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貢圖(南朝梁蕭繹創作繪畫)

職貢圖(南朝梁蕭繹創作繪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職貢圖》是南朝梁代蕭繹所繪的繪畫作品,原作已失,現存宋人摹本,絹本設色,該摹本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蕭繹《職貢圖》原作朝貢人物不少於25國,甚至超出31國。現僅存12國畫像。自右至左為:滑國、波斯、百濟、龜茲、倭國、狼牙修、鄧至、周古柯、呵跋檀、胡密丹、白題及末國使者,每一位使者身後,有一簡短的題記,敘述其國名、方位、山川道里、風土人情、與梁的關係,以及歷來的朝貢情況。其榜題,滑國前行殘,末國後段殘,倭國只存前半,後半屬宕昌國,其使者圖像已逸,其餘多有漫漶,內容與《梁書·諸夷傳》相符,或更翔實。

該圖是中國繪畫史上第一部辟用外域職貢人物為作畫題材的工筆人物捲軸畫,亦是現存最早的職貢圖。同時也為後世研究繪畫和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史證材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職貢圖
  • 作者蕭繹
  • 創作年代:南朝梁
  • 畫作類型:設色畫
  • 規格:縱26.7cm,橫200.7cm
  • 現收藏地:中國國家博物館
  • 材質:絹本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作品主題,藝術特色,名家點評,後世影響,歷史傳承,摹本信息,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職貢圖》《職貢圖》
《職貢圖》原作約成畫於梁武帝時,原圖共35國使,現存此圖為殘卷,描繪了12位使者朝貢時的形象,依次為滑國、波斯、百濟、龜茲、倭國、狼牙修、鄧至、周古柯、呵跋檀、胡密丹、白題、末國的使者。畫面中,使臣著各式民族服裝,拱手而立。從使臣們風塵僕僕的臉上,可以看出各國使臣來到南朝朝廷朝覲時既嚴肅又欣喜的表情,同時也傳達出不同地域和民族使者的不同面貌和精神氣質。每一位使者背後,亦有一段敘述其國家方位、山川、風土以及歷來朝貢情況的題記。此件《職貢圖》又名《番客入朝圖》或《王會圖》(舊題閻立本,北宋摹本),真實展現了南北朝時期國家間友好往來的繁盛場面。

創作背景

蕭繹(508—554年)所處的時代,是中國南北朝長期對峙的時期,也是中外文化交流、民族大融合的特定歷史時期。由於中原地區大量士族南遷和朝廷的文藝政策,使長江流域獲得進一步空前的開發,使江南成為中國的文化中心,即使在國際上也成為最為重要的國際文化中心之一。日本著名考古學家吉田憐說,“從文化上來說,6世紀的南朝宛如君臨東亞世界的太陽,圍繞著它的北朝、高句麗、百濟、新羅、日本等周圍各國,都不過是大大小小的行星,像接受陽光似的吸取從南朝放射出來的卓越的文化”,充分意識到南朝文化對東亞地區乃至世界文化發展的影響。蕭繹所繪《職供圖》,即是此一時期南朝與周邊地區及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一個縮寫和象徵。
在古代中國,職貢圖用來記載少數民族進貢的情形,亦即外國及中國境內的少數民族向朝廷進貢的紀實圖畫。蕭繹的《職貢圖》為現存最早的職貢圖,創作於526年—539年間。蕭繹是梁武帝的第七子,當時南朝與各國友好相處,來朝貢的使臣不絕於途,而作為皇子的蕭繹則有機會見到這些平常人不能看到的盛大景象。所以才有這一《職貢圖》的問世。《職貢圖》為蕭繹做荊州刺史時所作。
張彥遠說的“任荊州刺史日,畫蕃客入朝圖,帝極稱善”,指的正是這張畫。按《梁書·武帝紀》,蕭繹第一次任荊州刺史是在普通七年(526)十月到大同五年(539)七月之間。《職貢圖序》上還提到“皇帝君臨天下之四十載,垂衣裳而賴兆民,坐岩廊而彰萬國”,說明畫成寫序當在梁武帝建國四十年前後,因為蕭繹在大同五年七月“入為安右將軍護軍將軍,領石頭戍軍事。六年(十二)出為使持節都督江州諸軍事鎮南將軍江州刺史”。他可能在京城這段時間最後完成了《職貢圖》。
蕭繹還專門為這幅《職貢圖》作了序言,說明了創作《職貢圖》的動機,他說:“臣以不佞,推轂上游,夷歌成章,胡人遙集……瞻其容貌,訊其風俗,如有來朝京輦,不涉漢南,別加訪采,以廣聞見,名為職貢圖云爾。”

藝術鑑賞

作品主題

《職貢圖》是蕭繹對向梁朝進貢的蠻夷使臣的樣貌的親筆描繪,並非只是帝王之家用來賞心悅目的紙上閒談。更重要的是記錄史實,對朝政盛世的側面讚揚,這深得梁武帝的欣賞。蕭繹《職貢圖》選用橫卷表現各國使節左向順從,著意激揚禮教和對梁皇聖朝的敬仰與歸順,面容莞爾卑微。《職貢圖》做為展現國運的象徵,是對繁榮昌盛的一種期望,也由此體現了蕭繹治國平天下的儒家信條。

藝術特色

畫中人物線條簡練遒勁,以高古遊絲描為主,間施蘭葉描手法。人物形象承襲著魏晉以來富有裝飾而謹嚴的風格,但略欠生動。
圖中繪列國使者立像十二人, 皆左向側身, 身後楷書榜題,疏注國名及山川道路、風土人情、與梁朝的關係、納貢物品等。列國使者自右至左為:波斯國、百濟國、丘茲國、倭國、狼牙修國等等。在此圖中, 使者的站姿幾乎雷同, 但其個性特色, 或文靜秀弱, 或樸質豪爽, 或機智慧敏, 各具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年齡的獨特氣質, 表露無遺, 並且都有那種有幸成為使者的恭敬欣喜的情態。另外, 畫中人物比例準確, 鐵線描遒勁流暢, 敷色高雅古樸, 體現了中國南朝繪畫藝術的水平。
職貢圖(局部)職貢圖(局部)
使臣著各式民族服裝,拱手而立。從他們僕僕風塵的臉上,流露出來南朝朝貢時既嚴肅又欣喜的表情,同時也傳達不同地域和民族使者的不同面貌和氣質;臉型膚色,各具特點。此圖線條以高古遊絲描為主,間以蘭葉描,簡練遒勁,並分層次加以暈染,形象準確生動,富有裝飾性。
《職貢圖》人物形象的創製,仍然承襲著魏晉以來富有裝飾而謹嚴的風格特色,突出人物的外形特徵,注重人物的肖似為主,同時兼顧人物內在思想狀態、精神氣韻的表現。畫中人物線條用筆簡練遒勁,以高古遊絲描為主,並有用筆的頓挫、粗細變化。衣紋構線,疏落有致,已見疏體畫風的影響。這顯然是顧愷之以來密體畫風出現後的又一新的變化,雖然這一畫風的重要代表、比蕭繹稍早的前輩畫家張僧繇的繪畫作品已經不存,見不到他的典型的疏體繪畫的藝術風貌,但從蕭繹《職貢圖》摹本的用筆、人物構線上,則可以約略認識到這一繪畫風格特色,見到創始於蕭梁時代的這一新繪畫風格特色。蕭繹《職貢圖》用色不多加渲染,而是分層次加以暈染,點到即止,率意灑脫,因而顯得明朗洗鍊,亦有力地映襯出線條的表現力。
這幅作品最精彩之處是描繪人物的基本形態具體而準確,尤其是在細節的描繪上獨具匠心。比如畫中對使者們手腳的處理。滑國使者的袖手而立,表現了濃厚的西北民族氣息;狼牙修國使者的交臂翹足,卻是另一種熱帶氣氛;倭國使者的合掌踉蹌透露出濃郁的島國風情。

名家點評

唐朝歐陽詢等編纂《藝文類聚》卷七十四所引《職貢圖贊》:“北通玄菟,南漸朱鳶。交河悠遠,合浦回遭。茲海無際,陰山接天。遐哉烏穴,永矣雞田”。
清朝吳昇平《大觀錄》:“冠裳結束殊俗異制,虬髯碧眼奇形詭態,國國不同”。

後世影響

此圖每位使者的立像後有文字題記,記敘該國情況及歷來交往史實。這使得《職貢圖》卷不僅是了解南朝繪畫藝術的珍貴資料,而且又是真實記錄南北朝時期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歷史畫卷,從而兼具較高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
《職貢圖》卷所描繪的當時不同國家、地區和不同民族的使者,他們體態、面部形象和服飾都有自己的特點。圖卷比較寫實,各具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年齡的獨特氣質,人物的表情神態也各有不同,但都作為使者的恭敬和喜悅的情態。人物比例準確,運用鐵線描為主,間施蘭葉描手法,線條遒勁流暢,敷色高古,以分層次加以暈染。同他的卓越造詣一樣,都是體現了中國南朝繪畫藝術的水平。《職貢圖》在一定程度上讚頌了中外各族人民間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對研究南北朝的中外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圖像與文字資料,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同時對研究南北朝繪畫也有著重要意義。

歷史傳承

549年(太清三年),侯景亂軍攻陷建康(今江蘇南京市),蕭繹繼位後,這件作品一直跟隨他到了江陵。555年,西魏軍攻破江陵,蕭繹被殺。在死之前,蕭繹把宮廷所藏的名畫及各種典籍24萬卷全部焚毀,西魏兵士從灰燼中救出的四千軸殘卷中就包括後來流傳下來的《職貢圖》。
《職貢圖》曾為清初名家梁蕉林所珍藏,吳升與梁蕉林交誼密切,他的有關記載,一定是親眼觀賞《職貢圖》後所作。從吳升的記載看,《職貢圖》在清初即已有所破損,但尚保存著二十五幅人像和二十六國題記,顯然原畫不止於此,同時乾隆之後又損失十四國題記和十三國人像。從現存的《職貢圖》觀察,樓國使者像後的題記,中部有一大塊缺損,題記的後半部並非是俊國的,而是宕昌國的,一可見其中缺失高句驪、于田 ,新羅、宕昌等四國使者的畫像和題記。又,末國使者後面的題記殘剩下半部分,其後缺失天竺等九國的使者畫像及題記。現存的《職貢圖》為一再缺損,多次裱糊的殘卷。
宋本殘卷上印有八方收藏印,依次為:蕉林書屋、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寶岌、三希堂精鑒寶、宜子孫、御書房鑑藏寶、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其中“蕉林書屋”是由鑑賞家梁清標於康熙六年創建於河北正定縣,主要收藏曆代書法名畫。第二方印章“蕉林書屋”的齋名源自梁清標《蕉林書屋圖小序》。從另外幾方收藏印“乾隆御覽之寶、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綜合起來看,可以推測《職貢圖》在清朝是從梁清標手中傳出,曾經過乾隆、嘉慶、溥儀之手被又清代宮廷收藏過。楊仁愷在《國寶沉浮錄》一書中記“舊模本嘉者。殘。鄭洞國夫人經手轉讓。上海市文管會代南京博物院收購,60年代初支援中國歷史博物館建館。”由此《職貢圖》在現代應該是故宮的舊藏。

摹本信息

蕭繹的這幅畫作現存三個版本的摹本。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摹本,臨摹於1077年,是迄今發現的對蕭繹《職貢圖》最早的摹本。收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另外兩幅朝貢圖——閻立本的《王會圖》和南唐畫家顧德潛的《蕃客人朝圖》都被認為是對蕭繹原始畫作的臨摹圖。
另外,傳統認為該圖記35國國使,南宋樓鑰的《攻娩集·跋傅欽甫所藏職貢圖》記尚存22國形象,為北宋李公麟之摹本。

作者簡介

蕭繹(508—554年),字世誠,梁武帝蕭衍第七子,盲一目,少聰穎,好文學,善五言詩,博覽群書,能通佛典,但性矯飾,多猜忌,初封湘東郡王。後任侍中、丹陽尹,普通七年(526年)出任荊州刺史,都督荊、湘、郢、益、寧、南梁六州諸軍事,控制長江中上游。太清二年(548年),侯景叛梁圍建康,梁援軍自四方至者達二三十萬人,而握有實力雄厚的荊州軍的蕭繹,僅派其子蕭方等率步騎萬人往救,後迫於輿論壓力,又派大將王僧辯率舟師萬人增北齊車馬人物壁畫援。台城陷落後,六兄蕭綸在郢州(今湖北武昌)被推為中流盟主——都督中外諸軍事,將討侯景。蕭繹卻派王僧辯率水軍萬人進逼郢州,綸軍潰散,綸逃至漢東,後被西魏擒殺。自大寶二年(551年),荊州軍在王僧辯、陳霸先率領下屢勝侯景。三年,收復建康,平定侯景之亂,然後,人城後荊州軍不但將蕭棟兄弟三人沉水溺死,且縱兵蹂掠,浩劫建康。十一月,蕭繹於江陵稱帝,改元承聖,是為世祖元皇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