模仿女聲,這種嗩吶吹戲稱之為“絲弦”,“絲弦”與“鑼鼓”的結合,就是今天的“建始絲弦鑼鼓”,中央民族大學藝術研究員、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毛繼增先生2001年4月曾撰文稱:“建始絲弦鑼鼓是湖北傳統音樂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的音樂鏗鏘有力,熱鬧非凡,粗中有細,相得益彰,富有強烈的藝術魅力。”15歲的肖茂榮嘴上無毛,但他已從師傅湯維興的手中接過了“建始絲弦鑼鼓”的“接力棒”,100多個絲弦鑼鼓曲牌一學就會,一練就精,有的曲牌,只要師傅在嗩吶里吹一遍,他便能將整個樂段完整地演奏出來,有人甚至神話般地傳說肖茂榮用腳趾頭都能按嗩吶。一次,師傅湯維興斜靠在床上,給肖茂榮“盪”(哼)一個“佯扮妝”的絲弦鑼鼓牌子,“盪”一遍,師傅就進入酣夢中,第二天,師傅醒來後,肖茂榮用嗩吶吹出一曲“佯扮妝”這個許多人學了幾十上百遍也還沒過關的絲弦鑼鼓牌子,師傅湯維興欣喜萬分,連夸“瑞卿好聰明!”15歲的肖茂榮出師後便開班授徒,15歲的師傅,30多歲、40多歲的徒弟,這種奇妙的師徒關係竟在鏗鏘的鑼鼓聲和悠揚的嗩吶聲中得到日益鞏固,在肖茂榮的絲弦鑼鼓徒弟中,有大戶人家的子弟,有貧苦人家孩子,有挖泥拌土的農民,有吃公糧拿公餉的官員,有呀呀學語的童稚,更有年過花甲的老人。無論出身貴賤,無論年齡大小,肖茂榮都是平等相待,只要絲弦鑼鼓一開吹開打,一切的一切,在肖茂榮的心靈中都是一樣的旋律在律動。
年青時的肖茂榮作為一個植根於土家苗寨的民間藝人,吃百家飯行千里路,靠得就是自己一手吹打拉唱的絕活。達官貴人家的紅白喜事,肖茂榮被人用八抬大轎抬去在豪宅里“坐統子”;貧窮小戶的祝壽、生子、立屋,肖茂榮自己步行走到,在露天場壩里照樣用充滿激情的絲弦鑼鼓助興。
(二)
肖茂榮一生也是在苦難與幸福、厄運與幸運交織中度過的,無論個人的命運,家庭的命運怎樣,絲弦鑼鼓的旋律一刻都沒有從他心中逝去,那怕是片刻的暫停。1942年,是肖老刻骨銘心的一年,父親、母親、祖母、岳父、女兒相繼被“傷寒”奪取生命,一年中,肖茂榮8口之家先後抬出5具棺材,那種接踵而來的苦難沒有擊倒肖茂榮,相反,他揩乾淚水把對親人的懷念溶進了朝朝暮暮的絲弦鑼鼓聲中,他常常一個人秉一支嗩吶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將“狗撕羊”、“剪刀架”、“望家鄉”、“安親”、“普天樂”等曲牌一遍又一遍地吹奏開去,時而悠揚,時而激昂,時而悲壯的嗩吶聲在夜風吹拂下飄蕩在村村寨寨。艱難困苦的日子,那怕是吃了上頓沒下頓,肖茂榮也是嗩吶聲不斷,歌唱聲不絕,越是在這樣的時刻,他對藝術,對生命就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創新。
建始絲弦鑼鼓的第三代傳人,也就是肖茂榮的恩師湯維興去世了,師兄師弟們披麻帶孝在師父的靈前,用師父生前傳授的技藝熱熱鬧鬧給師父演奏絲弦鑼鼓,權當是師父的最後一場考試,鼓樂間歇時,一位師父在世十分器重的師兄感嘆:這就搞拐達(糟了)!師父就這么去了,今後“大開吹”搞不攏嗒!在場的師兄師弟們你看我我望你無一應對。一個月後,師娘也隨師父而去了,“坐夜”的那一晚,還是那班師兄師弟,盡心盡力地為師娘打起絲弦鑼鼓,跳起“撒爾荷”(喪鼓舞),師娘的靈前,師兄師弟們的“鳳凰展翅”、“牛擦癢”、“燕兒含泥”等喪鼓舞動作做的虔誠到位。突然,鼓點一變,“猛虎下山”的動作使圍觀者為之一振。大方桌搭就的“雲台”(打絲弦鑼鼓的台子)邊,肖茂榮一曲宛轉悠揚的“大開吹”令他的師兄師弟們好半天回不過神來。
20世紀的50年代,是肖茂榮藝術生涯的旺盛時期,他的絲弦鑼鼓打出了縣,打到了自治州首府,表演時站票都賣得一乾二淨,以致演了一場又一場。他的絲弦鑼鼓打出了州,打到省城武漢民間藝人調演舞台上,現場即興表演的絲弦鑼鼓伴奏的“孫悟空走建始”的曲段傾倒所有在場觀眾;此後,他還赴北京,在人民大會堂表演了與絲弦鑼鼓密切相連的“鬧靈歌”。這期間,他作過劇團演員,從事過專職民眾文化輔導,當然,他的絲弦鑼鼓演奏技藝也得到了空前的發揮和提高,肖茂榮與他的絲弦鑼鼓名聲在川鄂湘黔邊區各族人民民眾中廣為傳揚。遺憾的是後來,一名心腸並不壞的領導硬要他割捨絲弦鑼鼓情結到高岩子山中去開荒,肖茂榮不加思索唱了一回反調,鋪蓋一卷回了老家務農。因為他深知當農民雖然苦一點,但白天在田間勞作,夜晚總還可以隨便邀一班徒子徒孫們在絲弦鑼鼓聲中尋找心靈的寄託。
文化大革命期間,肖茂榮與他的絲弦鑼鼓又一次經受考驗。肖茂榮被當成傳播“四舊”的壞人被叫去交待問題,回家來,嗩吶不能吹了,鑼鼓不能敲了,面對收音機,他心血來潮,寫出一道以收音機為題材的詩:瀟灑莫若收音機,才子佳人樣樣齊,說話猶如鶯吐語,唱歌好似蜂釀蜜,鼓樂笙簫超韶舞,戲劇咫尺在靈犀,可惜美中差一點,耳能知道眼不及。詩被人當做罪證收走了,有人惡言厲色硬說詩中的“鼓樂笙簫超韶舞”是在影射鼓樂笙簫超過了革命聖地韶山的革命舞蹈,非逼著肖茂榮講清楚不行,肖茂榮怎么講也講不清楚,好在後來有一位有點文化的人解釋說“韶樂”源出“孔夫子聞韶樂三月而不知肉味”,總算有了結此事。就是在被勒令交待問題的日子裡,只要一沒有人該意,肖茂榮便會悄悄哼起“得勝令”、“紅繡鞋”“浪淘沙”等絲弦鑼鼓曲牌來,興致一來還忘乎所以地用手拍大胯忘我演奏起他的絲弦鑼鼓來。
(三)
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進建設青山綠水間的時候,肖茂榮已過花甲之年,禁忌的消除,民族文化的繁榮,又一次喚醒了肖老藝術青春的活力。肖老將自己一生直接帶過的500多徒弟逐一排隊,並把自己原來沒有傳授給他們的技藝重新傳教,他說自己一生的藝術積累若不儘快傳承下去,有一天入了土靈魂也不安然。出外有重要的演奏活動,他總要邀上自己的兩個兒子到場鍛鍊,他常常因孫子不跟他學藝而耿耿於懷,他時常都在擔心自己肚子裡的那個難度較大的“老將軍令”難以有人承傳下去。2000年農曆九月二十五,是肖老的八十大壽,徒子徒孫們從四面八方趕到長梁下壩為老師傅祝壽,肖老親自搭起雲台,將到場的人隨意組合成絲弦鑼鼓班子,一個一個地接受肖老的考試,然後又一個一個地接受肖老的再一次點撥。肖老對徒兒徒孫們說:你們從我手裡學的藝要粗益求精地傳給後輩,千萬不能失傳呀!說到動情處,肖老眼中噙滿淚水,徒子徒孫們也淚光閃閃,將絲弦鑼鼓打的比任何一次都和諧。
晚年的肖老似乎比年青的時候忙多了,十里八鄉的鄉親們家有紅事、白事,總要慕名而來請肖師傅到場“坐統子”、“打喪鼓”、吹期,肖老總是每求必應,有時一天有幾處要去,他也會從早到晚不停地跑,每處都要去吹一牌嗩吶,坐一陣統子。儘管年事已高,耳朵也早已失聰,但肖老能在七八個絲弦鑼鼓班子中,憑敏銳的眼力觀六路靠心靈感應八方,只要一瞟演奏者的手勢就能說出那隻嗩吶跑了調,那面大鑼走了音,那面鈸力度小,不得不令人心服口服。
2001年底,鄰鄉一黃姓人家老母去世操辦白喜事,一下來了7個絲弦鑼鼓班子,因為從師不同,樂手們都想在這樣的場合一比高低,大顯身手,還好,主人家早有支架,請來了肖老鎮場,免得鑼鼓師傅們相互鬧出門戶之見。趁7套鑼鼓班子你在摸我的底,我在探你的路的間歇,肖老往七個“雲台”中間一站,用洪亮的聲音開講:“各位鑼鼓師傅,你們不辭風雨前來悼祭亡人,我代表孝家感謝你們,今天晚上這裡不是比技藝高低的地方,拜託大家不要在這裡發“岔牌子”,要和和氣氣,熱熱鬧鬧送亡人。”七個鑼鼓班子的師傅一看是師爺的師爺發了話,再不好生出二心,只得循規蹈矩地打了一夜和氣鑼鼓。人們擔憂的事情終究沒發生。
(四)
從藝70年,肖老的足跡遍布鄂渝湘黔川邊區土家苗寨的山山水水,徒子徒孫遍布村村寨寨,他無論走到何處,不分男女老少都是一聲聲親切的肖師傅,沒有人精確統計,肖師傅的徒弟帶出了多少徒子徒孫組成了多少絲弦鑼鼓班子,在每一處紅白喜事場所出現的絲弦鑼鼓班子,你只要稍一追溯,便會與肖老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繫。肖茂榮和他的絲弦鑼鼓班子,曾先後為一家的四輩人送葬,還用嗩吶將一家四代人的媳婦迎進新房。肖老還是一名多才多藝的人,除了主攻絲弦鑼鼓外,唱南劇、皮影戲、做端公、打道場、當醫生、做木匠、石匠、瓦匠,無一不通,有人問肖老究竟會多少技能,他說自己也不知道多少,反正土家人生活中必需的技藝幾乎全都撿得上手。
咚,咚,咚,肖老鼓錘下傳出的激越的節奏,帶動起嗩吶的高亢、大鑼的雄渾、頭鈸、二鈸的鏗鏘產生出的共鳴將整個葬禮引向高潮,喪夫們將漆黑的棺材落在了一叢翠竹前。隨著肖老一聲鼓點,所有的聲音嘎然而止。肖老和他的徒弟們又一次用絲弦鑼鼓將一個土家人的靈魂送到終點,逝去的靈魂可以安息。為他送葬的女兒一會兒將脫下孝服換上新妝迎娶她的如意郎君入洞房。原來,我們正遭遇著的是土家人白喜事、紅喜事同時操辦的典型場面。老肖告訴說,如果主人家需要,今晚又得在一個不眠之夜中用鼓樂聲為一對新人祝福,呼喚一個新的生命早日誕生。
82歲的肖茂榮,把70年的時光消融在他痴情的絲弦鑼鼓中。也許這種面向平民又受地域局限的藝術注定了他很少有機會,或者說根本不可能獲得什麼大獎,更不可能有人會將這師那家的頭銜贈給他,但土家苗寨的絲弦鑼鼓是會銘記他的,他也會從中得到莫大的回報與滿足,不然,他為什麼自撰了這樣一幅將來生命終結用在大靈上的輓聯:瑞世顯出萬能人唯有能耕善讀衣食不焦不愁瀟瀟灑灑按勞取酬將功懋;卿相何如多面手豈知孝子賢孫更兼門徒廣眾整整齊齊養生送死圖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