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聲慢·嘲紅木犀》是南宋詞人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詞。上片追憶兒時所見北宋舊宮中高大的桂樹,芬芳香濃。這裡曾經歌舞昇平,而今徽、欽二帝北入絕域,江南草木鎖於深宮。下片寫紅木犀雖然改變了顏色,卻仍然沒有脫離木犀的氣息,所謂自家“家風”,寄寓了詞人深刻的民族觀念。結尾兩句為木犀解嘲,兼以自嘲。詞人將千古興亡、百年悲歡都在詠紅木犀中呈現出來,其中蘊藏的是深沉的家國之痛。全詞借花喻人,以小見大,在今昔對照中寄託黍離之悲,詞意淒婉,含蓄幽深。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聲聲慢·嘲紅木犀
余兒時嘗入京師禁中凝碧池,因書當時所見。
開元盛日,天上栽花,月殿桂影重重。十里芬芳,一枝金粟玲瓏。管弦凝碧池上,記當時、風月愁儂。翠華遠,但江南草木,煙鎖深宮。
只為天姿冷澹,被西風醞釀,徹骨香濃。枉學丹蕉,葉底偷染妖紅。道人取次裝束,是自家、香底家風。又怕是,為淒涼、長在醉中。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聲聲慢:詞牌名,又名“勝勝慢”“人在樓上”“寒松嘆”“鳳求凰”等。此調有平韻、仄韻兩體,平韻格以晁補之《聲聲慢·家妓榮奴既出有感》(雙調九十九字,上片九句四平韻,下片八句四平韻)、吳文英《聲聲慢·陪幕中餞孫無懷於郭希道池亭閏重九前一日》(雙調九十七字,上片十句四平韻,下片八句四平韻)、王沂孫《聲聲慢·啼螿門靜》(雙調九十七字,上片十句四平韻,下片九句四平韻)為正體;仄韻格以高觀國《聲聲慢·元夕》為正體,雙調九十七字,上片十句四仄韻,下片八句四仄韻。
⑶嘗:曾經。京師:指北宋故都開封。禁中:皇宮內。凝碧池:李濂《汴京遺蹟志》卷八:“凝碧池在陳州門裡繁台之東南。唐為牧澤,宋真宗時改為池。”陳州門為開封外城南門之一,非皇城門,所記凝碧池的方位與辛棄疾所說在禁中不合,不知何故。
⑸天上:指皇宮之中。花:指桂花。
⑹月殿:月宮。借指皇宮。桂影重重:傳說月中有宮殿和桂樹,故云。
⑺金粟:桂花的別名,以其花蕊似金粟點綴而得名。
⑼愁儂(nóng):使我悲傷。儂,我。
⑽翠華遠:指北宋徽、欽二帝被金人擄走,幽禁在北方極遠的地方。翠華,皇帝儀仗中以翠羽為飾的旗幟。
⑿天姿:天生的資質。冷澹(dàn):不濃艷,素淨淡雅。也作“冷淡”。
⒀醞釀:比喻涵育、薰陶。
⒁徹骨:透骨,入骨。形容程度極深。
⒂枉:徒然,白費。丹蕉:即紅蕉,亦稱美人蕉,花色紅艷。
⒅“是自家”句:釋曉瑩《羅湖野錄》載晦堂禪師為黃庭堅說法,“當時暑退涼生,秋香滿院,晦堂乃曰:‘聞木犀香乎?’公曰:‘聞’。晦堂日:‘吾無隱乎爾。’公欣然領解。”後因常以“木犀香”為三教教門中典故。此詞中因有“道人家風”之聯想。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我小時候到過京城宮中的凝碧池,於是寫下了當時所見。
北宋盛世之時,皇宮裡栽滿了桂樹,月光下樹影重重。桂花香飄十里,枝上的桂花小巧玲瓏。後來京城陷落到金人之手,想起當時的景象,真讓我悲傷。徽、欽二帝被金人擄走後,只有桂樹靜靜地佇立在深宮之中。
只因桂花天生不夠濃艷,秋風的薰陶使它釀就徹骨的濃香。它卻徒然模仿紅蕉,偷偷將葉里的花染成鮮艷的紅色。桂花好像道人衣著隨意,這是它自身香氣的本色。只怕是因為處境淒涼,它借酒澆愁使臉色酡紅。
創作背景
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據廣信書院本將此詞編次於《聲聲慢·旅次登樓作》之後,作年約為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辛棄疾的祖父辛贊在家鄉淪陷時未能脫身,被迫做了金朝的官。辛啟泰《辛稼軒年譜》記載辛贊曾知開封府,所以辛棄疾少年時能有機會進入北宋舊宮觀賞。當時盛開的木犀花給他留下深刻印象,後來追記當日印象而作此詞。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上片泛詠舊京故宮草木。開篇化用杜甫詩,借唐喻宋,謂北宋盛時,宮中花木繁盛,桂影重重。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北宋的繁榮昌盛。這和李清照所說:“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一樣,都有以小見大之意。“十里芬芳”二句由大到小,映帶出紅木犀。木犀、金粟,都是桂花的別名。“十里芬芳”上承“桂影重重”,寫桂花之多、桂花之香;“一枝金粟”,寫紅木犀的耀眼出眾。“玲瓏”二字則把木犀花蕊似金粟點綴的風采準確地描寫出來,但點到為止,為下片正面描寫紅木犀預留了充分的餘地。凝碧池本來是唐代宮廷中的池沼名,天寶末年,安祿山攻陷長安,王維身陷賊手,賦詩云:“秋槐零落深宮裡,凝碧池頭奏管弦。”不過,唐宋的凝碧池並非同一處,詞人是借用王維詩意,說明當時凝碧池上雖有管弦之音,卻不能給人以快慰之感,反倒使人感風吟月,滿懷愁雲。“翠華遠”三句緊承“風月愁儂”寫詞人發愁的原因:二帝被囚遠方,故宮荒蕪,昔日的奇花異草難見天日,其“君國之憂”與滄桑之感表露無遺。
下片正面賦寫紅木犀。“只為”兩句寫紅木犀的色與香。“天姿冷澹”,謂其質姿天然而不艷冶;“徹骨香濃”,言其香之經久不息。以“天姿冷澹”和“徹骨香濃”八字賦紅木犀,可謂形神兼備。而“被西風醞釀”五字,不僅點出了木犀開花的季節,還暗示出它的孕育過程,運筆細密。“枉學”二句正麵點明所賦為紅木犀。“葉底偷染妖紅”,謂木犀花之紅可以和丹蕉相比。而“枉學”是說花雖艷紅,卻開不逢時,已無人去欣賞它了。“道人”二句用晦堂禪師為黃庭堅說法的典故,謂即使木犀花淡紅多葉,只要其香為木犀之香,依然是“道人家風”,風韻不減。“又怕是”二句關合人、花,語意雙關,既遠承“煙鎖深宮”,寫紅木犀之淒涼;又因花及人,寫人借酒消愁。“為淒涼、長在醉中”,言外之意是說做個“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獨醒”者更痛苦,正話反說,其中蘊含著詞人深沉的憂患意識。
這首詞名義上是追憶兒時入禁中凝碧池所見所感,事實上滲透著詞人當時的悲苦情緒。全詞由回憶入手,縱橫古今,雖處處寫花,卻只出現一次本體“桂”字,表現出詞人豐富的學識和表現技巧;又雖處處寫花,卻處處說人論事,融匯深沉的家國憂思、民族傷感,藏而不露,含蓄幽深。
名家點評
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薛祥生《辛棄疾》:此詞因小見大,借對木犀的描述,回憶北宋盛時的繁華,及至徽、欽二帝被金俘虜後押往北方,故宮破敗,籠罩在一片愁雲恨霧之中,當自己游到凝碧池時,聯想到王維的“凝碧池頭奏管弦”的傷心詩句,自己不勝悲憤,再也無心賞花聽歌了,所以他說:“記當時、風月愁儂”,也就是說當時庭中木犀雖然嬌艷,卻不知為誰而開,從而使自己像杜甫當年那樣,產生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興亡之感和思念故國故鄉的悲傷感情。
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王兆鵬《辛棄疾詞選》:李清照讚賞桂花是花中第一流,也是因為它的骨香內秀,而不是外在的形色之美。“取次妝”,字面上是隨便妝扮之意,又是芍藥花的一個品種,詞人用“取次妝束”來寫丹桂如同得道高人,外表隨意,內在卻保持著香的家風,甚是巧妙。結句更妙,丹桂是紅色,詞人想像:凝碧池邊的丹桂之所以是紅色,莫不是為了忘懷亡國的淒涼苦恨而沉醉不醒、天天面色紅潤?既挽合丹桂之紅,又寓亡國之痛,人之情、物之思、國之痛三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