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力學概述
臨床聽力學主要任務是採用科學的方法,先進的設備和手段為聽力障礙患者提供臨床檢測,助聽器材驗配,進行分析診斷,治療,康復教育,預防等,以提高患者的聽力和生活素質。
聽力康復是包括耳科學的用藥物,手術等醫療手段治療耳疾,也是涉及以上多學科的綜合套用.就當今世界醫療水平而言,對於傳導性耳聾以及部分混合性聾,套用耳科手術醫療可獲得部分聽力改善。但對於感音神經性耳聾,臨床的治療效果不很滿意,尤其久聾.部分耳聾患者不願手術與藥物治療,但希望改善聽力,可以依賴聽力學手段,對聽力狀況進行檢測,在仍有聽力的情況下選配合適的助聽器,改善聽力, (少數極重度聾患者可考慮安裝電子耳蝸),並進行語言訓練,以達到正常交流的目的。
該學科是一門多學科交叉形成的既年輕又古老的邊緣學科,是研究生理,病理狀態下人的聽覺功能及聽覺障礙康復的科學,同時也是一門醫學專科,聽力學包含了基礎聽力學、一般聽力學、幼兒聽力學、職業聽力學、聽力檢查。
基礎聽力學為聽覺聲學之探討。
一般聽力學之下可分為聽覺生理、聽覺病理兩大類,主要是探討聽覺的生理機轉以及病理變化。
幼兒聽力學是專門探討幼兒聽覺生理及幼兒聽覺病理相關問題,因幼兒在生理及病理方面與成人有所差異,所以特別另外提出探討。
職業聽力學為探討職業對於聽力損害。
聽力檢查為檢查聽力時的技巧以及儀器,並且因幼兒與成人的不同,所以分為幼兒聽力檢查以及一般聽力檢查。
聽力學專業
聽力學專業是為適應我國六千萬
聽力障礙者的需要於新世紀在我國高校開設的一門新專業。該學科研究聽覺的生理、病理及聽力康複方法,乃生物科學、電聲學與語言學、醫學等學科交叉的邊緣學科。在美國、聽力師已經成為最流行的十大職業之一。
本專業培養目標造就中國自己的聽力學家。本學科研究聽覺的生理、病理及聽力康複方法,是一門生物科學、電聲學與語言學、醫學等學科交叉的邊緣學科。本專業與
美國辛辛那提大學聽力學院、加拿大
達爾豪斯大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成績優秀者推薦國內外攻讀聽力學碩士或博士。
本專業畢業生符合條件者授予
理學學士學位。能在聽力學及相關領域從事耳聾預防、聽力言語康復、教學、科研及助聽、聽力設備的研發等高級專門人才。1999年,
首都醫科大學正式開設了聽力學專業課程,進行五年制的本科聽力學專業人才培養;2000年華西醫科大學開設了聽力學專業研修班;2001年復旦大學附屬耳鼻咽喉醫院也開設了聽力學專業班,2003年首都醫科大學開設了碩士學位的醫學聽力學的七年制課程。浙江中醫藥大學的聽力與言語科學學院成為了全國唯一一個開設有本科教育的聽力學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研究聽覺的生理、病理及聽力康複方法,是一門生物科學、電聲學與語言學、醫學等學科交叉的新興邊緣學科。培養富有創新精神,能在聽力學及相關領域從事耳聾預防、聽力言語康復、教學、科研及助聽、聽力設備研發的高級人才。
主要課程有語言學、耳鼻咽喉科學、病理語言學、基礎聽力學、臨床聽力學、語言治療學、助聽器學等。
聽力學內容
聽力學基礎
1.聽力學緒論
2.聽覺系統解剖生理
3.耳科檢查
4.耳鼻咽喉及頭頸部常見疾病
5.聽力學相關的聲學基礎
6.聽力學相關的心理聲學
7.聽力學相關的語音學知識
8.聽覺測試環境和設備
診斷聽力學
1.純音測聽及閾上功能測試
2.聲導抗測試
3.成人言語測聽
4.聽覺誘發電位
5.耳聲發射基礎理論和臨床套用
6.中樞聽覺功能測試
7.非器質性聽力損失
8.平衡功能測試
小兒聽力學
1.小兒的生長發育
2.小兒的聽力障礙
3.聽力篩查
4.小兒行為測聽
5.小兒言語測聽
助聽與人工耳蝸
1.助聽器
2.人工耳蝸
3.其他聽覺輔助裝置
聽力康復與保健
1.成人聽力言語康復
2.小兒聽力言語康復以及聾兒教育
3.聽力保健
聽力學家
定義
是獨立從事於鑑別、評估和聽覺處理、平衡以及其他神經系統疾患的職業工作者。在美國、澳大利亞等已開發國家需要聽力學碩士學位。ASHA批准的聽力學家要在畢業後從事九個月的相關工作並通過全國標準性考試,在所在州註冊獲得執照。
服務地點
醫院、診所、學校、聽力中心、居民機構、企業單位等
聽力學教育現狀
聽力學教育與實踐
在中國,聽力學是門相對嶄新並快速發展的學科。在過去的30年中,聽力學基礎設施陸續發展。鄧元誠教授於1979年1月在同仁醫院門診開設了國內首家助聽器門診(由北京市聽力康復室負責),並於1983年在東郊建立中華聾兒語言康復中心(1986年更名為中國聾兒康復研究中心,1990年由高成華教授主持工作)。金濟霖教授於1982年在瀋陽
中國醫科大學一院正式開設聽力門診,採用行為測聽法為聾兒驗配助聽器。之後,上海、貴州、山西、四川等地也陸續有醫院開設聽力學門診。
中國第一個正式的聽力學課程是由中國的
首都醫科大學與
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聯合舉辦的中澳聽力學計畫。14名首屆學生大都是來自於臨床醫生。其中8人被送至澳大利亞進行臨床實踐培訓。至今已有1000名人員參加類似培訓項目,其中65人可以進行人工耳蝸手術。
現如今在中國,同時有三所大學提供聽力學學士學位。1999年,位於北京的首都醫科大學首次建立了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聽力學方向,每年產生6~8名的畢業生。2002年,位於杭州的浙江省中醫藥大學建立了聽力學本科課程。該課程開始時每年招收30名學生。2004年,位於上海的
華東師範大學建立了特殊教育專業。華西醫大、
溫州醫學院也陸續向耳鼻喉科醫生提供聽力學課程。
還有幾家機構提供聽力學為主的文憑。比如,北京聯合大學提供3年的課程,南京言語教育技術學院的康復科學學院提供若干門聽力學課程。
中國正處於極度缺乏能提供高質量聽力服務的專業人員的階段。1萬名具有不同水平的聽力健康專家為13.7億人提供著服務(1: 137000)。中國聽力學的專家大眾比較之於美國(1:9000)處於極度匱乏狀態。美國有著13000名全職聽力學家,幾千家助聽器經銷商,同時為3.14億人口提供服務。
除了專業人員短缺,還缺乏中央政府的資金支持,這是由於教育部認為聽力學或聽力科學不是大學的主要專業。所以,沒有指定的學生份額或政府資金被分配到聽力學教育中。大學需要從其他教育課程中壓縮份額,以建立聽力學教育課程。所以,有許多聽力學課程依靠國外捐贈、對殘疾人經濟幫助的資金。因為缺乏資金,有些課程等已經被關閉,如由華西醫大與加拿大達爾豪斯大學聯合舉辦的耳鼻咽喉科醫生的碩士課程。
另一個缺乏的原因在於許多聽力學畢業生都是耳鼻喉科醫生,其聽力學只是醫學實踐課程中的一小部分。專業人員的流失率很高,有些畢業生畢業後不再從事聽力學的工作。這種缺乏通常由助聽器/人工耳蝸企業舉辦的短期培訓班來彌補,除此之外,一些大學(例如首醫、華西醫大)、專業組織(例如聽力協會)和非盈利性組織(例如中國聾兒康復研究中心、英華漁人基金會)也會舉辦短期課程。通常短期為2至5天,長期為幾個月。
中國的聽力學教育
由於在中國聽力學不認為是醫學專業,並沒有明確界定工作範圍。聽力專家能提供的服務範圍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個人的培訓水平。耳鼻喉科醫生的工作通常涉及電生理和前庭功能測試。助聽器經銷商大都進行純音聽閾測試,包括氣導、骨導、舒適閾和不舒適閾。
2010年,中國開展了助聽器經銷商的驗配師等級考試,共分為三級,由低到高分別為四級、三級和二級,定義了助聽器驗配師的知識、技能和能力要求。參與培訓的人必須同時通過筆試和實操考試,並滿足一系列要求。
由於這項資格制度相對較新,參加培訓人員都是自願報名的。在北京,不到200家經銷商獲得了不同水平的資格認證。此外,在中國進行聽力學服務並不需要證書。大多數提供助聽器服務的人的培訓水平有限,並且沒有統一的資質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