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骨科
- 常見病因:體育運動和軍事訓練等因素所致
- 常見症狀:肌肉疼痛,局部壓痛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在體育運動和軍事訓練中,肌肉肌腱單位損傷是最多見的損傷,但往往也是最易被忽視的損傷。
臨床表現
1.一級
少數肌肉纖維出現光鏡下可見的撕裂,周圍筋膜完好無損,對抗阻力測試時有肌肉疼痛,局部壓痛。
2.二級
較多數量的肌纖維斷裂,筋膜可能有撕裂,常常有“啪”的一下拉斷的感覺,局部疼痛,血腫形成,局部可摸到肌腹與肌腱連線處略有缺失與下陷,有壓痛和輕度功能障礙。
3.三級
肌肉完全斷裂,受傷時有劇痛,可摸到明顯的缺失,有壓痛,可能有較大的血腫形成,拉傷的肌肉功能喪失。
檢查
高頻B超或MRI對肌肉斷裂程度的判斷有輔助診斷作用。
診斷
肌肉損傷一般通過體檢即可做出診斷,但有時難於判斷肌肉斷裂的程度,高頻B超或MRI對肌肉斷裂程度的判斷有輔助診斷作用,並可作為隨訪手段。
治療
1.早期治療
早期治療以止痛、止血、消腫、防止肌肉短縮粘連為原則,儘早恢復肌肉長度;晚期以消除炎症,消除肌肉瘢痕,恢復肌力和功能為主。最初24小時可採用冰敷、彈力繃帶加壓包紮、制動、非甾體消炎藥物,必要時套用皮質激素。一旦出血停止,可採用體育療法、理療和玻璃酸酶促使局部炎症吸收消散,恢復肌肉長度,也可局部注射一些有明確促進肌肉修復作用的藥,如IGF-1、TGF等。具體措施如下:
(1)一級 傷後局部冰敷與加壓包紮30分鐘~1小時。口服非甾體消炎藥5~7天。第2天開始做關節活動度練習——適度的主動牽伸肌肉,被動活動以微痛為合適,逐天增加關節活動度,直至肌肉收縮和被動牽拉時不再疼痛,達到與對照側相同的關節活動度。肌力鍛鍊採用等長肌力練習為宜。理療可以採用中頻或高頻理療,以防止粘連。
(2)二級 至少冰敷與局部加壓包紮6小時。嚴重損傷可以口服止血藥和皮質激素,逐漸遞減劑量。待出血停止後,一般第2、3天開始,立即開始關節活動度練習——適度的主動牽伸,無痛的被動活動,逐漸過渡到微痛牽拉。可採用理療和體育療法,一般不主張採用按摩,以免再次出血,損傷局部形成血腫和骨化性肌炎。恢復運動前應使肌肉拉長達到正常側的水平,並行肌肉力量訓練,肌力必須達到正常側的80%以上。如果關節活動度或肌肉長度未恢復正常,肌力水平相差太大,損傷側肌肉會再次拉傷。同一肌肉反覆多次拉傷,該肌肉最終將失去運動功能,這是一種較嚴重、致殘性較高的運動創傷,應儘量避免發生。
(3)三級 根據具體情況採取治療方案。對以下情況可以採用手術修復:主要肌肉損傷,無協同肌代償的肌肉損傷,影響美觀的肌肉損傷,肌腱斷裂等,如胸大肌撕裂、肱三頭肌腱斷裂、肱二頭肌任何一個頭斷裂、肌肉附著於骨骼止點處的損傷、兒童的撕脫性骨折等。有的肌肉拉傷後,若同組肌群可代償其功能,則不需要手術修補,如股四頭肌一個頭斷裂、膕繩肌一個頭斷裂等。
2.幾種常見肌肉拉傷的診治
(1)股四頭肌 鼓勵早期活動,口服抗炎藥物,進行適度鍛鍊,一般不影響運動功能。
(2)膕繩肌 其中股二頭肌損傷最常見。早期治療:冰敷、加壓包紮、抗炎藥物。早期功能鍛鍊:靜態牽伸肌肉以恢復活動度,俯臥位膝關節伸屈抗阻練習,慢跑。
(3)內收肌群 多見於職業足球運動員。表現為腹股溝部疼痛,大腿上部內側可能會摸到腫塊。需排除恥骨炎、髖關節病變、腹壁疝、泌尿生殖系感染等。
(4)肩袖損傷 多見於投擲運動員的岡上肌損傷。拉傷多位於肌腱遠端或肌與腱的連線處。在阻力下內旋前屈肩關節時疼痛,肩外旋時疼痛明顯減輕,運動員常把過頭投擲改為側向投擲以減輕肩袖負擔。肩關節造影或MRI可幫助確診,是否有肩袖斷裂。肩袖斷裂採用手術治療。一般損傷,可採用口服非甾體消炎藥或局部注射皮質激素至疼痛消失後進行力量訓練。
(5)腰部椎旁肌 成年人常見,由於某一種姿勢保持過久或用力提拉重物時拉傷。兒童少見。青春期脊柱過度前凸造成的下腰痛,常伴有屈髖肌過度緊張。對於腰部椎旁肌損傷,以休息為主,同時牽伸腹壁肌、膕繩肌與屈髖肌。
(6)急性腰肌扭傷 常見者為突然扭轉腰部或負重而引起的腰背筋膜﹑骶棘肌等軟組織扭傷或部分肌纖維撕裂。扭傷當即出現腰部劇烈疼痛﹐不能直腰﹐而強直於某一體位﹐腰部屈伸和旋轉均感困難﹐甚至不能坐立與行走。腰骶部及腰部一側或兩側骶棘肌疼痛且有肌肉痙攣性僵硬。髂後上棘﹑骶椎或腰椎橫突附近有明顯壓痛﹐損傷嚴重時有深部出血而出現局部腫脹。腰椎X射線攝片檢查一般無骨質病變。在治療方面﹐首先需臥床休息1~2周﹐內服鎮痛活血藥﹐局部明顯壓痛點可套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封閉﹐並作按摩﹑理療等綜合治療。
(7)跟腱斷裂 可分開放性和閉合性。開放性者多見於銳器切割傷,其皮膚傷口與跟腱斷裂都在同一平面,跟腱斷端較整齊。閉合性損傷大多發生於中年人,多數為肌肉發達的運動員,後因缺乏鍛鍊,肌肉、跟腱退變,一旦經外力牽拉而造成斷裂,或肌肉在跟腱處於緊張狀態時,突然猛力收縮而致跟腱斷裂,其斷端不整齊,常位於跟腱薄弱點,相當於跟腱止點以上3~4cm。足跟部產生劇烈疼痛,局部腫脹,並可觸及斷裂處的凹陷現象,足跖屈功能障礙及行走跛行。對開放性跟腱斷裂,應行急診手術修復。而閉合性新鮮型跟腱斷端雖不整齊,亦宜早日手術修整殘端,重疊縫合。對陳舊性斷裂,因跟腱短縮,一般採用肌腱延長術,或用闊筋膜修復縫合。術後用長腿石膏管型固定膝關節於屈曲及踝關節於跖屈位,3周后更換短石膏固定踝關節於中立位,6周后練習踝關節活動。
(8)肱二頭肌斷裂 肱二頭肌位於上臂前側,起點有兩個頭﹕長頭起於肩胛骨的盂上粗隆,穿越肩關節囊,經肱骨、結節間溝。短頭起於肩胛骨的喙突。兩頭向下移行為肌腹,再延續為肌腱止於橈骨近端的橈骨結節,內側部分移行於前壁深筋膜,稱二頭肌腱膜。其作用主要是使前壁旋後和屈曲肘關節。肱二頭肌腱斷裂主要發生在長頭肌腱。如運動員未做好賽前準備動作便突然強力屈肘,由於肱二頭肌劇烈收縮,而致肌腱斷裂,多見於青壯年人。此外,於肩關節慢性疾患、關節退變、肱二頭肌長頭肌腱在囊外已有黏連或肱骨結節間溝有骨刺時,關節活動不靈便,此時受到輕微外傷或提攜重物,即可引起肱二頭肌肌腱斷裂,患者突然感到肩部撕裂性疼痛。斷裂的部位多在肱二頭肌長頭腱與關節囊交界處。可聽到斷裂聲、三角肌下方腫脹,於上臂前方有明顯的凹陷缺損,而肱二頭肌肌腹回縮隆起。斷裂處有壓痛,上臂無力,有屈肘功能障礙。對青壯年肱二頭肌長頭肌腱斷裂,應爭取早期修復。在老年患者若功能障礙不嚴重,可繼續保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