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子規

《聽子規》是唐代文人顧況所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該詩描寫了杜鵑哀啼,僧人禪定這一組畫面,以杜鵑的哀鳴襯托出了僧人六根清淨、心無一物的禪者之風。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聽子規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顧況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作品譯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聽子規
棲霞山中子規鳥②,
口邊血出啼不了。
山僧後夜初入定③,
聞似不聞山月曉。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①子規:鳥名,即杜鵑。相傳古蜀帝杜宇亡,去化為杜鵑,于山中啼叫以至泣血。
②棲霞山:位於江蘇省南京市北約20公里。山有三峰:鳳翔龍山虎山,並有棲霞寺千佛崖舍利塔等勝跡。
③後夜:佛教將一夜分為初、中、後夜。入定:指僧人靜坐斂心,使心定於一帶處。”

作品譯文

棲霞山中子規嗚叫,
口邊出血啼聲不了。
山僧後夜已經人定,
是否聽到山月知曉。

作品鑑賞

杜鵑鳥在山中聲聲悽厲的啼叫,勾起世人多少愁緒、多少感傷。顧況有另一首《子規》詩,詩言:“杜宇冤亡積有時,年年啼血動人悲。”杜鵑的啼聲對人有種感染、移情的作用。可這首《聽子規》詩,偏偏寫這么一位禪僧,在杜鵑鳥無休歇的泣血的啼叫聲中,默然入旦定,紋絲不動。他是已參透了人世間的大喜大悲而大徹大悟,還是他入定之後,六根清靜,杜鵑烏啼聲已充耳不聞呢。他的表情那么淡漠,他的心思旁人無法知曉。他神情高遠、靜穆有如山間那一輪明月。惟有明月才是他的相知。他是否聽到烏鳴,聽後又是何種感受,作者將一個神秘的懸念留給了靜靜的山月。

作者簡介

顧況(727年—815年?),唐代詩人。字逋翁。蘇州(今屬江蘇)人。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詩嘲諷得罪權貴,貶饒州司戶參軍。晚年隱居茅山,號“華陽真逸”。他是一個關心人民疾苦的現實主義詩人,詩歌主張與詩風都與元結相似,對白居易有一定影響,而且白居易步入詩壇就是首先得到他的獎掖與提攜的。有《華陽集》傳世。
顧況像顧況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