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記
1946年成立合作社(村社)。
1982年投資3萬元,全村用上電網供電。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89年投資3萬元,全村吃上自來水。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00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達到250公斤,比1978年增長50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475公斤,總產34萬公斤。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330萬元,其中農業200萬元,畜牧養殖業120萬元,其它10萬元。 1978年以來,全村發展果園6.7公頃。
第二、三產業建國前,村內第二、三產業收入
微薄。改革開放以來,發展了工業、建築業、運輸業等。2002年,全村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110人,收入200萬元,其中工業100萬元,建築業50萬元,運輸業50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建國初期,本村建起國小,有
教師2人。1980年建
幼稚園,有教師1人。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各類大、中專院校者46人。
人民生活建國初期,常年人均糧食不足100公斤。
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人均糧食240公斤。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解決了溫飽。2002年,有各種運輸車輛100輛,機車10輛,電話60部,電視機120台,電冰櫃、洗衣機15台。 村莊建設解放前,村民居住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5平方米。建國後,舊房逐年翻新。1980年開始,村統一規劃街道、建房。至2002年,全村建新房50棟,人均住房面積達到15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4年,畢庶珠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最早的黨員。1944年,成立黨支部。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5名。2002年,有黨小組3個,黨員38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畢庶珠、畢庶王晉、孫壽南、畢庶仙、呂先友(代)、呂先國、畢可勤、孫振榮、馬壽文、畢建軍、呂仁國、畢可柱、於德玲。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4年,設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
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
委員會。1984年5月,設立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畢庶朋、畢庶芝、畢庶桂、畢庶佩、呂先范、呂先友、畢庶敏、畢連序、畢庶仙、呂先潘、孫振榮、呂先國、畢可敬、畢可家、畢建寧、畢可柱、畢建成、呂德成。
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