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垂麥雞雲南亞種(學名:Vanellus indicus atronuchalis)屬中型涉禽。鼻孔線形,位於鼻溝里。鼻溝的長度超過嘴長的一半。翅形圓。跗蹠修長,脛下部亦裸出。中趾最長,趾間具蹼或不具蹼,後趾形小或退化。翅形尖長,第1枚初級飛羽退化,形狹窄,甚短小;第2枚初級飛羽較第3枚長或者等長。三級飛羽特長。尾形短圓,尾羽12枚。棲息地通常在濕地、水塘、水渠,沼澤等,有時也遠離水域,如農田、旱草地和高原地區。食蝗蟲、蛙類、小型無脊椎動物、植物種子等。分布於印度、緬甸、馬來西亞和越南。
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肉垂麥雞雲南亞種體形中等。整個頭部、後頸、兩頰、頦、喉和胸黑色;後頸下緣具白色領環;眼先具鮮艷的紅色肉垂,眼後紋白色。上體紫銅褐,閃綠色金屬光澤;尾上覆羽白;尾羽白而具黑色次端斑。下體餘部純白色。翅角有不明顯的突起(類似於角質距)。具較弱的後趾。中央尾羽具褐色端斑,其餘尾羽端緣白色;尾上覆羽白色;頦、喉、胸黑色;腋羽白色;翼下覆羽及下體餘部均白色。虹膜紅褐色,眼周及眼先肉垂亮紅色。嘴紅色具黑端。脛、跗蹠和趾鮮黃色,爪黑色。具弱小後趾。
棲息環境
棲於開闊地區、農田、稻田、沼澤地、河灘、耕地、草地。性警覺,以快速振翅的飛行顯示告警。
生活習性
肉垂麥雞是留鳥,野外數量稀少。常成對或成家族群活動,非繁殖期也集成大群。性膽小而機警,見人接近即展翅飛離至更遠處。多在晚上活動,白天有時也活動。飛翔時兩翅煽動緩慢,飛行速度慢,飛的高度也不高,但在危急時也能快速飛翔。食物有鞘翅目昆蟲、水生蠕蟲、昆蟲幼蟲、草葉、螃蟹、小魚等。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度東北(阿薩姆),緬甸,馬來西亞北部和越南,中國雲南(思茅、永德、雙江、耿馬、龍陵、騰衝、麗江、大理、景洪、勐臘、勐海、潞西、隴川、盈江等)。
繁殖方式
繁殖期6~8月,營巢於水域附近開陶的草地、沼澤附近裸露的地上和沙地上,雌雄成對營巢繁殖,領域性強。每窩產卵4枚,卵橄欖至灰黃色,具深色斑。孵化期25~30天。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鳥類紅皮書,2009年名錄 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