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
聶家橋鄉境內還有戰國古墓群以及宋代石橋、楊麼皇城等遺址,歷史文化底蘊豐富、人傑地靈。
2016年常德漢壽縣聶家橋鄉茶鋪村發現了十分罕見的東晉古墓群,墓中還出土了一瓶千餘年的“陳年老酒”。這是漢壽縣發現的第一座晉墓。在湖南也極為罕見。
行政區劃
轄聶家橋、金鵝、太子庵、熊家鋪、皇城港、雷家坡、三星、花園、白馬、武峰、頂崗鋪、先鋒、茶鋪、中牛橋、堤北、三元16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81個村民小組。
聶家橋村
| 金鵝村
| 太子庵村
| 熊家鋪村
| 皇城港村
| 雷家坡村
| 三新村
| 花園村
| 白馬村
| 五豐村
| 頂崗村
| 先鋒村
| 茶鋪村
| 中牛村
| 堤北村
| 三元村
|
經濟發展
全鄉生產總值年增幅達到10%以上,農民人平純收入已達到4250元。全鄉人民在鄉黨委、政府的帶領下建設生機盎然的新農村,成績顯著。
鄉內有大型的竹木交易與生豬交易市場,是中南五省最大的竹木與生豬交易的聚散地,竹木與生豬交易的年產值超過3億元,來往交易的農戶與客商絡繹不絕。聶家橋鄉是傳統的農業大鄉,糧、油、棉等傳統農業生產歷史悠久,優勢明顯。每年,全鄉共產糧食2250 噸,
油菜籽1200噸,是常德市範圍內穩固的糧油生產基地之一。
近幾年來,聶家橋鄉在富農產業方面重點發展了養殖業,大力建設養殖大鄉。目前,鄉內有大型的奶牛養殖場陽光乳業第一牧場,常年飼養奶牛1000餘頭;鄉內生豬養殖業也蓬勃發展,年出欄100頭以上的生豬養殖大戶有50餘戶,全鄉年出欄生豬近18000頭。養殖業已成為該鄉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
聶家橋鄉:抓好水利秋冬修,保證農業生產
為提高明年的農業收成,聶家橋鄉掀起了水利秋冬修高潮。現在,該鄉水利秋冬修已全面鋪開,形成了以山塘清淤擴容、渠道整修為主的秋修熱潮。目前,該鄉共投入資金40萬元,出動三台挖掘機、五台推土機聯片施工,完成山塘清淤21處、清淤主渠2千米、支渠15千米,完成土方4萬方。
12月中旬,該鄉組織全體鄉村幹部召開了水利秋冬修推進會議,利用廣播向全鄉民眾傳達了會議精神,在各村張貼宣傳標語20餘條,營造宣傳氛圍,調動全鄉力量參與秋冬水利建設。該鄉成立了由鄉長牽頭的水利秋冬修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安排了全鄉水利秋冬修工作,將建設任務全部分解到各村。同時出台了獎罰辦法,將秋冬修水利建設與年終崗位責任制考核進行掛鈎。並通過實行以獎代補、民眾自籌、外出能人捐助形式,並結合“一事一議”、抗災補損等項目,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籌集資金。
聶家橋建成中南五省最大的牲豬交易市場
中南五省最大的牲豬
交易市場——龍陽牲豬交易大市場,今年10月,在聶家橋鄉建成並投入試運行。
龍陽牲豬交易大市場位於聶家橋鄉堤北村,與鼎城謝家鋪抵界,由堤北籍商人周小文投資600萬興建,該市場占地31畝,修建有45套經營欄舍,工程於今年5月動工興建,設計規模為每戶每天交易100頭,市場於10月1日試營業以來,45個經營戶已進入正常營業,日交易上升到了千頭以上。
堤北牲豬交易已有20多年歷史,1995年進入規模化經營,年交易量在10萬頭左右,在全國有一定的影響力,過去一直以馬路為市,經檢驗、檢疫工作和當地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壓力,龍陽牲豬交易大市場建成後,堤北牲豬馬路交易市場被取締,謝家鋪牲豬交易市場的一些經營戶也遷到了這裡進行交易。龍陽牲豬交易大市場實行嚴格的檢驗、檢疫制度和病死豬處置方案,使該市場每一頭出場的豬都是健康的。
據了解,龍陽牲豬交易大市場進入正軌後可年交易上百萬頭,是過去的十倍。
“十二五”末,聶家橋鄉生產總值達到4.02億元,比“十一五”末增長8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5億,同比增長40%,第二產業增加值9552萬元,同比增長151%,第三產業增加值15445萬元,同比增長112%;農民人均純收入9363元,比“十一五”末增長70%。“十二五”期間,財政總收入為3258萬元,比“十一五”期間增長79%。
交通
聶家橋鄉交通方便,區位優勢明顯,長石鐵路、319國道、常長高速公路穿境而過。
人口數據
聶家橋鄉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18797
|
男
| 9749
|
女
| 9048
|
家庭戶戶數
| 5135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18712
|
家庭戶男
| 9694
|
家庭戶女
| 9018
|
0-14歲(總)
| 3838
|
0-14歲男
| 2003
|
0-14歲女
| 1835
|
15-64歲(總)
| 13060
|
15-64歲男
| 6857
|
15-64歲女
| 6203
|
65歲及以上(總)
| 1899
|
65歲及以上男
| 889
|
65歲及以上女
| 1010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18039
|
20364人(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