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聯豐村1952年7月屬中山縣下三區,1953年屬十三區,1955年8月屬永寧區,1957年屬永寧鄉,1961年屬小欖區,1987年屬中山市小欖鎮績東一行政村,2004 年至今屬小欖鎮績東一社區。
經濟
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蔬菜,輔以養殖塘魚。現時經濟以工商業為主。土地多用作建設用地,集體收人以物業出租為主。2016年,駐村企業近100家,生產五金、電器、服裝等產品。現村民主要收入為工資性收入、物業租金,另有個體經營收入和集體經濟分紅等。
人口
2015年,戶籍人口810人。其中:男性403人,女性407人;80歲以上15人,最年長者94歲(女);常年在外工作和生活約40人,其餘村民多在附近務工和經商;海外留學人員1人。非戶籍外來人口1508人。祖籍該村的港澳同胞50人。祖籍該村的華僑華人1人,居住在德國。
歷史文化
村民由來
世居村民主要為黃姓、李姓、陳姓。黃姓在南宋時從中原遷至廣東南雄珠璣巷,南宋末年從南雄遷至新會和順德,明代分別從新會杜阮鄉、新會牛灣村、順德甘竹鄉遷至該村。李姓在南宋時從湖北江夏遷至廣東南雄珠璣巷,南宋末年從南雄遷至新會,明洪武年間從新會雲步遷至該村。陳姓在南宋時從中原遷至廣東南雄珠璣巷,南宋末年從南雄遷至新會和香山南蔭,明隆慶年間(1567一1572年)從新會白沙鄉、潮連鄉、桂洲以及縣內南蔭茶園村遷至該村。
本地方言
傳統建築
傳統民居為磚瓦結構,現全部被混凝土樓房取代。村內無宗祠遺留,有水泥橋樑四座。
傳統習俗
每年清明節期間,村民登山掃墓(在重陽節掃墓的不多),前往小欖鎮飛駝嶺等地祭祖,出發前備爆竹、金豬燒肉、包子、糕點、水果、青蔗等祭品。祭祀活動結束後,各自回家拜祭,聚食“祭祖飯”。
賽龍艇為聯豐村民俗活動之一,形成於清乾隆年間,每逢農閒或早晚稻收穫後舉行,分為三人賽艇(俗稱“三”)、五人賽艇(俗稱“五橈”),最大的為十三人賽艇(俗稱“十三橈”),其中五人賽艇最為流行。在舉行賽龍艇之前,先由主辦方定出賽程、賽期和獎品,謂“標紅”。開賽日中午,在炮聲發令後,百竟渡,旁觀者喝彩聲如雷,稱為“喝龍”。獲勝者須開慶功宴,稱“散標”。次日還要在龍艇插“標”巡遊,謂“曬標”。數日後,邀請戲班演出,答神床,祝豐年,謂“慶標”。“曬標”和“慶標”近年來已較少進行。2013年,小欖鎮五人龍舟錦標賽在該村主河道婆隴涌舉行,全省各地93支龍舟隊參賽。
“逛花市”是聯豐村所在小欖地區的年俗之一。每年臘月二十七日至除夕午夜,村民紛紛前往花市賞花、購花,借花寓意,盼來年花開富貴、家庭安康。形成於明代的傳統婚俗,包含成親前、成親正日、成親後三階段一系列繁複禮節。成親前的禮節:送聘禮、送年庚、定親、起酒、相睇、開年生、壓簍腳開禮單、擇日成親、採花枝、掛新字;成親正日主要禮節:迎親、過火盆、謁祖、告先、“玩新娘”、正日酒、拜堂、斟過堂茶、渡水飯;成親次日的禮節:返滿月、落家。辛亥革命後,婚禮已不斷簡化,但基本禮俗還是遵循古制。喪俗同樣形成於明代,有出廳、送終、奔喪、買水、小、大、分梳、扯富、成服、設靈堂、出殯、謝宴、分孝、死人燈籠報大數、做功德、弔喪、備辦“回魂”和“做七”事、升主、百日、拜新山等禮節。
本地特產
特色傳統食品有年糕、油角、炒米餅、煎堆、白糍、蒸松糕、糖環、藥粉糕、糖松糕、五色豆粥、冬瓜蓮葉粥、肘果、茶酒、柚子、菱角、水瓜、連殼黃豆、糖雞、重陽糕、菊花糠糯米湯丸、漚冬。
公共設施
聯豐村20世紀60年代通電,80年代初通自來水並實現村道水泥硬底化,80年代末通電話,90年代末通網路。村內有績東一國小、體育場、圖書館等文體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