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桂紫正青黴

肉桂紫正青黴

肉桂紫正青黴,本種生長局限;閉囊亮呈現紅褐色, 子囊抱子的兩赤道脊明顯 ,彼此較近而不緊貼, 凸面近疵狀粗糙I 1包梗莖的頂端膨大, 帚狀枝單輪生等特徵較顯著。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肉桂紫正青黴
  • :真菌界
  • 分布區域:不廣泛。 我國有湖北;廣西憑祥市
  • 基物:霉桶皮、 豌豆、 霉糯米
菌落在 CA 上 25℃培養 7 天, 直徑 1。一20mm,有放射狀皺紋或凹凸不平;質地通常緘狀或有輕微的繁狀;分生孢子結構通常少而不影響菌落面的顏色, 偶爾在局部面上較多, 藍灰色, 近於談灰橄欖色( light grayish olive, R. Pl. XL VI);菌絲體微黃色至粉紅色, 而菌落中部則呈現紫色;閉囊殼較多或缺乏;滲出液近於無色或缺乏;反面通常呈現不同程度的紅紫色;可溶性色素是較淡的紅紫色。
菌落在CYA上25℃培養7天, 直徑 8-18mm, 整個菌落隆起或凹凸 不平;質地絨狀或兼輕微絮狀;分生孢子結構很稀少,延長培養時間則 產生較多, 分生孢子面藍灰色, 近於 淡灰橄欖色;菌絲體桶紅色或淺紅揭色, 近於葡萄酒茶褐色(vinaceous­fawny, R. Pl. XXVII) ;閉囊殼存在或缺乏;滲出液近於無色或缺乏;反面紅褐色、紫紅色,甚至紫黑色;可溶性色素類似反面較潑的顏色。
菌落在WA上25℃牆養7天, 直徑 16一22mm, 較薄, 中心有臍狀突起而其他部分平坦或有少量放射狀皺紋z質地絨狀或兼輕微絮狀;分生於包子結構少, 延長培養時間則產生少量至較多, 分生抱子面藍綠色, 近於豆綠色(pea green, R. Pl. XL VII)或淡灰橄欖色;閉囊亮 較多或缺乏;滲出液缺乏;反面暗紅色或紫紅色;可溶性色素微弱。
菌落在G25N上25℃培養7天,直徑 7-lOmm,隆起或不隆起,近於 平坦或有少 量不規則的溝紋;質地緘狀:分生抱子結構相對較多, 分生於包子面藍綠色, 近於尼亞加拉河綠色(Niagara green, R. Pl. XXIII) 或豆綠色;閉囊殼通常缺乏;滲出液缺乏;反面紫紅色或紫褐色;可溶性色素微弱或缺乏。
在CYA上5℃培養7天 :不生長。
在CYA上37℃培養7天:不生長或萌發。
閉囊亮呈現球形、 近球形或近橢圓形, 直徑或長軸160-350µm,橙褐色或粉紅褐色, 約7周左右成熟;子囊單生,偶有鏈生,球形或近球形,7.0-lOµm;子囊泡子呈現雙凸透鏡狀, 2.7-3.5 (-4.0)×2. 5-3. Oµm, 有兩條較明顯的赤道脊, 兩脊之間 較近而不緊貼, 凸面近於剌狀坦糙,掃描觀察而近於疵狀粗糙。
分生孢子 梗發生於基質或表面菌絲, 孢梗莖 20-120×1.8-2.2 (-2.5) µm,壁平滑, 頂端通常膨大成囊狀, 其直徑可達5. Oµm;帚狀枝顯著單輪生;瓶梗每輪 6-10個,8.0-12 (-14)×2. 0-2. 5µm,瓶狀或瓶狀至披針形,梗頸通常較長;分生孢子呈現橢圓形或近球形, 2.3-3.5×1.8-2.5 (-3.0) µm,壁平滑;分生孢子 鏈較疏鬆, 近圓柱狀。
主模式:IMI 114483 (Pitt, 1979a1 Pitt&. Samson, 1993)。
本種生長局限;閉囊亮呈現紅褐色, 子囊抱子的兩赤道脊明顯 ,彼此較近而不緊貼, 凸面近疵狀粗糙I 1包梗莖的頂端膨大, 帚狀枝單輪生等特徵較顯著。
Pitt (1979a)把肉掛紫青黴(P.cinnamopurpureum) 和肉掛紫正青黴聯繫起來考慮,認為前者是後者的產菌核的無性型, 同理, 細小青黴(P.pusillum ) 也是如此;海棗青輯雖然不產菌核 ,但菌落,顯微特徵和肉桂紫青黴及細小青黴之間無法區別,因為海棗青黴發表較早,所以肉掛紫正青黴的正確無性型名稱應是海棗青黴。 此觀點得到Pitt和Samson (1993)的認可。 在孔華忠等的分離物中就有一部分不產菌核的又未發現有性型的海棗青黴。
分布: 不廣泛。 我國有湖北( 7616, 7971, 7981, 9590, 9620);廣西憑祥市(C11291)。
基物:霉桶皮、 豌豆、 霉糯米、 霉小麥和黃豆。
我國文獻報導:陝西的基物有糞(戴芳瀾,1979);台灣的基物有大麥種 子 (CCRC 3263l)(Tzean et al., 1994)。
代謝產物:海棗青黴素(phenicin) (Raper &. Thom, 1949), 節卵抱霉 素(oosporein) (Cole &. Cox, 1981 ), 纖維素酶(cellulase) (尹光琳等, 1992), β-D-1,3-葡聚糖酶(β-D-1,3-glucanase)(Reese &. Mandels, 195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