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英策代康廣仁作

《聯英策代康廣仁作》是康有為所著作品,出自於《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聯英策代康廣仁作
  • 作者康有為
  • 作品出處: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德國據膠,各國調艦,朝廷鑒於日禍,恐懼請款。憂分子問於圖存先生曰:“德兵之據膠也,將五十日矣。吾無兵,吾無艦無能為戰也;邀索六條,皆許之而不答。頃聞英、日兵船駐於舟山,欲據長江,俄國兵艦駐於旅順,而法艦亦將來矣。吾皆不能戰,勢不能不給其所求。諸國不費一糧,不折一矢,而可得吾地也。意、奧、西班牙、葡萄牙、瑞典、丹麥、暹羅接踵鹹來,皆分一臠,吾何以給之?瓜分在即,罔知死所,雖欲自強無及也。今日計將安先?”
圖存先生曰:“吾不早圖內治而謀外交也,難矣!無已,其聯英乎?夫英地遍四洲,屬土四十二。其加拿大、印度、澳洲,皆日思自主。英人鞭長莫及,故持盈保泰,不必急闢地之心;故其覬覦中國也,最在諸國之後。吾託庇於俄,以俄有功於我故。然三國聯盟,亦僅能存東三省,而不能保台灣,則俄力之不能及南方可見矣。俄、德密盟,吾既託庇強俄,而不能卻德人之不據膠,則俄並不能保吾北土矣。然則專倚強俄,而南方立割,北土難保。若夫外江既毀,內亂斯起,瓦解豆剖,其患立見。然則專結強俄之不為功也昭昭矣!
“夫泰西諸國兵艦之東來也,必經蘇彝士河;丹、德、荷、瑞之入地中海也,必過直布羅陀海峽。直布羅陀為英地,蘇彝士河十分之八屬英,其河總辦為英太子,故英有蘇彝士河之全權焉。庚寅之役,俄、英失和,英將入波羅的海而攻俄,俄將出波羅的海而攻英。海峽號智他俄尼,嗹人守焉,號於二大國曰:俄不得出海峽,英不得入海峽,其有違者吾將炮焉。二國逡巡而退。若與英結盟,英守局外之例,用丹麥守智他俄尼之法,則泰西十六國兵艦無一能飛渡蘇彝士河者。若繞非洲七萬里而來,則自好望角、三寶壟,或從江海來,則埃及、亞丁、孟加拉、錫蘭、聲架坡、香港皆英地也,兵船從何而資煤與水焉?故結英則以直布羅陀、蘇彝士、亞丁、錫蘭為長城,則東西雄國皆不能來矣。既已援英,在海界可來者,惟法與日。日人方親英以拒俄;吾既親英,日必不來。英鐵艦二百餘艘,橫絕地球;吾既親英,法亦憚而不為難。即僅有法難,吾稍有利以給之。在諸國中,吾僅少資給英、法耳。較之諸國鹹來分食者,兩害相形,則取其輕,亦損小而益大矣。
“且歷考西故,英真救人之國也。康熙四十一年,以助奧故而攻西班牙;乾隆二十年,以助普故而拒法蘭西,連師七年;嘉慶七年,以助意故而拒拿破崙;鹹豐三、四、五年以助土耳其故,死士二萬,糜餉七千萬磅而拒俄;光緒元、二年,助土拒俄,調二十四師船,頓重兵於毛魯塌島焉。故英真能出死力以救鄰國者也,其成案彰彰也!若夫俄則徒聞自闢土以攻人而已,未聞助師以救人者也。故雖以至切近之土耳其,而不敢托以庇焉。此真英、俄之別也。故謂宜聯英也。
“或曰:吾北土密邇俄人,吾若結英,俄惡我貳,則奈何?曰:吾為國非婦人也,豈謂從一而終哉!吾之介於兩大也,猶春秋之鄭也。子產之為鄭,犧牲玉帛,待於二境,以待強者;原無至好,亦無寇讎,但求庇焉斯已矣。夫吾境雖與俄接,然蒙古障其北,漠河屏其外,所與接者,皆俄數萬里外之荒土也。其與突厥之接壤黑海,密邇木司寇、彼得堡者亦遠矣。然土耳其猶結英以自衛,遂能保此百年,則英之可親於俄也著矣。且俄之鐵路未成,隔絕沙漠,調運艱阻,船艦寡少,海道難來;而英鐵艦百數,屯重兵於大連灣,且可以保吾北土焉。尤可見英力之遠於俄矣。”
憂分子曰:“子言結英則誠是矣。英大國也,近又持盈平之局,其肯許我深結乎?”圖存先生曰:“英之我結也,英之自為也;豈惟必許,固將求之。蓋英屬土四十,無與為難者,惟俄實耽耽逐之。故英之拒俄、忌俄、畏俄最深。不然,土耳其為回教冥頑之國,英何暇兩齣死力,斃萬死之士,糜無量之財而助之?蓋非助土也,自衛云爾。故自道、鹹來,俄欲出黑海,而英人制之。近年俄欲出波羅的海、波斯海、印度、阿富汗,英皆禁之不得出。俄人乃專意出黃海,近與德、法結盟。三大國比矣,則英危矣。故英之忌俄、制俄,甚至移歐西之局而來遠東,又將移土耳其而為中國。其能出死力以保土耳其也,即能出死力以保中國也。非以保中國也,以拒俄而自衛已耳。日人為戎首以攻吾,而今特創親睦中國局,深思相結;非相結也,亦以自衛而已。吾投其自衛之心,而結其歡厚之盟,彼豈拒我哉?”
憂分子曰:“大國之人,驕而難與也;保商之國,憚於用兵也。昔者暹羅昵於英,敗於法而求救焉;英勸其割湄東而不救也。日本親英,吾東三省之役請於英焉;則以三大國故,屬其還我。英人巧甚,豈肯為我結泰西怨而斗與國乎?”曰:“非所例也。英固不可專倚也,但知其畏俄、忌俄之心,有不可並立者,則其必助我無疑也。若夫日人割台之意既得,暹人敵法而非敵俄,豈可援與俄例哉?若舍英不結,則英畏俄之結德、法以大割吾北土也,以均勢之例必不肯讓,英人與日本急於自衛,必將先為下手,以取吾長江矣。故結英非徒拒諸國、拒強俄,亦所以弭日本,且亦弭英國也。故宜遣重使,贈鐵路、礦務深結英,然後急圖變法,庶乎可以圖存也。”憂分子於是□罔而退。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藉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始進行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後,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溥儀復位。民國六年(1917年),康有為和張勛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靜園覲見探望。民國十六年(1927年)病死於青島。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但後來,他與袁世凱成為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他也是書法家,北京大學教授陳玉龍曾評價:“縱觀20世紀中國書壇,真正憑深厚書法功力勝出,達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數康有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幾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