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聞應,佛學術語, 為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之第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聲聞應
- 屬性:佛學術語
聲聞應,佛學術語, 為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之第四。
聲聞應,佛學術語, 為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之第四。觀世音菩薩為教化眾生,示現三十二種身相,以應同各種機類;聲聞應即以聲聞之身應現於眾生。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謂,若諸有學證得四諦之空,修道入滅,勝性現圓,菩薩即於彼前現聲聞之身...
應化聲聞 佛教術語,四種聲聞之一。本體雖為佛菩薩,而為導他姑現聲聞之身者。舍利弗,目連之類。見法華文句四上,三藏法數十六。
聲聞,梵語s/ra^vaka,巴利語sa^vaka。音譯舍羅婆迦。又意譯作弟子。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聽聞佛陀聲教而證悟之出家弟子。由來 大乘義章卷十七本解釋聲聞之名義有三,即:(一)就得道之因緣而釋,聞佛之聲教而悟解得道,稱...
三應化聲聞謂諸佛菩薩。為前二種聲聞故。內秘佛菩薩之行。外見聲聞之形。引誘小乘。令入大乘。是名應化聲聞。四增上慢聲聞厭居生死。欣樂涅盤。修習小乘。以少為足。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是名增上慢聲聞。五大乘聲聞謂以佛道聲...
(三)緣覺應,已斷十二因緣者,緣斷勝性,勝妙現圓,即於彼前應現緣覺身,而為說法。(四)聲聞應,得四諦空者,修道入滅,勝性現圓,則於彼前應現聲聞身,而為說法。(五)梵王應,若諸眾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塵,欲身清淨,...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如薄伽梵於別解脫毗奈耶中將護他故,建立遮罪,制諸聲聞令不造作,諸有情類,未淨信者令生淨信,已淨信者令倍增長,於中菩薩與諸聲聞應等修學,無有差別。何以故?以諸聲聞自利為勝,尚不棄捨將護他...
(四)聲聞應,得四諦空者,修道入滅,勝性現圓,則於彼前應現此身,而為說法。(五)梵王應,若諸眾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塵,欲身清淨,則應現梵王身,而為說法。(六)帝釋應,若諸眾生欲為天王,統領諸天,則應現此身,而為...
小乘佛教也叫做“小乘教”,"小乘教法",略稱“小乘”(Hinayana ,音讀“希那衍那”),是對三乘佛法中之:“聲聞乘”和“緣覺乘”的統稱。裡面的“乘”是梵文yana(音讀“衍那”)的意譯,指運載工具,比喻佛法濟渡眾生,像舟,...
三乘:即‘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聲聞乘又名小乘,緣覺乘又名中乘 、菩薩乘又名大乘 簡介 佛教所說的“三乘”:即三種交通工具,比喻運載眾生渡越生死到涅槃彼岸之三種法門。(一)就眾生根機之鈍、中、利,佛應...
亦即從修行之因到達佛果之位,又指從聲聞、菩薩之位至無上正等正覺之位。證得佛果之因,稱為佛因,即指一切萬行之善根、功德;又人名。(1063~1135)宋代僧。四川崇寧人,俗姓駱。參謁五祖山法演禪師而受其印證。宋徽宗敕賜“...
若欲求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亦應懺悔滅除業障。若欲願求三明六通、聲聞、獨覺、自在菩提,至究竟地,求一切智智、淨智、不思議智、不動智、三藐三菩提正遍智者,亦應懺悔滅除業障。何以故?善男子,一切諸法從...
同義詞 應供一般指阿羅漢(佛教術語) 阿羅漢(梵語arhat,巴利語arahant)。又作阿盧漢、阿羅訶、阿囉呵、阿黎呵、遏囉曷帝。略稱羅漢、囉呵。意譯應、應供、應真、殺賊、不生、無生、無學、真人。 阿羅漢為聲聞四果之一,如來...
引《月喻經》論證聲聞人四種淨妙法(具戒、具德、柔和、善法),指出比丘往信徒家要斷除三種煩惱(結親友家隨煩惱、家慳隨煩惱、有染心而行法施隨煩惱)。解釋《伐地迦經》所說的聲聞人要對染淨諸法善巧,應遍了知染淨所依、...
聲聞 聲聞修習四諦而得證聖果。聲聞極果為阿羅漢,羅漢含有三義:一、殺賊義,謂殺盡煩惱賊。二、應供義,謂已斷盡三界諸惑,道高德重,堪受人天供養。三、不生義,謂已出三界,不再受分段生死。六凡解釋 一切眾生,沉淪三界之內...
池水雖然是聲聞法,但佛能以一音聲普應十方,功德多者聽聞此法亦可得道。本經只說了一個七寶池,《佛說無量壽經》里說的更詳細。什麼是八功德水,《稱讚淨土佛攝受經》里說:“何等名為八功德水?一者澄淨,二者清冷,三者甘美,...
《大乘入楞伽經》卷二稱五種種姓為:聲聞乘種姓,緣覺乘種姓,如來乘種性,不定種姓,無種姓。佛教認為,此五種種姓,證得的果位均不同。聲聞乘定姓 (定姓聲聞)。聞佛聲教而得覺悟,故名聲聞。專門修習聲聞因,而證聲聞果,不...
聲聞定多常觀空門,菩薩慧多常觀無願,如來則定慧平等常觀無相。又一相無相為空,無實成轉滅入諸法相為無相,無作無能入諸行相為無願。經言︰依此三門能攝一切殊勝善法,離此三門所應修學殊勝善法不得生長。能學如是三解脫...
正為聲聞人從聞生解。故必須藉教詮理。今明教理不虛。故云審實也。若由因感果。則應先因而後果。今悉先果而後因者。教門引物為便。故皆先果而後因也 一苦諦 苦以逼惱為義。一切有為心行。常為無常患累之所逼惱。故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