騙術地區
裝病 常見地:醫院
這一招經常出現在市區內較大的醫院門口或附近,乞討者一般跪地乞討,身旁立一塊紙牌,表示自己或家人身患絕症,無錢醫治。此招在醫院附近出現是有一定原因的,醫院附近出入的大多是患者或病人家屬,此類人群在經歷過病痛或家人患病之後,對類似經歷的乞討者必定懷有較大的同情心。因此此招一直被職業乞討者們屢試不爽。
租娃 常見地:公園
這招有一定的難度,背後需要有組織配合和專業的流程。首先,團伙負責人需到農村和落後地區租娃。同時,在貧困的農村家庭,殘疾兒童被視為累贅,在聽說能夠有機會進城掙錢的時候,家長們便同意以一定的價錢將殘疾兒童租給乞討團伙。第二,此招一般出現在公園、茶鋪、農貿市場,乞討者利用休閒或買菜人的同情心以及厭惡來乞討。
示弱 常見地:商業區
此招一般有固定的地點。一般出現在離寫字樓或者高檔住宅區不遠的人流量較大的地方,如公交站、商場門口等。乞討人員一般是年老體弱的老年人,他們大多衣衫襤褸、弱不禁風。他們利用別人的同情心來乞討,同時,他們掌握了一項致命武器,那就是“面子”。很多白領或者學生看到別人給了錢,如果自己不給很沒面子。因此,此招成為了固定節目。
賣藝 常見地:人流密集處
此招一般出現在人流量較大的十字路口或者商場附近。乞討者利用半乞討的方式,一邊拉著二胡或唱歌,腳下放著乞討用的碗。這種方式一般都能夠討到不少的錢。因為畢竟乞討者也是在賣藝,很多人對此招不予排斥,且有很多人給予欣賞和支持。
強討 常見地:路口
此招最為人們痛恨。經常見於馬路中間,紅燈亮了車一停,馬上有一些人,大多是未成年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來為你擦窗戶,之後便伸手要錢。遇到脾氣不好的車主,口中罵幾句便走人,但是大多數車主還是要給錢。
捷運站外拉客就像列隊歡迎
車廂乞討一天收入上千“現在車廂里乞討的都是職業乞丐,套路如出一轍,不少乘客出於同情和好心給錢,哪裡想到他們一天能賺幾百甚至上千呢?”張俊毅說,由於收入可觀,這些乞丐屢禁不止,不少人都混得臉熟了。“我們最近查處了6個乞討者,其中有2個都是老熟人。”
重慶晚報記者了解到,曾經有乘客在紅旗河溝站連續3天碰到同一個“因為車票掉了沒錢回家”的乞討者。而經常乘坐3號線鄭家院子到長福路區間的乘客,也對那裡出沒的兩個乞丐很熟悉了。張俊毅表示,由於軌道行政執法部門只能處以20—100元的罰款,對這些一天能賺幾百元的職業乞丐而言,違法成本太低,常常是今天處罰了,他們明天又出現了。
“車廂是封閉空間,乞討者穿行其間不僅不文明,也讓不少乘客感到很不舒服。”執法大隊相關負責人表示,在軌道範圍內乞討賣藝、擺攤設點、散發傳單等行為對乘客的安全和舒適都造成了較大影響,但由於違法者流動性強,執法人員有限,查處比較困難。要儘量減少這樣的行為
手法各異
職業乞丐收入超過大學畢業生
職業乞丐是指以各種方式偽造困難情況、出賣個人尊嚴來獲取利益的人,真實目的是賺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職業乞丐是打著乞討的名義騙錢的人。他們靠可憐的外表博得人們
同情,達到成功行乞的目的,他們收入不菲,薪水超過白領。根據救助站多年的調查了解,這些“職業乞丐”大多來自甘肅、河南、安徽、貴州等地,通過可憐扮相博取同情。往往能夠“外出磕頭乞討,回家蓋房蓋樓”。
2013年4月上旬,深圳羅湖東門街道執法隊向媒體公布東門“丐幫”真相——這些乞討者大部分並非無家可歸,他們有的住高檔小區、豪車接送,有的扮演殘疾人博取同情。
山東、東北等地域的職業乞討群體算是這一特殊群體中的“狠角色”,也是比較“會演戲”的群體。他們有的大冬天光著上身,不穿鞋子,雖然救助管理機構為他們免費送過棉衣、棉鞋,但他們仍是不穿。他們的小算盤是:穿了棉衣,不再可憐,怎么會有人給錢呢?還有的假裝重病躺在地上,身上蓋個白布,身旁一同夥哭天喊地,來欺騙市民給錢。
還有一些來源於其他地區的職業乞討人員,流動性較大,有的假裝學生,跪在地上,地上放一個廣告紙,欺騙乞討;還有的文雅一點,靠拉二胡、唱歌等方式賣藝乞討;還有的帶著猴子,靠猴子表演或強行騷擾遊客強討惡要。
蘇州市
救助管理站的勸導員曾發現,職業乞討人員要來的零錢幾乎每天都要去周邊小店換成整錢,一般職業乞討人員每天要來換四、五百元,多一點的有七、八百元,每月乞討收入起碼過萬。
此外,他們還在有的職業乞討人員身上發現過兩本
房產證和
港澳通行證,這足以看出職業乞討的“高收入。
媒體曾報導過,一些出現在東莞的職業乞丐,為了“扮可憐”、討要更多的錢財,他們故意把騙來的別人的孩子的肢體打殘,然後帶其上街乞討。
一名年僅20多歲的女子,左手臂衣袖是空的,一直趴在地上,正在向路過的市民討要現金,給人的感覺好像她是沒有左手的殘疾人員。經救助勸導人員的詢問,發現她正是一名甘肅岷縣籍職業乞討人員,想通過職業乞討賺錢。在勸導中,救助勸導人員感覺該女子躲躲閃閃,表情非常不自然,好像是要掩蓋什麼。最後,救助勸導人員發現,原來這名職業乞討人員故意把健康的左手藏在了衣服裡面,假裝自己是殘疾人員。
黃金法則
“專業乞討”的兩大黃金法則
職業乞討人群的“工作”動力——討要到更多的錢財。
黃金地段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職業乞討人員嫻熟掌握著“專業乞討”的兩大黃金法則:地段規律和時段規律。 從地段規律看,職業乞討人員選擇的黃金地段主要有火車站、汽車南站、汽車北站等車站地區,旅遊景區,以及一些高架橋下車行緩慢的路口等人流量大的地方。由於這些地段人流量大,會有不少人給職業乞討人員現金,就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黃金時段
而職業乞討人員選擇的黃金時段主要有周末、節假日(特別是元旦前後到春節前後)、燒香的日子(農曆初一、十五)。工作日,職業乞討人員一般選擇早晚上下班高峰,這些時段同樣人流量很大,很容易要到錢財。
職業乞討群體主要來源於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如甘肅岷縣、安徽、河南、江蘇的蘇北、山東、東北等地,其中甘肅岷縣在蘇州職業乞討群體中占最高比例,達70%。
不同地方的乞討人員所採用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門、花樣繁多。有選擇每年11月後至來年春節前,集中成批職業乞討,主要乞討方式為婦女攜帶未成年人乞討,利用未成年人博取市民同情乞討錢財;有喜歡站在馬路當中和車流當中,手中拿著雞毛撣子,假裝幫車擦灰向司機要錢的。
評論危害
乞討者,古今中外早已有之,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職業乞丐的高收入現象卻能屢見報端,比如職業乞丐月收入過萬,隨身攜帶港澳通行證、護照,僱傭保姆、住星級賓館,讓普通大眾唏噓不已,大跌眼鏡。高收入與乞丐,這兩個原本不相干的事情相聯繫在一起,除了吸引眼球外,它的危害是巨大和顯而易見的,這種現象長期存在容易滋生
信任危機與大眾冷漠、縱容好吃懶做,讓“真”乞丐得不到有效幫助,最終導致社會不公。
首先,職業乞丐傷了愛心人士的心。樂善好施、助人為樂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有人抱怨社會世態炎炎、人心不古的當下,眾多愛心人士的存在依然讓我們感到社會的溫暖,堅信人間自有真情在。可是職業乞丐的欺騙性,一次又次傷害了善良人士的心。當愛心受到欺騙後,愛心人士抱著“一切都是假的”心態有可能拒絕被人當傻子再向社會貢獻自己的愛心。從此,社會上少了一顆愛心,多了一份冷漠。
其次,職業乞丐
污名化了乞丐身份,讓真乞丐得不到有效幫助。有人將乞討者分為兩類,一類是的確有生活困難的真乞丐,一類是四肢健全,以欺騙和牟利為目的的職業乞丐。大行其道的職業乞丐不僅捏造事實、裝可憐,騙取他人同情,以乞討發家致富,而且經常強討強要、惡意乞討,有的更是拐騙和教唆未成年人行乞,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這些職業乞丐的惡行,讓社會上大多數人對乞丐敬而遠之,也讓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得不到有效的救助,無疑是對困難者的雪上加霜。
最後,職業乞丐的高收入縱容好吃懶做,不符合正常的
財富觀。職業乞討的高收入會讓那些自立自強的低收入者感到心酸與委屈。他們靠著自己勤勞勉強度日,無法得到社會幫助,脫離困境,而那些出賣自己的尊嚴和人格、欺騙他人同情心的職業乞丐卻早已有吃有穿、發家致富,這也是一種變相的社會不公。如果這種現象被普遍化和合理化,很可能引發更多人的模仿,走上職業乞討的道路,還會導致
社會價值觀的扭曲,笑貧不笑娼,只要會賺錢和發財,不管其賺錢手段是否合理,是否有違法。
總之,職業乞丐高收入的現象傷害了社會的良心,有損社會公平與正義,令人憤慨,我們希望普通大眾從我做起,擦亮自己雙眼,無情對待職業乞討,讓他們無利可圖、無錢可討,也希望相關職能部門,加強管理、多方協作,完善救助體系,從根源上杜絕職業乞討的現象。
要真正遏制這種人群,應該從源頭上加以預防。如甘肅岷縣,不少網上的照片和視頻顯示,當地已經形成了“外出磕頭乞討,回家蓋房蓋樓”的風俗。
職業乞丐幾天就存一次款
職業乞丐中,裝殘疾、捏造悲慘身世裝可憐騙取市民同情、攜帶兒童乞討的占了絕大多數。強討強要、惡意乞討的現象也屢見不鮮。尤其是在廟會,人多的時候,乞討人數非常的多。
一些職業乞丐在快車道路口強行行乞,遇上車輛就拿一塊毛或雞毛撣子上前擦幾下,然後要錢,司機給一元還賺少,用手比十元,不給不走,讓司機很無奈,這樣最大的危害是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這些職業乞丐不僅嚴重影響了城市形象,還褻瀆了市民的愛心,有的更是
拐騙、唆使青少年行乞。如果不對此加以懲處,不僅有違社會公平和善良正義,更會敗壞社會風氣,讓好逸惡勞之風蔓延開來。而且極有可能是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失去獲得幫助的機會。
如何設別
如何識別職業乞討者,有兩個辦法:
1.如果在街頭碰到乞討者,大家不妨上前詢問他們是否願意前往救助站,拒絕救助者多半是職業乞丐;
2.在街頭那些拒絕食物、衣物和其他物品幫助,只要現金的人,也定是職業乞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