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瑛(上海大學社會學教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肖瑛,史學學士,哲學碩士,2004年7月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社會學系,獲法學博士學位;2008年受聘為上海大學社會學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肖瑛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職業:教授
  • 畢業院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 代表作品:《差序格局與中國社會的現代轉型》,《從“國家與社會”到“制度與生活”》 
人物簡介,論文,著作,譯作,在研項目,

人物簡介

史學學士,哲學碩士,2004年7月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社會學系,獲法學博士學位;2008年受聘為上海大學社會學教授。
研究興趣:
社會理論、政治哲學、知識社會學、風險社會學
講授課程:
社會學概論、社會學原著導讀、西方社會學理論

論文

26.《不斷演變的“中產階級”概念》(獨著),《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9月7日第11版。
25.《復調社會及其生產——以civil society的三種漢譯法為基礎》(獨著),《社會學研究》2010年第3期,第1-28頁。
24.《作為風險的認同與作為認同的風險——認同視角下的風險社會生產機制研究》(獨著),《社會理論論叢》(北京大學出版社)第4輯(2009年),第1-46頁。
23.《法人團體:一種“總體的社會組織”的想像——涂爾幹的社會團結思想研究》(獨著),《社會》2008年第2期,第39-76頁。
22.《社區建設研究綜述》(獨著),載《中國社會學年鑑》,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39-47頁。
21.《構建總體性的友好社會——涂爾幹的社會團結思想研究》(獨著),上海社聯第五屆學術年會優秀論文,載《科學發展與和諧社會——共識·共生·共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6-165頁。
20.《風險社會及其超越——“反身性”與貝克的風險社會理論之建構》(獨著),《社會理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第3輯(2007年6月),第125-155頁。
19.《不要相信我太多!》(獨著),《社會學家茶座》2007年第2期,第105-110頁。
18.《中國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挑戰、危機以及超越的尋求》(二人合著,第一作者),《社會》2007年第2期,第1-25頁,全文轉載於人大複印資料《社會學》2007年第6期,《新華文摘》2007年第14期編目輯覽。
17.《社會學告訴我們無法選擇》(獨著),《社會學家茶座》2007年第1期,第107-112頁。
16.《社會理論學科發展報告(初稿)》(獨著),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社會學研究與調查內部文稿》(2004年10月)、《人文社會科學100學科發展報告》(黃浩濤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其中第二、三部分以《人文社會科學前沿掃描·社會理論研究篇》為題(約1.0萬字)發表於《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12月9日第2版(署名:社會學所社會理論重點學科組),《新華文摘》2005年第4期(第16-20頁)以《社會理論研究的問題、範式和趨勢》為題全文轉載(署名: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課題組)。
15.《2005年中國社會學研究綜述》(獨著),《中國學術年鑑——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汝信主編),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版,285-295頁。
14.《社會學視野中的社會科學學科構成——兼論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困境》(獨著),《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6年第5期,第125-130頁,轉載於《中國教育政策評論·2007》(袁振國主編),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76-186頁。
13.《回到“社會的”社會學》(獨著),《社會》2006年第5期,第1-56頁,上海市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2006-2007)“網路宣傳優秀成果獎”。
12.《社會理論學科發展報告(修改稿)》(獨著),《社會理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第2輯(2006年7月),第100-136頁。
11.《偶像是如何煉成的——“超級女聲”的社會學分析》(獨著),《社會學家茶座》2005年第4期(第136-141頁)、2006年第1期(第138-145頁),收入《社會學家精華本,卷二》。
10.《從“理性VS非(反)理性”到“反思VS自反”——社會理論中現代性診斷範式的流變》(獨著),《社會》2005年第2期,第1-24頁。
9.《“反身性”研究的若干問題辨析》(獨著),《國外社會科學》2005年第2期,第10-17頁。
8.《反身性:一種新的現代性診斷視角》(獨著),《社會學家茶座》2004年第3期,第122-124頁。
7.《社會學的“帝國主義”情結》(獨著),《社會》2004年第8期,第32-36頁。
6.《“反身性”多元內涵的哲學發生及其內在張力》(獨著),《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4年第3期,第78-83頁。
5.《反身性與“曼海姆悖論”——兼論相對主義社會學的可能性》(獨著),《社會學研究》2004年第3期,全文轉載於人大複印資料《社會學》2004年第8期,第47-57頁。
4.《馬克思與曼海姆的意識形態理論的比較研究》(二人合著,第二作者),《廣西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第28-32頁。
3.《涂爾幹的人類學研究及其社會學旨趣》(二人合著,第一作者),載《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第10-13頁。
2.《理性的兩難與現代性的診斷》(獨著),《國外社會學》2003年第4-5期,第125、126-129頁。
1.《中國傳統文化體系的核心結構與中國歷史之進路——關於“韋伯難題”的另類思考》(獨著),《唐都學刊》2003年第2期,第87-91頁。

著作

2.《友好社會的尋求:美、日、法構建社會協調機制研究》,肖瑛、劉春燕、張敦福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社會認同:一種結構視野的分析》,李友梅、肖瑛、黃曉春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譯作

3.《社會科學的新哲學》(合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版,第5章和結語。
2.《卡里斯馬》(獨譯),《國外社會學》2002年第6期,第60-64頁。
1.《全球化》(獨譯),《國外社會學》2002年第6期,第1-11頁。

在研項目

2. “從‘國家vs.社會’到‘制度與生活’:中國社會轉型研究的視角轉換”,上海教委科研創新項目重點課題,2011,主持。
1.“超越風險社會:西方風險社會學理論及其與中國經驗的對話”,上海市社科基金項目,2007,主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