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徐傑老師評課

聽徐傑老師評課

《聽徐傑老師評課》是2013年10月1日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書名:聽徐傑老師評課
  • 作者:徐傑
  •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10月1日
  • 頁數:253 頁
  • 開本:16 開
  • ISBN:756751155X, 9787567511552
  • 語種:簡體中文
編輯推薦,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編輯推薦

本書的形式是“評課”,其實,它更是一本語文教學的專著,作者將自己的語文教學主張融匯在評課中,可以這么說,閱讀《聽徐傑老師評課》,一線教師不僅能提高自己的評課水平,更能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

內容簡介

《聽徐傑老師評課》,以一線教師的視角觀課評課,更多地關注教學理論與課堂實踐的有機融合,尤其關注操作層面的借鑑意義和課堂最佳化的實用價值。全書分三個部分,“品鑑名師”,以名師課堂教學的“細節藝術”為切入點,選取名師的經典課例,進行微觀化的品味欣賞;“現場評課”,立足於“課堂最佳化”,對一線教師具有較為積極的指導意義;“課例自評”,擷取自己執教的六節不同類型的展示課,進行反思式分析。對於廣大一線教師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作者簡介

徐傑,語文老師,教研員,“精緻語文”首倡者,連續兩屆全國中語“優秀教師”。參加全國課堂教學大賽,曾獲得11次特等獎、一等獎;著有《精緻語文》、《名師教學細節藝術欣賞》;建有個人網站“我愛語文工作室”。

圖書目錄

在觀課中成長(代序)
第一部分品鑑與學習
教學語言是另一種形式的“文本”
品鑑餘映潮老師“教學語言運用”的藝術3
教師是課堂活動充分的第一責任人
品鑑餘映潮老師執教《記承天寺夜遊》“活動充分”的藝術
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
品鑑黃厚江老師執教《裝在套子裡的人》“師生對話”的藝術
讓課堂活動真正成為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土壤
品鑑黃厚江老師“課堂活動組織”的藝術
“講”得好,也是啟發式
品鑑李衛東老師執教《論語十則》“講析”的藝術
奇巧開端處,解牛第一刀
品鑑王君老師課堂教學“切入”的藝術
談笑間,文本“迎刃而解”
品鑑郁洪千老師執教《雅舍》“漫談”的藝術
教師的課堂作為要講究“分寸”
品鑑肖培東老師執教《金岳霖先生》“課堂調度”的藝術
在教學過程中不斷豐富和完善教學內容
品鑑熊芳芳老師執教作文指導課“動態生成”的藝術
於細微處見精神
品鑑劉鐵梅老師執教《愛蓮說》“文本細讀”的藝術
天光雲影共徘徊
品鑑朱則光老師執教《背影》“材料引進”的藝術
第二部分批判與建設
讓教學細節的呈現更精彩
評點杜娟老師執教《都市精靈》
文言教學不能忽略“文化”的元素
評點羅海萍老師執教《陳太丘與友期》
淺文深上的有益啟示
評點郁樂偉老師執教《散步》
更深入地挖掘文本的教學資源
評點江陰市《愚公移山》“一課三上”專題活動
“板塊式”同樣適合文言教學
評點趙毅老師執教《岳陽樓記》
教學方法是技術,更是藝術
評點高蘭、裴雪芳老師執教《囚綠記》
教師研讀文本的深度就是課堂教學的高度
評點蔡曉琴、陳穎潔老師執教《柳葉兒》
對教學資源要有“整合”的意識
評點張小波老師執教《紫藤蘿瀑布》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首屆“志公杯”全國語文課堂教學大賽國中組賽況綜述
第三部分反思與深化
“一課多案”是教師自我磨礪的有效途徑
備教《五柳先生傳》的過程回顧
《五柳先生傳》課堂實錄
一次突破常規的說明文教學
《敬畏自然》執教感言
《敬畏自然》課堂實錄
“工具性”是語文學科的根本屬性
《老王》執教感言
《老王》課堂實錄
追求語文課堂教學的“精緻”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執教感言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課堂實錄
用課文做例子進行能力訓練
《夏感》教學體會
《夏感》課堂實錄
以寫帶讀,以讀促寫
《藍藍的威尼斯》備教思考
《藍藍的威尼斯》課堂實錄
將名著引進課堂
基於《海底兩萬里》名著導讀的思考
《海底兩萬里》課堂實錄
成長:是歲月,更是經歷

序言

在觀課中成長(代序)
徐 傑
觀課,是教學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師成長的重要途徑。
“觀千劍而後識器”,要想達到“識器”的境界,不在於“觀劍”次數的堆積,而是要在“觀劍”的過程中,有思考,有比較,有提煉,有建設。
如何觀課,又如何在觀課中得到成長,這是一個教育工作者永恆的話題。
一、 選擇正確立場,提高觀課精度
觀課,有三個基本立場,確立正確的立場,其意義很重要。
執教者立場。擔任首屆“志公杯”課堂大賽的評審,我意外地發現,有一位參賽選手課題是《七顆鑽石》。這篇課文也是我所喜歡的,而且,我在2009年獲全國大賽特等獎時,執教的也是《七顆鑽石》。進入課堂,剛開始的時候,我總是不由自主地將執教老師的解讀與設計和我曾經的課例進行比較。但我發現這樣以自我認識為中心的觀課,不僅對上課老師不公,而且也影響到自己對課的客觀判斷。於是我迅速調整思路,不斷揣摩“他想做什麼?”“他為什麼這樣做?”“他做到了么?”……這樣思考的收穫是:我的“主問題”設計與該選手的“問題群”設計,是各得其妙的。換位思考,用執教者立場看這堂課,使我對“問題群”的設計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學生立場。觀課者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帶著這樣的問題去觀課:“這個提問能夠激發學生的思考么?”“這個活動能夠吸引學生的廣泛參與么?”“這堂課學生的積累怎樣呢?”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在做聽課筆記的時候,就用黑、紅兩種顏色的筆記錄。紅色的筆,專門記錄學生的課中活動,包括活動主題、活動形式、活動狀態。我甚至還會湊在學生身邊,悄悄問一下他的活動收穫……如此,我對課堂的認識,尤其是一堂好課的認識,就能充分地抓住兩個基本點:“教”與“學”。
第三者立場。觀課者既要能身心俱入其內,沉浸到課堂中去,又要能冷靜客觀地做“旁觀者”,跳出文本看文本解讀,跳出課堂看課堂活動。對文本,對課型選擇,對教學手段,對教學風格等,要儘量撇開觀課者本人的好惡,作出理性思考和判斷。這個立場最適合用來觀自己的課,做教學反思。我經常將自己一些課堂錄像或錄音拿出來,靜靜地看,靜靜地聽,此時,我就是一個“第三者”。我對“我”在課堂上的一舉一動進行理性審視,可以很容易地發現自己在教學上存在的問題,也比較容易找到最佳化的路徑。
以上三個觀課立場,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以為,應當是互相滲透同步深化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觀課中成長,成為一個成熟的觀課者,我們觀課的眼光,才能更為敏銳和智慧。
二、 克服不良心態,提高觀課的準度
我們平常喜歡帶著“聽好課”的期待去觀課,這其實是萬萬要不得的。因為所謂的“好課”,其實也只是觀課者自己心中的“好課”,是否科學,很難界定。而且,一旦遇到有些課不符合自己的“好課”標準,我們就很容易滑入非理性批判的泥淖。
期待“好課”的心理,還會使得我們吹毛求疵、求全責備,觀課時總是不自覺地想“如果這樣做就好了”,或者“如果不那樣做就好了”,孰不知即使按照我們當時所想的“這樣”或“那樣”去做,也未必就真“好了”。“求全”的心理作怪,無形中就干擾了我們在觀課中對“美點”的發現。
拿“名課”來作參照物,也是我們很多老師的喜好。有些老師總是習慣於將一些名師的示範課或大獎課例拿來做參照物,取其所長與所觀課之短進行橫向比較。這種比較貌似有理,其實有弊。有些名師的一節經典課上遍全國久經磨練,有些名師的課本身也有遺憾,甚至有些名師的課還帶著有爭議的個性解讀。
拿他們的課來衡量一些普通教師的課,會影響我們的正常判斷,妨礙我們汲取“身邊課”、“常態課”中的營養。
克服了以上三種觀課的不良心態,我們就能就“課”論課,“不因心態遮望眼”,我們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準。
三、 歷練觀課技藝,提高觀課的深度
怎樣觀課,是一門藝術。我們要通過“三看”來磨練自己,來提高我們的觀課深度。
一看教學內容確定,就是看他“教什麼”。
王榮生先生說:“在目前的情況下,對語文教學來說,我以為教學內容更為重要、更為關鍵。一堂語文課,如果教學內容有問題,那么教師的教學再精緻、再精彩,課堂的氣氛再熱烈、再活躍,價值都極為有限。”這段話對執教者和觀課者,是同樣重要的。
這樣看來,《愚公移山》的課堂上,對愚公精神的主題挖掘僅僅止於“不怕困難”,就是教“淺”了;《老王》的課堂上,將教學的重心落在批判文革對人性的扭曲,就是教“偏”了;《項鍊》的課堂上,將人物賞析的活動定位在誠實守信的美好人格上,就是教“反”了;《幽徑悲劇》的課堂上,和國中學生大談特談季羨林的宗教情懷,就是教“深”了……
觀課,首先看“教什麼”。在這個過程中,培養的不僅是判斷力,更是判斷力背後的東西:觀課者對文本教學價值的認知能力。
二看課堂整體布局,就是看他如何擺布教學板塊。
上課猶如作文,需要講究謀篇布局。所謂“謀篇布局”,就是看問題的設定是否有梯度;是否能層層深入到文本深處;各個活動板塊的詳略是否得當;課堂教學流程是否呈現螺旋上升的態勢……課堂的整體布局,不僅體現了執教者教學預設的能力,也是執教者綜合實力的展示。
在觀課時,我們要學著提煉課堂布局,用簡筆勾勒出教學活動的線條。這樣做,就是“大處著眼”,就是看一堂課的“骨架”。
請看我對餘映潮老師執教《背影》的課堂布局的提煉:
1. 閱讀全文,理解大意;2. 切入,通過提問,切入到第六段;3. 突破,從動作描寫、外貌描寫、詞語錘鍊、情感抒發等角度品讀第六段;4. 回扣,從對背影的描寫回扣首段,體會家境慘澹的特定環境;5. 順聯,從對背影的描寫引出課文的末段,體會父子相愛相憐的真摯感情。
經過提煉,我們就能真切感受到余老師“板塊式”思路的精妙,對於“板塊”的輕重、取捨、銜接等就能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思考。
不僅是觀名師的課,即使是觀普通教師的家常課,也需要我們的整體關照。這樣的提煉多了,不但能訓練出庖丁“目無全牛”的高超技藝,而且能夠有效提高我們教學設計時的統籌能力。
三看課堂教學細節,就是對細節的品味鑑賞。
教學細節涉及課堂教學的方方面面,如課題如何導入,板塊如何過渡與小結,課堂提問的設計,板書的設計,穿插的藝術,如何就學生的回答因勢利導作出相應的評價或點撥……甚至於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一句話、一個動作、一種表情等,都屬於細節。教學細節是透視教學理念的放大鏡,是欣賞教師課堂教學藝術的顯微鏡。我們如果養成關注教學細節的好習慣,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我們來看一段黃厚江老師執教《裝在套子裡的人》的一個教學細節——追問。
……
師:如果小說人物的結局不這樣安排會有怎樣的可能?
生:我認為有可能在校長太太等人的撮合之下,別里科夫漸漸平了氣,並且在華連卡的影響之下逐漸改變了自己的個性,最後終於和華連卡結婚。
師:他的想像確實有點道理。大家看還有其他可能嗎?
生:也可能從此和華連卡斷絕了聯繫,並且發誓從此永不戀愛。
師:同學們還有其他想像嗎?如果沒有,我們比較一下到底怎樣安排最好。
生:和華連卡結婚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他們的性格絕對不可能合到一起,而且華連卡的哥哥也不會同意。
師:婚姻自由,我們主要還是考慮他們自身的因素,看他們的性格有沒有調和的可能。
生:沒有。因為華連卡是充滿熱情的,勇於接受新生事物的;而別里科夫是守舊的,甚至是反動的,兩者的性格完全相反。
師:看來同學們對小說的理解的確有了一定的深度。那么會不會,也不談也不死呢,就是說小說中安排別里科夫的死有沒有必然性呢?
我們來玩味一下黃老師的“追問”。為什麼要追問呢?因為學生的認識還不夠深入,需要通過“窮追不捨”來達到對文本的深層理解。怎樣追問呢?“看來同學們對小說的理解的確有了一定的深度”,是追問的鋪墊。“那么會不會,也不談也不死呢”,肯定了“不談”,這是已經探究過的,是承上;同時它又引導學生在“死”與“不死”的問題上進一步思考,是啟下。一“追”之下,學生的思維就能向著更高層次闊然前行。
關注閃光的教學細節,不但可以啟發我們的課堂思考,而且還可以在細節里,品出教者的獨具匠心,品出教者的教學機智,品出教者推動教學行程的那一雙“神奇的手”。品鑑之,學習之。
觀課,評課,始終伴隨著語文老師的教學研究。學會觀課,是一個教師業務成長的顯著標誌。學會觀課,做一個智慧的學習者,因為每一堂課都值得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學會觀課,做一個理性的建設者,因為我們固然需要批判,但是建設永遠比批判重要,你在觀課中有建設的意識,你才能在建設中有最佳化的妙想。
(原載於《語文建設》2011年第2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