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之誤,訓詁學術語。指因聲音相同相近而造成的訛字。參見“字之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聲之誤
- 釋義 :因聲音相同相近而造成的訛字
聲之誤,訓詁學術語。指因聲音相同相近而造成的訛字。參見“字之誤”。
聲之誤,訓詁學術語。指因聲音相同相近而造成的訛字。參見“字之誤”。...
字之誤 字之誤,訓詁學術語。指因字形相近而造成的訛字。清代段玉裁《周禮漢讀考·序》云:“形近而訛謂之‘字之誤’,聲近而訛謂之‘聲之誤’。字誤、聲誤而正之,皆謂之‘當為’。”
《列子·黃帝篇》:孔子觀於呂梁,見一丈夫游之,使弟子𠀤流而承之。注:出溺為承。直作拯。 又《韻會》《正韻》並昨亘切,音贈。猶送也。《禮·文王世子》:賵賻承含,皆有正焉。注:承讀為贈,聲之誤也。 又《集韻》《韻會》並諸應切,音證。縣名。《前漢·地理志》:東海郡承縣。注:應劭讀。 又葉...
又《正韻》:漢制,長安有戚里,人君姻戚居之,後世因謂外戚為戚里。 [15]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里為式,然後可以傳眾方。注:里,讀為已,聲之誤也。《釋文》:里,音以。 【申集下】【衣部】 裏;康熙筆畫:13;部外筆畫:7 《唐韻》良士切。《集韻》《韻會》兩耳切,並音里。《說文》:衣內也。
“囟聲”註:鍇曰:當從凶,乃得聲。玉裁按。此囪聲之誤。囪者,明也。“辳,亦古文農”註:小徐從艸,大徐從林。夏竦曰:□見古尚書。康熙字典 【酉集下】【辰字部】農;部外筆畫:6 古文:䢉、𦦥、辳、𨑇、𣊤、𨑋、𨑆、𦦤、莀 《唐韻》《集韻》竝奴冬切,音儂。《說文》:耕也,...
誤,形聲字。從言,吳聲。吳,既是聲旁也是形旁,是“娛”本字,表示遊戲。誤,金文“圖A”=“圖B”(言,說)+“圖C”(吳,即“娛”,遊戲),表示為製造娛樂而戲言。篆文“圖D”承續金文字形。隸化後楷書“圖E”將篆文字形中的“圖F”寫成“圖G”,將篆文字形中的“圖H”寫成“圖I”。俗體楷書...
此喉嚨之管,故為'聲音之戶',謂聲音之從此而外出也。"《醫林改錯》更明確指出:"會厭,即舌後之白片,乃遮蓋喉門之物也。"會厭位於舌骨體後方,上寬下窄,狀如花瓣,呼吸時會厭上啟,吞咽或嘔吐時會厭下蓋,以使水谷與氣體,各循其道,不致有誤。咽喉部另有喉核,即扁桃體,位於咽前柱(舌齶弓)和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